(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北京 100086)
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
金婷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北京 100086)
新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兩者之間的配套發展既是城鎮化發展的需求亦是農業發展的需求。本文基于闡述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關系的基礎之上,分析了當前兩者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土地資源、資金管理、城鄉二元結構、發展收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的提出了改進的建議。
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
(一)快速城鎮化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一方面,基于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改善了城鄉經濟狀況,給予了農業設施與環境改善的基礎。自建國以來,我國在城鎮化建設中給予了大力支持且推動了其快速發展,促進城鎮交通、電力、通訊、自來水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逐漸形成城鄉連接的基礎設施網絡,城鎮先進技術、管理模式、教育資源、文化產品等向廣大農村輻射,不斷改善農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農業信息化、規?;?、社會化和市場化等水平隨之提高。另一方面,基于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也進一步帶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技術上的革新,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發展帶動了農產品互聯網銷售的發展。同時,基于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民經濟收入的提升,推動了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使之朝著現代化的方向進發,朝著農村與城市一體化方向邁進。如此不僅促使了城鄉經濟的同步發展而且更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為城鎮化的發展保駕護航,輸出更多的資源,達到了兩者之間資源的最大化配置,最終相互促進,相互發展。
(二)農業現代化推進城鎮化加速發展
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發展既能夠為城鎮化的發展輸入各類農業相關的生產要素又能夠為城鎮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動力。同時,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也即提升了農民的消費能力,為城鎮化中的各類配套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消費對象,尤其是為房地產業與服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市場,推動了城鎮經濟的有序發展。同時,基于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能夠帶動鄉鎮企業的發展以及吸引外來人員或企業的投資,不僅能夠為農村富余人口提供就業崗位而且能夠吸引大學生等高素質人才。由此形成了城鎮企業向鄉鎮企業轉移,鄉鎮企業向城鎮企業發展的局面,城鄉人力資源合理流通的良好局面,加速了城鄉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持續流失
基于經濟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導致農村出現了新的現象也即“空巢老人”,農村“一元化結構”日益明顯。根據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我國60%的新生代農民工缺乏基本的農業生產技能,“80后”和“9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愿意回家務農者分別僅占7.3%和3.8%。農村有限勞動力資源的持續流失,青年勞動力棄農厭農,阻礙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二)農業發展資金缺乏保障
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需要大量資金,而由于現代農業投資成本高、見效慢、風險高等原因,使得農業投入須謹慎,城鎮建設占用大量農業發展資金。同時,在現行征地補償機制下,農民所獲得的土地征收補償收益較低,地出讓金雖然來源于土地但卻用于了城市化建設也即導致現代化農業建設所需資金被挪用或占用,致使現代化農業應當配置的機械以及技術與城鎮化進程之間相脫節。
(三)農業耕地數量銳減
城鎮化的發展離不開土地資源,尤其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土地資源在銳減的同時向城市周邊“蔓延”并逐漸向農村土地資源擴展,致使農業耕地在不斷縮減。雖然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村人口不再僅僅依賴于耕地謀生,但是隨著耕地資源的不斷減少以及人口的持續增加,兩者之間的矛盾必然會進一步加劇。同時,因政府管理上的不完善,政府或開發商在征用農村土地資源過程中暴露出諸多問題,侵害農民利益的現象屢禁不止,極易進一步激發矛盾。
(四)土地收益分配和資源配置不合理
長期以來,我國城鎮化主要由政府主導,以各級政府行政推動為主,市場發揮作用十分有限。這種城鎮化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政府通過制定和貫徹一系列相關法規和政策,進行城鎮建設和城市擴張,通常行政權力決定資源在城鄉之間的配置,造成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脫節,相比城鎮經濟的發展農業的基礎設備本就薄弱而且隨著農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農業經濟的發展更是后繼無力,大量的農村勞動力的流入城市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的耕地荒蕪。同時,因農業經濟整體能力的不足導致農產品加工能力較弱、農業配套旅游業或休閑農業發展滯后。同時,因城鎮化是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的,基于政府管理或需求促使大量的優質資源從農業涌入城市,不論是農村優質人才轉向城市還是農業優質資源被城市占用,均是直接削弱了農業經濟發展的動力。如此與發展現代化農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以及技術等資源相背道而馳,最終損害的還是農業可持續化發展。
(五)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阻礙城鄉一體化
由于經歷戰爭的摧毀,新中國成立之后政府恢復和推動經濟發展采取的措施是穩定農業發展的基礎之上扶持工業的發展也即“以農補工”。一方面,基于政策的優待將農業以及農村的優勢資源轉向于工業發展;另一方面,又以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等嚴格限制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導致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特征越來越突出。改革開放后,由于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向城鎮轉移,雖然為農民提升經濟收入提供了更多渠道,但是并未是基于發展農業的前提而且將農民脫離了土地,農業落后的現狀并未得到根本上改善,城鄉經濟的差異在逐漸擴大,城鄉之間的矛盾在不斷擴大。導致該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將有限的財政撥款或其他資源重點投入在了城市,農村獲取的資源極少,致使兩者發展不均衡。
(一)實新型城鎮化建設隊伍
其一,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政府要強化對大學生資源的管理,引導大學生向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乃至農村轉移,以為城鎮化與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提供動力;其二,要根據現代農業的發展理念,大力開展農民職業教育,增強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識,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駕馭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能力,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提升資源的利用進而不斷提升勞動生產效率,以加速現代化農業的進程。同時,制定政策的優惠以吸引大學生等優質人才在農業經濟中發掘出創業項目,以帶動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民的致富。
(二)健全農村土地開發利用格局
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指導下,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本地區新型城鎮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明確區劃城鎮建設用地與農業用地的界限,從而嚴格保護耕地資源,并且鼓勵城鎮建設用地從荒山、荒地和貧瘩農業用地獲取。同時,針對于當前農村大量土地資源限制的情況要制定相應的土地制度改革措施,在確保農民利益的基礎之上制定土地流轉、土地出租、土地置換等措施以盤活農村土地資源。一方面,促進農民增收;另一方面,為城鎮化發展提供資源。
(三)采取由市場主導的城鎮化模式
基于當前的經濟形勢并借鑒國外成功經驗,以探索和制定符合我國城鎮化與現代農業協調發展的模式而且需以市場為主導。不論是從市場經濟發展規律還是國外成功經驗,城鎮化與現代農業的一體化發展的主導者應當是基于政府先期主導的基礎之上逐步想市場主導過渡,促使城鄉資源之間的合理有序流通,進而實現城鎮化與現代農業協調發展的格局。同時,將城鎮化的發展由政府主導轉向為市場主導,遵循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由此帶動城鎮化與現代化農業的協調發展,打破城鄉二元化格局的桎梏,實現城鄉互相滲透、互相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和共同發展,以及城鄉共享日益發達的物質與精神文明成果。推行新型城鎮化戰略要尊重市場規律,尊重農民的自由遷徙、居住、擇業、交易權和產權,進而為城鄉各類資源的合理流動提供保障,同是政府減少之類干預僅需在公共管理的宏觀層面上給予指導和規范即可,具體發展事務交由市場來主導。
(四)轉變二元經濟結構和促進城鄉一體化
深化我國戶籍管理、就業、教育、金融、醫療、社會保障等制度改革。2014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指出為適應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在大力推進居住證制度的基礎之上不斷放寬落戶政策,為人口的有序流通提供基礎,尤其是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轉移提供支持。當前,已經有部分地區在戶口的管理上實現了農業與非農業戶口的統一,為人才的引進以流動減少了后顧之憂,對于其他地區而言在條件具備的前提下可進行效仿,同時中央可基于發展形勢出臺相關政策。地方政府同樣要基于當地經濟發展的具體狀況以及發展需求制定相應的措施,以為人才的引進與流動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尤其是在教育、住房、醫療等方面減少城鄉戶口之間的限制。此外,要強化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投入,尤其是在人才引進方面要給與政策上的優待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吸引農村走出來的人才返鄉創業和建設家鄉經濟,進而推動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1] 趙弘.推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協調發展[J].《中國合作經濟》,2012(12):15-16.
[2] 王春麗.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機理與實證檢驗[J].《江漢論壇》,2013(11):60-64.
[3] 陳錫文.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發展[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3 (6):28-28.
[4] 汪曉文,杜欣.中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測度[J].《統計與決策》,2015 (8):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