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分行,湖南 長沙 410005)
互聯網+大資管金融模式下商業銀行托管業務發展探析
周晶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分行,湖南 長沙 410005)
互聯網+、大資管金融模式的興起,為商業銀行托管業務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本文在介紹互聯網+、大資管金融模式下托管業務發展趨勢基礎上,深入剖析了商業銀行發展托管業務的動因與優勢所在,探索出經濟新業態下商業銀行發展托管業務的主要途徑。
商業銀行;資產托管;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戰略轉型新時期,互聯網逐步滲透到金融行業各領域,互聯網征信、移動支付、網絡借貸等金融新模式給傳統金融行業帶來一輪又一輪沖擊。同時,在利率市場化、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大背景下,國內大資管行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格局,行業總規模從2012年的27萬億增長到2016年的116萬億,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43.97%,我國迎來了共生、共融、共享的經濟新業態。但互聯網+、大資管發展過程中伴生的金融風險也在不斷積累,并在當前金融分業監管體系下呈現出跨區域、跨行業、跨市場的鏈條式傳導特征。商業銀行托管業務作為經濟新業態下的風險隔離防火墻和資產管理守衛者,對于維護金融穩定意義重大,在新金融模式下迎來了全新發展契機。
(一)托管機構競爭日趨激烈
商業銀行是我國最早取得經營牌照的托管機構,在1998年隨著國內首只證券投資基金成立而誕生。其后,隨著銀行、證券、信托、保險、私募等金融機構在其資產管理產品中紛紛引入托管機制,商業銀行托管產品類型不斷豐富、托管規模和收入也在不斷增長。2013年底,證監會向證券公司頒發首張托管牌照,標志著托管機構類型從銀行正式延伸到券商領域。截至目前,全國共有27家商業銀行、14家券商以及中國登記結算有限公司獲得了證監會頒發的托管資格。托管機構的擴大和有限的托管資源導致托管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而托管機構的服務水平、從業人員素質則是決定其競爭力強弱的關鍵因素。
(二)托管服務從傳統向增值轉型
互聯網+、大資管的發展帶來了金融結構的不斷升級和資金結算方式的不斷更新,使得管理人不再滿足于托管機構的傳統基礎服務,提出了更多綜合化、多元化、個性化服務需求。托管服務從傳統的資產保管、資金清算、會計核算、資產估值、投資監督、信息報告等,向投資咨詢、風險控制、會計外包、組合理財等增值服務轉型。
(三)托管系統網絡智能化進程加快
網絡金融平臺的優化升級加速了托管系統的網絡智能化進程。目前,商業銀行已實現了基于網上銀行的托管網銀系統構建,并在業務辦理過程中盡量減少人工干預,實現自動化、智能化處理,極大提升了托管資金匯劃的時效性,以及賬務核對、明細查詢、信息報告等托管服務的效率,提升了客戶體驗。
(一)商業銀行發展托管業務動因分析
隨著互聯網+、大資管行業不斷發展,商業銀行傳統業務面臨一系列挑戰。資本市場融資主體由原來以商業銀行為主,轉為信托、證券、基金、保險等眾多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與的多元化格局。融資資金來源也從商業銀行吸收存款,逐步向多元金融主體吸收各類委托資金轉換。融資方式也由原來商業銀行傳統貸款的間接融資,轉向公募私募類基金、股票債券、收益權轉讓等多層次資本市場為主導的直接融資。同時,利率市場化導致商業銀行利差收窄,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支付興起帶來存款、結算脫媒,商業銀行存款規模逐年被各類資產管理產品蠶食,而貸款又因受制于固定收益回報而缺乏創新。商業銀行在負債、資產業務上面臨雙重壓力,亟須尋求業務轉型。資產托管作為“輕資本”業務,一方面,可以拓展商業銀行存款特別是低成本存款資金沉淀,增強客戶黏性,穩固客戶資金沉淀周期,促進資金體內循環,直接拉動商業銀行存款規模增長;另一方面,可直接帶動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增長,提高商業銀行凈資產收益率,是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的重要手段。
(二)商業銀行固有優勢助推托管業務發展
資產托管服務中涵蓋的賬戶開立、資產保管、交易清算、核算估值、投資監督等內容,均立足于商業銀行基本功能,而這些功能在托管領域的應用,使得商業銀行相較于其他類型托管機構競爭優勢顯著。商業銀行由于長期經營存款結算等傳統業務,具備先進的核算清算系統、豐富的流程化作業管理經驗和審慎合規的企業文化,在完善托管業務內部管理、優化后臺業務運營、提高運作效率和風險控制等方面具有獨到優勢。商業銀行審慎的經營風格和嚴格的風控制度,使得某些募集過程或投資運作模式不合規產品難以獲批托管準入,保障了托管行業健康發展。同時,在托管服務增值方面,商業銀行可利用廣泛的個人客戶以及網點資源為托管產品提供代理服務,利用豐富的公司客戶資源為托管產品提供融資項目選擇,利用多樣化的銀行理財產品組合為托管賬戶閑置資金提供配套理財服務,提高托管產品綜合收益率。
(一)順應經濟發展趨勢、履行行業使命
在國內資本市場大開放、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速、大資管行業發展趨勢下,經濟轉型步伐不斷加快,金融穩定機制和風控體系建設關系到我國經濟改革成敗。托管機制作為防范金融風險、保證金融安全重要手段,在經濟新業態下日益凸顯其重要性。商業銀行作為托管機構,應履行行業使命,堅持風險管理先行,有效防范道德及聲譽風險,切實保障資金安全,對社會誠信體系形成強有力補充。
(二)推動托管服務創新、適應多元化需求
針對互聯網+、資管產品多元化發展而催生的托管服務多元化需求,商業銀行應充分發揮托管銀行整體業務資源優勢,不斷推動托管業務創新,提升托管服務價值,為客戶提供除傳統托管基礎服務以外的諸如流動性支持、投融資咨詢、現金管理、組合理財等綜合金融服務,提升托管綜合服務水平和增值服務能力,以適應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促進商業銀行托管業務可持續發展。
(三)積極探索新技術、拓展業務新模式
積極探索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給商業銀行托管業務帶來的變革。引入新技術思維、運用新技術手段,牢牢把握金融服務本質,打破商業銀行托管業務固有模式,積極拓展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托管業務新模式。
[1] 巴曙松、楊倞等.2016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09).
[2] 中國銀行業協會.2016中國資產托管行業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6(10).
[3] 樊飛舟.商業銀行發展資產托管業務的思考[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2(08).
[4] 何師元.“互聯網+金融”新業態與實體經濟發展的關聯度[J].改革,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