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功智
促進天津市商業保理業健康發展的財稅思考
◎文/翟功智
近年來,國務院多次提出鼓勵發展商業保理,意在促進市場貿易流通,幫助中小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天津商業保理始終處于行業前列,未來發展態勢良好,但也面臨著法律法規、發展模式、融資渠道、財稅政策等制約因素,影響行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本文對商業保理業的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了梳理、分析,就如何促進天津市商業保理業健康發展,從財稅視角提出“發揮財稅政策與其他領域政策的協同作用”、“延伸拓展財稅政策的覆蓋面和縱深度”的思路,并在借鑒外省市經驗做法的基礎上,嘗試提出了一些具體對策措施。
商業保理;借鑒與啟示;財稅政策
(一)我國商業保理發展總體情況
融資難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發展,在當前經濟“調速換擋期”內這個問題尤為突出。近年來,國務院文件多次提出鼓勵發展商業保理等應收賬款融資,解決大企業拖欠中小企業資金問題,幫助中小企業供應商拓寬融資渠道。
商業保理是一種以債權人轉讓其應收賬款為前提,由保理商提供的集資金融通、資信評估、賬戶管理以及賬款催收等服務于一體的綜合金融產品。與傳統融資渠道相比,商業保理的融資成本相對較低,融資成本平均約為15%;而且,商業保理融資不需要抵押,能為中小企業帶來融資便利;保理商提供的資信評估、信用風險擔保等管理服務,可以增強中小企業的風險抵御能力。此外,商業保理作為一種貿易融資方式,有利于為中小企業開展國際貿易創造條件。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商業保理業開始逐漸發展起來,經過多年培育,這一新興業態在全國范圍內形成行業雛形。據統計,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共注冊商業保理公司約2500家,保理融資業務量約2000億元(其中融資余額約500億元),約3.15萬家中小企業與商業保理公司建立了業務關系。按這一數字估計,平均每家中小企業發生保理業務約635萬元。
無論是從公司數量、業務規模,還是從行業成熟度上看,商業保理在我國的發展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不過,由于商業保理具有逆經濟周期的特征,有助于緩解經濟增速下行背景下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同時在健全商務信用體系、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等方面也能發揮作用,因此在國家鼓勵發展應收賬款融資的政策背景下,作為一種貿易融資和風險管理的選擇,商業保理行業預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二)天津市商業保理業發展現狀
天津市商業保理業的發展始終處于行業前列。國內第一家商業保理公司和第一家外資商業保理公司都出自天津。自2012年被確立為首批試點城市以來,本市商業保理業發展迅速,積累的經驗和做法在行業中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據統計,到2015年底,全市共批準設立商業保理公司205家,業務量超過200億元,其中業務規模過億的有10余家公司。本市自貿區的成立和金改“30條”實施,使外資商業保理公司享受到政策紅利。在205家試點企業中,內資企業有95家,注冊資本105億元,外資公司110家,注冊資本達170億元。
為營造商業保理業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市級層面、濱海新區和有關功能區分別制定了各自層級的管理辦法和支持政策,首創商業保理營業稅差額征收政策,決定商業保理公司試行企業會計準則填補財會核算空白,發布國內首部審理保理合同糾紛案件的審判委員會紀要等。這些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為商業保理業持續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近年來,天津市中小企業發展較快,融資需求量大,但渠道比較單一,主要靠自有資金、銀行貸款、企業間借貸或親友借款,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突出,這為本市商業保理業提供了施展本領的舞臺?!短旖蚴薪鹑诟母飫撔氯晷袆佑媱潱?016—2018年)》提出,積極推動商業保理外匯管理、財政稅收、融資渠道等政策創新,促進商業保理健康發展,將為本市商業保理業提供良好發展空間。
在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商業保理也面臨著挑戰。政策上破冰后,保理公司數量增長了將近30倍,但其中有相當比例由于各種原因或動機實際上并未開業,形成所謂“空殼公司”;在實際運作的公司中,大多數還沒有進入成長期,進入成熟期的比例更低。而且由于起步較晚,雖然業務量增長較快,但與銀行保理、融資租賃、信托乃至小額貸款動輒萬億級的業務規模相比,其體量仍非常小(2014年商業保理業務量約為銀行保理的2.5%),距“十三五”末實現萬億規模的市場預期還有較大距離。
作為新興行業,商業保理在蓬勃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例如政策法規不完善、市場認知度不高、融資渠道不暢、公司風控能力不足、市場信用體系不健全、行業監管薄弱、專業人才匱乏等,有人用“舉步維艱”來形容這一狀況。這些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制約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通過梳理業內觀點來看,商業保理之所以面臨當下的發展困境,是因為存在法律法規、發展模式、融資渠道、財稅政策等方面的深層次原因。
(一)法規政策體系不完善
商業保理自2012年試點以來發展迅速,但該行業法規政策體系的建設尚未成熟。在國家層面,還沒有出臺全國性的商業保理業管理辦法。商務部《商業保理企業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目前仍未正式頒布,這意味著各地目前仍處于“試點”階段,雖“多點開花”但秩序不足,整個行業在一定程度上仍屬于自然發展。頂層設計不到位,與商業保理發展密切相關的財稅、金融、監管等配套政策難以跟進;而且,各地政策缺乏來自上層的統一規劃,導致各地設置的審批條件都不盡相同,有高有低,有的地方出臺的政策還出現反復,這些都給行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從本市來看,目前雖然制定了相應的管理辦法和扶持政策,但還難以對商業保理涉及的業務范圍實現全覆蓋,相關配套政策在實踐中還有待進一步充實和完善。
從法律層面看,隨著保理業務規模擴大,相關法律糾紛也在不斷增加,但商業保理目前仍處于“立法真空期”,缺乏專門規制,法院審理相關案件幾乎“無法可依”,導致該行業整體缺乏法律保障,面臨諸多法律風險,影響商業保理業健康穩定發展。
(二)業務模式單一
商業保理實質上是一種信用服務業,它與金融業存在本質區別。發展商業保理,是為了發揮其在促進信用銷售、擴大出口、促進流通等方面的作用,為企業提供貿易融資、銷售分戶賬管理、客戶資信調查評估、應收賬款催收管理、信用風險擔保等服務,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但目前商業保理公司的產品較為單一,為客戶提供的主要是資金融通服務,有的保理公司將融資作為唯一業務,而前述列舉的其他信用管理服務則很少被提供。一項抽樣調查顯示,在所選取的近40家保理公司中,非融資業務額僅占0.06%,而大多數保理公司從事的都是融資型保理。這種業務模式的偏差,導致保理公司不得不面對與金融機構以及同行業之間的激烈競爭,一旦自身資金來源和渠道受到限制,將直接危及企業的經營和生存;另一方面,這種業務定位也不符合發展商業保理業的初衷,導致保理公司的服務功能和專業化優勢無法得到發揮,甚至影響市場對商業保理專業性和價值的判斷。
(三)外部融資渠道不暢
如前所述,商業保理存在相當比例的“空殼”公司,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受法律政策環境、自身定位、時機條件等因素影響,而外部融資渠道不暢正是造成該現象的直接原因。有報道稱,目前登記注冊的商業保理公司實際運作只有10%左右,由于銀行不給保理公司授信,大部分公司因為缺少資金運作不起來。
目前,政策支持商業保理進行杠桿經營,因而保理公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融資能力??傮w看,商業保理公司的資本金主要來自股東,以及銀行授信、資產證券化等外部渠道,而外部渠道狹窄則是當下亟待突破的瓶頸。商業保理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市場認知度還不是很高,公司股東背景比較復雜,企業規模實力大小不一,資產質量良莠不齊,而且保理業務本身風險很高,保理公司的風控能力相對薄弱,加之與融資相關的配套政策缺位等諸多因素,導致其很難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建立起信任與合作關系,不容易取得外部資金的支持或者融資成本很高,這就直接制約了商業保理公司的生存和發展。
(四)面臨新的財稅困境
營改增全面推開后,商業保理的適用稅種改為增值稅。由于目前營改增方案沒有對商業保理進行明確的稅目劃分,也未明確規定其應如何適用增值稅制度,因此從政策過渡期的實際運行情況看,帶來了“對保理收入性質認定不明確、行業稅負明顯增加、開票過程中無法滿足‘三流合一’要求”等具體稅收征管問題。而相對于其他省市,這類稅收問題給本市帶來影響可能會更加顯著。
營改增前,天津市首創并實行商業保理營業稅差額征收政策,這對于降低保理企業稅收成本,吸引保理公司在本市集聚,發揮了關鍵作用;營改增后,保理公司無法繼續享受該項政策,商業保理行業將執行統一的稅收政策,導致本市原有的政策優勢不復存在,對本市商業保理業的競爭發展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調研過程中,天津商業保理協會和企業也表達出對此問題的關注,而市國稅局方面表示將向國家稅務總局等主管部門反映情況,爭取解決企業目前面臨的稅務問題。但由于商業保理與銀行保理、融資租賃等業態相比,其本身體量較小,未來發展尚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加之目前國家層面的指導意見尚未出臺,因此預計其不易像融資租賃一樣爭取到行業優惠政策。此外,原則上國家今后將不再出臺區域性的稅收優惠,因此本市原有的政策優勢將很難延續。
近年來,不少地方出臺了商業保理行業的專項管理辦法,對企業的設立、經營、合規和監管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有的地方還針對行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從拓寬保理業務、拓寬融資渠道、強化風險防范、構建信用環境、鼓勵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促進企業做大做強?,F將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做法摘要如下:
(一)《關于支持福建自貿試驗區跨境電商、保稅展示交易、轉口貿易、商業保理等重點業態發展的若干措施》(閩自貿辦〔2015〕11號)
1.拓寬融資渠道。①積極探索商業保理公司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開展再保理、應收賬款的資產證券化等融資產品和模式的創新。②支持商業保理公司通過銀行貸款、境內外發債,以及借用短期外債和中長期外債等進行融資,通過設立保理行業發展基金等融資方式,解決商業保理企業融資難、成本高的問題。
2.培育龍頭企業。對在自貿試驗區注冊的外資商業保理公司,在2016年3月前繳清注冊資本金的,按實繳注冊資本金的2%給予到資獎勵,在2016年3月后至2018年3月底前繳清注冊資本金的,按實繳注冊資本金的1%給予到資獎勵,單個企業獎勵最高不超過100萬元。
3.拓展國際保理業務。①引導自貿試驗區保理企業與國際保理機構建立聯系,建立國際保理業務模版,規范國際保理業務流程,培養國際保理專業人才。②支持金融機構做好自貿試驗區保理企業拓展國際保理業務中的跨境本外幣資金結算、跨境擔保服務,適度簡化程序。
(二)《關于印發支持廣東自貿試驗區創新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粵商務辦字〔2016〕3號)
1.鼓勵自貿試驗區各片區所在地財政部門設立專項資金,建立商業保理創業基地和孵化器。拓寬商業保理企業融資渠道,支持商業保理企業與金融機構開展再保理、資產證券化、保理資產交易等融資合作。
2.支持商業保理企業通過跨境人民幣貸款、境內外發債、境內外上市、新三板掛牌等方式進行融資,支持設立商業保理行業發展基金。
3.支持建立風險分擔機制,支持商業保理企業接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支持保險公司開發適用商業保理行業的保險產品。
(三)《關于印發浦東新區支持商業保理發展財政扶持實施意見的通知》(浦府〔2015〕152號)
該《意見》提出對商業保理企業實行分類支持,將轄區內的商業保理企業分為一般企業和經認定的重點企業:
1.對重點企業,除享受辦公用房補貼政策、高管人員獎勵政策外,還將享受以下政策:①為提高重點企業的風險防控能力,支持其購買適用的責任保險、信用保險等保險產品,對其支付給保險公司的最終保費給予最高不超過50%的補貼;②為提高重點企業員工業務素質和能力,鼓勵商業保理培訓基地在開展培訓項目時降低收費標準,減半收費,對其減半部分給予100%補貼;③鼓勵重點企業積極參加央行組織的企業信用評級工作,鼓勵評級機構對重點企業降低收費標準,減半收費的,對其減半部分給予100%補貼。
2.重點企業應符合以下條件:①按相關監管要求與商業銀行簽訂資金管理協議并開設專用存款賬戶,與政府監管部門建立監管管理,按時報送相關數據;②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財務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內部控制制度;③累計放款額達3億元且無壞賬;④在經營過程中無違規和違法行為。
(四)《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促進商業保理業發展暫行辦法》(2016年9月27日印發)
1.對入區企業開展商業保理業務的,給予區內展業專項獎勵。年度新增保理額達到1億元的,獎勵金額不超過年度新增保理額的2‰;年度新增保理額達到5億元的,獎勵金額不超過年度新增保理額的5‰;年度新增保理額達到10億元的,獎勵金額不超過年度新增保理額的1%。
2.對商業保理公司通過發行公司債券、債務融資工具等直接融資方式實現債務融資的,給予融資貼息,每年貼息金額不超過融資額的2‰且最高不超過200萬元。
3.商業保理公司通過貸款、發行債券、債務融資工具進行債務融資的,由西安航天基地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擇優給予擔保增信,并執行優惠擔保費率。
4.對商業保理公司發生的保理項目損失進行風險補貼,補貼金額為其實際損失金額的10%,單個項目最高補貼額為100萬元。
(五)借鑒與啟示
目前商業保理業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屬于很脆弱的行業,市場認可和接受度比較低,沒有真正領軍的企業,絕大多數企業處于維持生命狀態,經不起市場沖擊。從行業整體角度看,擁有一個良好的外部政策環境,將對行業成長和發展起決定性作用。
而想要鞏固提高天津商業保理的競爭優勢,對于政策環境的需求可能比其他地區更為迫切。天津市商業保理能在行業內居于領先地位,以下幾項政策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一是天津市地稅局首創的營業稅差額征收政策,使注冊在天津市的保理公司獲得了競爭優勢;二是天津市在商業保理領域一系列司法實踐形成了示范效應;三是天津市財政局發布的《關于天津市商業保理企業執行〈企業會計準則〉有關事項的通知》,它是我國第一部商業保理會計制度??梢钥闯?,天津市商業保理業良好的發展態勢,與本市在商業保理支持政策上的持續創新具有直接因果關系。這些政策提供先行先試的實踐經驗,為本市商業保理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長土壤,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行業生態。
但不可否認,天津市這種政策優勢隨著其他省市在相關政策上的持續創新正在逐步減弱。通過梳理上述措施和做法可以看出,與外省市相比,本市不但在相同的補貼政策的力度上不占優,更重要的是政策創新速度落后于行業發展,很多政策空白被外省市搶先填補,而在這方面我們不得不從“引路人”變成“跟隨者”。天津市現行政策還局限在對新引進的保理公司給予一次性入區獎勵、涉稅補助、辦公用房補貼、高管人員個稅獎勵等政策;此外,如果天津市的保理公司成功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本市只是給予其相應資金獎勵,而政策著力點并非如何幫助企業實現掛牌上市。針對行業目前存在的焦點問題,如在保理業務的拓展、融資渠道的拓寬、風險分擔機制的建立、專業人才的培養等方面,失去了政策制定的先機。管理學上有“先發優勢”的概念,即第一個進入某個行業或市場的人,才能形成競爭優勢,而后來的人只能成為模仿者。要促進商業保理業的健康發展,我們必須在政策上持續創新,為行業發展營造良好空間,避免成為跟隨者或模仿者的角色。
雖然天津市商業保理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但也應該認識到,機會與威脅總是相伴而生,優勢和劣勢可能相互轉化。近年,深圳、上海、重慶等外省市商業保理業異軍突起,行業內和行業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各地政府也在不斷地進行政策改進和創新,在這些不利因素的疊加影響下,如何繼續保持競爭優勢,促進天津市商業保理健康發展,將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課題組結合所掌握的信息,從財稅視角嘗試提出以下三方面觀點:
(一)發揮財稅政策與其他領域政策的協同作用
在研究發展經濟過程中,促進產業融合是一項重大課題;同理,為促進特定行業發展,促進政策融合也是一種新的思路。行業特點和發展階段決定了商業保理對法律法規、融資渠道、財稅政策、信用環境等外部環境非常敏感。這其中,有一部分是可以直接給予企業的財稅政策優惠;而另一部分是財稅政策不能發揮直接作用,但可以提供支撐作用的領域,例如通過財稅政策促進法規體系的建立,促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善、促進融資渠道的拓寬、以及促進監管框架的搭建等。將政策的著眼點置于間接支持、協同促進,比從財稅角度單獨發力、對企業進行直接補貼的效率要高,在當前財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這種做法也更具現實意義;另一方面,這不單單可以促進商業保理業本身的發展,還能借由整體發展環境的改善,產生正的外部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惠及融資租賃、互聯網金融等相關行業。
(二)延伸拓展財稅政策的覆蓋面和縱深度
現階段,不管是商業保理行業整體還是公司個體,對政策的訴求越來越具體和深入。而現行政策往往更多側重于“一前一后”:“前”即通過各類優惠政策吸引企業落戶,“后”指對企業經營成果給予補貼或返還。這類政策短期內能夠促進企業集聚,在一定階段內無疑具有其積極一面,但長期來看,將面臨邊際效率遞減以及不可持續的問題,政策后勁明顯不足。對此,建議應抓住制約行業或企業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延伸拓展財稅政策的覆蓋面和縱深度,改進政策的效率和效果。例如,調研過程中,協會方面提出行業目前正面臨“應收賬款確權”困境,假使能夠通過某些措施解決這一難題,無疑將會顯著提高政策效率。再如,前述浦東新區“對商業保理企業支付給保險公司的最終保費給予補貼”、廣東“支持商業保理企業接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等措施,都是為解決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問題而研究提出的,其針對性和靈活性非常強,合理預期將產生良好政策效果。
(三)吸收借鑒外省市的經驗和做法
考慮對商業保理公司實行分類管理,將符合條件的商業保理公司認定為重點企業,對重點企業實施重點培育和政策傾斜,執行有別于一般保理企業的扶持措施,支持重點企業做大做強;考慮建立商業保理創業基地和孵化器,設立商業保理行業發展基金。
在拓寬融資渠道方面,鼓勵商業保理公司與金融機構合作,創新融資產品和模式,支持商業保理公司通過發債、新三板掛牌等方式進行直接融資,政府給予一定的融資貼息或擔保增信;鼓勵商業保理企業參與信用評級,考慮對保理公司支付的或評級機構收取的費用給予補助。
在提高風險防控能力方面,支持商業保理企業接入央行征信系統;推動建立風險分擔機制,鼓勵保險公司開發適用于商業保理的產品,考慮對保理公司購買相關保險產品給予一定的保費補助;考慮對商業保理公司的保理項目損失給與適當的風險補貼。
在拓展保理業務方面,鼓勵商業保理公司創新產品和模式,鼓勵保理企業與國際保理機構建立聯系和開展國際業務,支持金融機構對其提供跨境本外幣資金結算、跨境擔保等服務;考慮對年度新增保理額達到規定數額以上的公司,給與相應獎勵。
責任編輯:高麗麗 曲寧
F812
A
1006-1255-(2017)01-0028-07
翟功智(1987—),天津市財政科學研究所財政研究室中級經濟師。郵編:3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