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S
BEPS全稱是“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即“稅基侵蝕與利潤轉移”的英文縮寫。BEPS通常指跨國經營的企業利用國際稅收規則存在的不足或不完整以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稅制差異和征管漏洞,人為地將利潤由高稅率地區向低(無)稅率地區轉移,從而最大限度地(甚至在舊體制下合法地)避稅,甚至達到雙重不征稅的效果,造成對各國稅基的侵蝕。BEPS是當前全球最熱門的稅務議題之一,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BEPS愈演愈烈,引起了全球政治領袖、媒體和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為此,2012年6月,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同意通過國際合作應對BEPS問題,并委托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開展研究。2013年6月,OECD發布《BEPS行動計劃》,并于當年9月在G20圣彼得堡峰會上得到各國領導人背書。根據OECD統計,全球每年有4%至10%的企業所得稅因跨境逃避稅流失,每年稅收損失約為1000億至2400億美元。BEPS項目于2013年啟動,于2015年10月發布了全部15項具體的行動計劃。
產生BEPS的原因有很多,較為典型的有以下三種:第一,各國獨立行使稅收主權,造成各國國內稅制不匹配。比如,在A國可以抵扣的費用,B國收到時不作為應稅收入。第二,國際稅收規則不健全。隨著數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原來普遍適用的征稅原則和方法已經過時或存在漏洞。第三,缺乏國際稅收合作的有效機制,如情報交換和征管互助機制等。
國際避稅行為通常會涉及三個國家或地區:收入來源國、中間控股國、稅收居民國。由于三者之間稅法和征管的差異,產生如下典型情況:盡可能地減少來源國的稅基(例如通過轉讓定價或者常設機構豁免等);匯出利潤時少征或不征預提稅(即不當享受稅收協定待遇);將利潤留存在海外低稅率的中間控股國,且居民國本身沒有“受控外國公司(CFC)”條款或可輕易擺脫CFC限制。
BEPS項目由34個OECD成員國、10個非OECD的G20成員國和17個其他發展中國家共同參與。在此項國際稅改中,中國以OECD合作伙伴身份平等參與BEPS行動計劃,據國家稅務總局披露,中國向OECD累計提交我國立場聲明和建議達1000多條,其中很多意見都在BEPS最終報告中有所體現,為國際稅收規則體系的制定和重塑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同時,中國亦大力推進BEPS成果在國內層面的轉化,包括完善稅制改革、稅收立法和征管體系,加強國際稅收合作等。以2015年9月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國稅發【2009】2號,簡稱“2號文”)的征求意見稿為例,該修訂草案在充分考慮中國國情的同時,亦在很多方面體現了BEPS報告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