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地修復種植甘薯促進農業持續發展
近年來,山東省榮成市西洋參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全市現有西洋參1300多公頃,每年新增300多公頃,年產值3億多元,年667平方米均純收入5000多元。
榮成西洋參品質優于進口同類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產品暢銷國內外,是名副其實的高效作物。

西洋參生長時間3~4年,對土壤肥力消耗大,同時,西洋參生長分泌有害物質較多,嚴重影響后茬作物產量質量。因此,西洋參采后土壤改良修復成為西洋參種植產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西洋參收獲后,土壤肥力低,殘留毒素多,中微量元素匱乏,種植農作物產量低、品質差,嚴重影響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傳統上用連續幾年種植高稈作物來培肥地力,但由于玉米價格走低,收益差,影響了農業生產發展。近年來,我們通過對參地進行綜合改良,直接種植甘薯等地下作物,實現產量、質量、效益的大幅提升,解決了西洋參后茬作物種植問題。我們在榮成市人和鎮北下河村進行26.7公頃西洋參采后土壤綜合修復處理,采用每667平方米施用75~100千克生物有機肥,40千克中微量元素,15千克地衣芽孢桿菌多效微生物菌劑種植淀粉型甘薯,當年甘薯長勢良好,667平方米產量達4500千克,純收入達2000多元。經過改良的土壤種植桃、梨等水果,長勢良好,根系無病害,第二年掛果,預計3年即形成產量。
通過對西洋參收獲后的土壤進行綜合修復處理,促進了高效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了西洋參種植+土壤綜合修復處理+后茬作物高效種植的農業經濟可循環發展模式,為農業高效、農民增收開辟了經濟新途徑。(彭波 滕蓬勃 張啟全山東省榮成市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