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冬棗打響品牌保衛戰

早在今年8月,離最早上市的山東沾化大棚冬棗還有一周時間,山東市面上已經有“沾化冬棗”在售賣了。而在去年,1元1千克的劣質冬棗讓“珍果”變成了路邊貨,全國各地冒用“沾化冬棗”地理商標的行為越演越烈。沾化冬棗研究所所長于洪長說,“沾化冬棗關系沾化棗農的民生大計,必須保護好這個價值55億元的品牌,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那么,沾化冬棗的品牌保衛戰從哪開打?
濟南王女士要回陜西老家,想給父母帶點山東特產,8月14日在濟南文化西路一家水果連鎖超市,看到有沾化冬棗在賣,一嘗,口感還不錯,就買了一箱。結果,一位老家是沾化的同事說,她被忽悠了,現在沾化冬棗上市的時間還早呢,她買的很可能是陜西大荔產的大荔冬棗。
目前國內很多地理標志品牌都面臨和沾化冬棗同樣的問題,出現很多“傍名牌”現象:陽澄湖大閘蟹出現“洗澡蟹”,五常大米出現了調和米。
沾化從20世紀80年代的56棵棗樹,發展到現在的3.3萬公頃,沾化冬棗也逐漸由“稀世珍果”變成時令水果。有些棗農為了追求產量,大量上化肥促進產量,打膨大劑增大個頭,打催熟劑提前上市,品質可想而知。
來自沾化冬棗產業辦公室的信息顯示,2014年,沾化冬棗總產量達到4.8億千克,銷售收入27億元,棗農人均收入9287元;2015年,產量3億千克,銷售收入20億元,棗農人均收入8200元;2016年,沾化冬棗年產量3.27千克,銷售收入30億元,棗農人均純收入8560元左右。
從這三年數據來看,2014年沾化冬棗總產量最高,近5億千克,但在于洪長眼里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這一年沾化冬棗種植面積沒增加,而產量的增長是以犧牲品質為代價的。目前,沾化全縣30萬人從事冬棗產業生產經營,20萬人賴以生存。“砸了品牌,真的是民生大忌。”于洪長說。
目前,全國冬棗產區有山東沾化、河北黃驊、陜西大荔以及新疆地區,形成一個大約80億元的冬棗產業,這么大的一個冬棗產業,都發源于山東沾化下洼鎮一棵明朝洪武年間種植的棗樹。
于洪長說,2000年,陜西大荔從沾化引種了80公頃冬棗,2010年才形成產業。這幾年,大荔冬棗產業上升勢頭很快。但作為產業源頭的沾化冬棗品牌影響力最大。2016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會公布的資料顯示,“沾化冬棗”品牌價值55億元,大荔冬棗品牌價值38.67億。
據了解,1998年之前,所有沾化冬棗種植都由沾化冬棗研究所統一指導,回收也由研究所統一回收,不允許市場自由買賣。那時候收購價每千克40元。為了走品牌化發展的路子,2003年,沾化冬棗研究所注冊了“沾化冬棗”這個商標。
沾化冬棗研究所承擔了沾化冬棗苗木研發等課題,但在打假和商標保護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今年6月,沾化冬棗研究所將“沾化冬棗”商標管理獨家授權沾化冬棗品牌管理有限公司。
去年,沾化冬棗線上銷量達0.65億千克,占到總銷量20%以上,網銷收入9.36億元,占到總銷售收入的三分之一。現在,電商渠道在銷售中占的份額越來越大,濱州市沾化冬棗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已經在天貓和京東開了旗艦店,正在聯系阿里和京東等大平臺,對電商平臺售賣假冒偽劣沾化冬棗的賣家,一經舉報立即查處,以促進優質農產品上行。
(李東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