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仁
摘 要:對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來說,新課程對教師的指導思想就是要使教學回歸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將學生的生活實際融入教學內容之中,并以此作為教學的基礎。在多年的教學探索和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深地體會到,要想讓學生對思想品德教學感興趣,真正地將這門課程學好、學透,教師就必須將教學融入生活中,將生活與教學緊密地聯系起來。無論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還是與所學內容相關的拓展和延伸,都要努力實現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的氛圍中進行思想品德學習,在生活中對思想品德知識產生更為深刻的體驗,最終達到促使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內化道德情感的目的,使我們的教學目標能夠有效地完成。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
對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來說,新課程對教師的指導思想就是要使教學回歸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將學生的生活實際融入教學內容之中,并以此作為教學的基礎。在多年的教學探索和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深地體會到,要想讓學生對思想品德教學感興趣,真正地將這門課程學好、學透,教師就必須將教學融入生活中來,將生活與教學緊密地聯系起來,無論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還是與所學內容相關的拓展和延伸,都要努力實現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的氛圍中進行思想品德學習,在生活中對思想品德知識產生更為深刻的體驗,最終達到促使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內化道德情感的目的,使我們的教學目標能夠有效地完成。
一、 對教學內容進行生活化改革
思想品德教學的根源是實際生活,而不是教材,因此,我們要跳出教材的制約,走入學生的生活世界,將他們的直接經驗和感知體驗融合到一起,多方合力,共同促進思想品德教學的有效開展。新課標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要想達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將教學內容充實起來,選取有代表性的生活事件,將教學的空間進行更為廣泛的拓展。教師要努力避免以往那種純粹的說教式教學法,切勿讓所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互脫離。
如進行《成長的根據地》這一課的學習時,筆者在課前先搜集了班級中一名學生的三張照片,分別為嬰兒時期的照片、幼兒園時的照片以及上小學時的照片,并將這三張照片應用到多媒體課件中來,還要求學生在上課時將自己小時候的一些玩具或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帶到教室中來,講一講這些物品為什么能夠保留這么長時間,在這些物品上發生過哪些小故事。上課時,筆者在課堂教學之初就利用那三張照片進行課堂導入,在悠揚的音樂的襯托下,照片有了更為深刻的象征意義,對于“成長”,每個學生的心中都有了獨特的感受。鮮活的現實很快就與教科書上的知識融為一體,本課的主題就在照片的輔助下被順利引出。
在學完教科書上的知識后,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介紹自己拿到教室中的物品,并將與物品相關的故事講給小伙伴聽。讓筆者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位學生拿了一個大袋子,里面裝了十多雙手套,大大小小,顏色不一,最小的是一兩歲時候戴的,最大的現在還能戴。據該名學生講,這些手套都是自己的媽媽親手織出來的,每年冬天媽媽都會為他織一副新手套,戴小了的媽媽也沒有舍得送人或丟掉,都留下來作為他成長的見證。媽媽對他的疼愛讓他很感動,同時也打動了其他同學的心。從這則故事中,學生體會到了家長的苦心,也明白了養育子女要付出很多的辛苦,他們對家長的愛更為濃烈。
本課的教學設計方案就是要在教材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之間建立一座通道,使二者實現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因此,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能夠使學生的情緒受到很大的感染,他們的情感也會得到激發,在撥動學生心弦的同時為他們帶來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
二、 對教學方式進行生活化改革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從學生自身的需求做起,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來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使學生獲得更為成熟的社會性發展。在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
1. 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
學生與文本對話最好的方式就是進行角色扮演。很多人認為思想品德教學不像語文學習那樣能夠編排成課本劇,其實不然,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都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和生活意義,將教材中的情境經過編排、表演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就能有效地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與辨析能力。
如進行《家庭劇場》的學習時,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角色扮演,自己編排課本劇,在教室里進行表演。學生所選取的故事都很有代表性,有的還是發生在本班學生自己身上的故事,他們表演起來也比較投入,對學生的觸動非常大。在對話中,學生積累了更多的生活經驗,同時,當他們在課下與父母之間產生了矛盾時,就會有更多解決矛盾的技巧,也對生活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感悟。
2. 對生活中的事件進行再現
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要經歷很多的事,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對這些事件進行觀察和探究,總結生活經驗,最終對自身的價值進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斷。如果我們能夠指導學生再現這些生活故事或是事件的某些片斷,就能夠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氛圍中接受與行為思想有關的信息。
如進行《我們的智慧》的教學時,筆者就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經驗與文本范例進行分組討論,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場景的設置與分工,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一些。并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價值的引導,我們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如:誰曾經有過類似的體驗?你是怎樣看待這些問題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傾聽,綜合所得因素得出最終的評價,以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通過換位思考體會他人的情感。要想使學生形成科學的、成熟的思想品德,教師不可急于求成,而是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綜合考慮這個過程中的復雜性,循序漸進地推行自己的教育規劃。我們要立足課堂,與學生一起模擬生活,實現思想品德的“來源生活,回歸生活”,使教學的時空得到有效的拓展。
三、 對教學進行生活化的拓展和延伸
在進行教學活動的設置時,教師要努力將課堂教學拓展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將學習、家庭、社會中的教育資源進行合理整合,讓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生活經驗,實現自我教育。
如進行《保護環境》的學習時,筆者就帶領學生對本地的一條河流進行調查,發現環境污染的現象極其嚴重:河水是暗黑色的,漂浮著很多的塑料袋和垃圾,附近的居民都不斷地往河沿上傾倒垃圾,導致河水散發著刺鼻的味道。筆者和學生一起找到了導致污染的各種原因,并針對這些原因提出了整改方案,在課外活動的時間帶領學生去河道撿垃圾、寫標語,并向附近的居民宣傳保護環境的意義。在我們的努力下,幾天之后,河水變得清澈了,學生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總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我們要以學生的生活為教學的主線,以學生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為內容,以密切聯系學生現實生活的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為教學空間,讓生活走近學生,讓學生走近生活,讓思想品德教育融入生活,用現實生活教育學生,以達到我們所期望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