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英
摘 要:人們常說,父母是子女的啟蒙老師,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對于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對于學生的品德教育,在我國教育過程中還是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不少的著名學者都曾提出“教育生活化”的理念,例如:被毛澤東稱頌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和被宋慶齡贊譽的“萬世師表”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的“生活即教育”[1]的生活教育理論。指出了在生活中的舉止行為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品德變化。同時,也強調了,實現德育生活化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品德方面的問題。本文就是分析生活化的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關鍵詞:生活化;道德教育;品德
學校開設品德教育課程是學生學習品德的直接有效的途徑,是新課改提出的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形成積極的人生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幫助學生通過道德品質來提高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由于教育教學模式的落后,造成品德教育無法深入學生的心里。面對這一問題,需要及時地找出有效便捷的教學方法進行教育。本文接下來將通過分析生活化的教育來找出有效的德育教育的方法。豐富德育教育的模式。
一、 品德教育生活化
通常我們所說的品德教育就是指學校的教育。而“學校教育生活化”則是指通過環境的影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密切地聯系起來,學生既可以在學校接受教育,也可以通過所生活的環境來實現品德教育的學習。實現“教育即是生活”。“生活道德教育理念或者說向生活回歸的理念是品德課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魯潔教授把它作為理解新課標的基本線索。[2]”說明了教育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德育生活化教育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習方式,它體現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學習自由與自主學習。并引導學生主動地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通過感受到的生活對學生自己進行啟發和引導。通過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在面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是可以有自己的判斷,并完善自己的道德行為。通過在學校與生活中的道德熏陶,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更好地適應生活,融入到生活中去。
陶行知認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1]”如果教育脫離了生活,那么,就會導致學生脫離生活,而學到的品德教育也會只是“華而不實”的口頭教育,教育的初衷就是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并通過學習有用的知識來豐富自己的大腦,可以更好地融入生活。因此,教育的最終目的歸根到底就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學會生活,因此,教育與生活是不可分開的。
二、 實現德育生活化的途徑
(一)源于生活,實現生活化
“孩子們沒有任何辦法可以避免從他們的教師那兒獲得道德態度、信仰和習慣。”教師是可以直接傳授給學生知識的一個傳授者,而學生也很信任老師的指導,因此,通過學校教育,教師的引導,引導學生要以理論結合實際的方法進行學習,我們所學的知識離不開生活,因此,要善于結合生活中的道德品質來修正自己的道德觀。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活的”教材,也就是通過學習課外的知識來對課內教材進行調整和補充。教師可以通過現實生活中的案例來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并且進行總結。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并邀請學生主動上講臺進行討論后的總結。通過學生間的互動,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品德教育,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勇氣。
(二)教學合一
教師通過提出主題,學生自主找尋材料解答問題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們學習知識不僅是“吸收”知識,更主要的是如何學會運用知識,把知識合理地運用到生活中,才是教育的目的。品德教育的生活化的目的也是為了通過課內課外不同學習的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完善學生的思想品德。通過教學合一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運用。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供幫助。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思品課要體現以實踐活動為突破口,實踐活動是教學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3]”所以,我們要在實踐中提高品德修養,春晚的小品總是給我們帶來很多道德的反思,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來進行關于道德的小品,小品在讓人歡笑的同時也會通過故事的沖突引發人們的反思,敲醒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這也是生活中的道德。通過這樣新穎的教學方法,可以時刻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通過輕松的教學環境,學生更能很好地學習知識。
三、 總結
學生的學習不應僅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新課改之后,思想品德教育步入了一個新的臺階,“生活化的德育”漸漸地融入到教學當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教育與生活的有機結合,不僅為學生的學習拓展了學習空間,同時也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實用性,促使學生在課內外主動感受生活,探索生活中的真善美。“生活化的教育”會使我們的思想品德教育更上一層樓,也同時鼓勵教師不斷創新,提供給學生好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魯潔.回歸生活——“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教材探尋 [J].課程·教法,2003,(09): 2-9.
[3]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N],中國教育報,2001-5-21,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