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紅
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把自主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根據相關文本的特征,引導學生找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切口;或一個能啟發思維的問題支點;或一條引人入勝的情感脈絡;或一句耐人尋味的語句……”直奔主題,對準教學目標開展教學,帶給學生思維的理想途徑,使既定的教學目標有機整合,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閱讀教學;切入點;有效
本人觀摩了本縣一些青年教師的閱讀教學,發現較傳統語文教學相比,他們的閱讀教學的確注入了一些新鮮的活力,顯得相當人文性、自主性、開放性。然而,正是為了彰顯這些所謂的“活課堂”效果,很多教師的閱讀教學忽視了整體性,缺乏了語文味。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問題,還不時將吹拉彈唱等各種激活因素引入課堂,把文質兼美的文章肢解得支離破碎,一節課下來,老師累得筋疲力盡,學生卻還給弄得在云里霧里,不知其所以然。感知文本內容,體悟文本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這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語文教學的目標。學生品讀感悟文本的有效與否,直接影響著整個閱讀歷程的有效性。如何構建“扎實而不浮躁,深入而不淺表,有學科內涵而又吸引學生的課堂”,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我認為,在遵循語文教學整體性的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找準切入點,活用切入點是關鍵。當然,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切入方法,具體操作要因文本特點而定。
一、 從課題切入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凝聚,更是教學中理解全文的突破口”。教學中,只要教師善于緊扣課題提問或引領學生質疑問難,就不但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會使教學重難點迎刃而解。如《奇怪的大石頭》一文的課題就頗能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眾所周知,小孩子是最有好奇心的。板書課題后,我用“奇怪”切入教學:這塊石頭奇怪在哪里?李四光是如何解開謎底的?沿著這些問題,學生帶著明確的學習目標,迫不及待地閱讀文章,急著找出答案。通過老師的引導,不到幾分鐘,學生很快對文章的整體內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毋庸置疑,這樣著眼課題的切入,有機整合全文的內容,既節省了時間,又避免將文章肢解得支離破碎,更能讓學生心生懸念,為突破重難點做好準備。
二、 從課后問題切入
“課后問題是根據課文的整體或文中最重要的內容而設計的”。教學時,可圍繞課后問題切入設計教學,這樣能系統地確定教學的重難點,為很多年輕教師明確了教學的方向。《窮人》一文,課后有這樣的一道問題:“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活動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說一說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漁夫是怎樣的人。”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我這樣切入引導學生品讀課文:文中的桑娜和漁夫是怎樣的人?作者是如何通過對話和心理活動去表現人物品質的?學生認真研讀課文后,并在相關的語段寫上自己的讀書體會。接著在小組內進行多種形式的互動交流,不斷豐滿學生對窮人夫婦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我側重指導學生學習文章中作者描寫環境、對話、心理活動的方法。一節課下來,學生對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桑娜和漁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學習到了環境、語言、心理活動等細節的描寫方法。
不言而喻,抓住課后問題切入教學,不僅使整堂課的結構更加嚴密,而且能夠讓學生更快突破課文的重難點,讓文本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為培養學生的語感奠定了厚實的基礎,達到了經濟高效的教學效果。
三、 從文章的關鍵詞句切入
每一篇文章,總會有一些凝聚文本內容的關鍵詞句,教師如果能恰當地運用這些詞句切入開展教學,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化解課文的重難點,領悟文本的宗旨,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
《詹天佑》一文,在文章第一段,有這樣一句話“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抓住這句話,我以此切入教學:為什么說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文中具體寫了哪幾件事?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充分研討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三件事,幫助學生建立起對詹天佑強烈愛國,敢于創新形象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作者通過典型事例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研讀課文后,學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誠然,通過以上的環節的朗讀、思考、合作、討論、交流,學生對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和杰出才干肅然起敬,同時深刻感悟到了典型選材的重要性。
四、 從教學目標切入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大多數文章,不僅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而且對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也有很大地促進作用。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適當地引導學生充分地體驗這種情感,并滲透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學生才會對文章所描寫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才會對表現這些內容的語言文字留下烙印。
有人說“高明的人把復雜的道理往簡單里說,無能的人把簡單的道理往復雜里講。”這個道理也很適合用到教學上,教師備課要“深刻地把握教材,全面地了解學生,準確地明確教學目標;教師上課則要“淺出”——把深刻的道理清楚地講明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收獲。無論怎樣的文章,老師在設計教學預案時,在考慮人文性的基礎上,還要認真考慮文本的工具性。就是不但要讓學生明白寫什么和為什么寫,還要指導學生逐步學會怎么寫。
蘇教版《莫泊桑拜師》一課,通過描寫拜福樓拜為師學寫文章的故事,告訴了學生“細心觀察—用心揣摩—積累素材—勤學苦練”是成功寫作的必經之路。前些年,在使用該教材教學時,我擯棄了傳統一問一答,枯燥單一的導學方法,根據學生日常寫作中存在的問題,設計了一個頗有挑戰性,學生又感興趣的問題切入教學:怎樣才能寫出有特色的文章呢?讓我們跟隨莫泊桑一起去向著名的文學大師福樓拜拜師,看誰學得又快又好?問題一拋出,學生興趣盎然地讀起了課文,有的同學還拿出筆不時得在勾勾畫畫,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時而若有所悟,時而與同桌交流著什么。待學生充分地閱讀文本后,我讓他們聯系課文內容和寫作實際交流“拜師”感受,偶爾間師生還相互點評一番。顯然,學生的參與熱情是高漲的,“拜師”的效果是明顯的,深刻地領悟了寫好文章的竅門。這樣的切入導學,看似隨意,卻導在教材的關鍵處,導在了學生思維的碰撞點,將教學的內容降低了難度,拉近了文本與學生學習生活的距離,有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真正啟動了學生的自主系統,落實了新課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從而達到了“不為而為”的效果。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新。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根據語文教學的整體性的原則,抓住教材的重難點,盡可能把握好精當的問題,抓準切入點,讓學生有充分的閱讀和思考的時間。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引一引、牽一牽的主導作用,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的目的,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持久的動力,最終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吉林.聽名師講課[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
[2]于永正.七彩語文·教師論壇[J],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