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力
摘 要:強烈的求知欲和踴躍的參與度是課堂成功的關鍵,而生動有趣的課堂導入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課堂導入在課堂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優秀的課堂導入,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對教學內容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同時也為學生學習新章節的內容做好鋪墊和過渡,讓學生更快的適應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節奏,提高課堂的整體效率。本文以初中生物教學為例,對有效進行課堂導入的方式做出了幾點探討,以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導入
一、 復習導入法
一般而言,教材在編寫的內容上都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銜接性,這一特點在生物教材中尤為突出。比如在學習《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一節時,教師在上課之前對《基因在親子間的傳遞》這一節進行回顧,什么是基因?基因對于生物的遺傳有哪些作用?基因在親子之間是怎樣傳遞的?引導學生復習基因、染色體及DNA的概念,而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為什么有的人父母是雙眼皮,生下的孩子卻是單眼皮?”這樣的問題,引發學生對于基因顯隱性的思考。同樣,在《生物進化的原因》一節中,教師通過對上一小節《生物進化的歷程》的聯系,引導學生對恐龍是怎樣滅絕的等問題進行思考,從而引出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進一步過渡到生物進化的原因這一主要內容上。這種復習回顧式的課堂導入法可以讓學生對之前的知識加深認知和鞏固,同時對新的知識也容易消化理解,引導學生自己去主動思考問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 情境導入法
在課堂教學中,情境導入是最常用的課堂導入方式,也通常是最為直觀有效的導入方式。情境導入法通過結合教材內容,創設科學合理的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情感體驗,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學內容,達到牢記于心的效果。比如在《胚胎的發育和營養》一節中,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給學生放一段胎兒從受精卵到胚泡再到成形過程的視頻,讓學生在視覺的感官上對于胚胎的發育有直觀的感受,同時教師可以在視頻的最后提出“我是從哪里來的?”這一問題,使學生對于自己是怎樣來的存有疑惑,待著疑問去學習這一節的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又如在《用藥和急救》章節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表演情景短劇,分別飾演傷員和救護者,親身實踐并參與到急救過程,親手操作并救治傷員,并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對其急救措施進行點評,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給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從實踐中學到知識,并獲得獨特的情感認知。
三、 實驗導入法
生物學教材中的內容大多以實驗作為依托,因此,教師可以針對教材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實驗進行課堂導入,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通過設計實驗,學生也能夠獨立自主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例如在《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節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有哪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影響人們的健康,從而選擇某一個不良的生活方式來設計實驗驗證對人們健康的影響,以酒精對人體心率有影響作為假設設計實驗,選擇水蚤作為實驗體,水蚤的正常心率范圍在100~350次之間,將水蚤置于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配置的酒精溶液中,在設計實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以下問題:(1)實驗需要對照組嗎?(2)實驗所用水蚤需要多少只?(3)需要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配置多大濃度梯度酒精溶液?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設計更加具有科學性的實驗,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討論中,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引入當堂課的教學,同時也讓學生從心底認識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人們的益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舉多得。
四、 問題導入法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由此可見,學習往往是從提出問題開始,只有心中藏有疑問,才會主動去尋找答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思考問題,不斷更正思路,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由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引入新的教學內容,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往往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學習《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時,教師通過展現給學生如“草原過度放牧,沙塵暴危害嚴重”“大量使用農藥,化肥污染環境”等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向學生提問還有哪些類似的破壞環境的案例,鼓勵學生使用互聯網等信息平臺查找答案,同時暗示學生事情都有兩面性,引導學生思考人類活動既會對生態環境產生消極影響,也會產生積極作用,那么積極作用有哪些?如此便激發了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欲望,從而將話題引到本堂課的教學上。
五、 模型導入法
生物模型的建造使教材的內容具體化、實物化,能讓學生有直觀的視覺體驗,使教學內容易于理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學習《被子植物的一生》時,教師可以提前發給每位學生幾顆植物種子,讓學生自行培養,并每天記錄種子的成長情況,等到種子長成時拿到課堂上,向教師和同學作出詳細介紹,并比較同學之間培養出的植物在外觀上有哪些不同之處,思考為什么不同,這些不同的部位有何作用。讓學生自己動手培養種子,建立生物模型并進行記錄,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細心觀察能力,還讓學生親自體驗了種植的樂趣,寓教于樂。又如在學習《生物圈》這一小節時,教師可以展示裝有水藻、小蝦還有魚的魚缸,以此實例給學生講解食物鏈的含義。
六、 故事導入法
初中生正處在青春期,好奇心旺盛的階段,若采用生動有趣的故事來進行課堂導學,一定可以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學習《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時,教師應當選擇常見的兩棲動物青蛙為例,讓學生講述“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從故事中尋找蝌蚪變青蛙的線索,并引導學生找出“小蝌蚪沒有媽媽”的原因,解釋“變態發育”這一概念,認識到小蝌蚪其實是有媽媽的,只是在形態和生活習性方面都不一樣,給人造成了誤解,教導學生眼見不一定為實,要學習科學知識,才能正確的解決問題。又如在學習《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官兵們聽到有梅子嘴中就開始分泌唾液”,為引出“條件反射”這一名詞作出鋪墊。
七、 詩歌導入法
詩歌是中華民族傳承中璀璨的明珠,在民族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詩歌獨有的韻律美始終讓人流連忘返,陶醉其中。將詩歌應用到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以此來引入課堂的教學內容,不僅提升了課堂的文化底蘊,還陶冶了學生的文化情操,將學生置于美的氛圍中,在品味詩歌的同時學習生物知識,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學習《動物的運動和行為》時,教師利用“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做拋磚引玉之效,提出黃蝶為什么飛入菜花就無處尋的問題?引出《動物的運動》這一小節的內容,解釋動物防御行為的本質;又如在學習《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時,教師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充滿色彩的詩句來導入,引導學生思考“霜葉為什么是紅的?”,以此來介紹植物體特有的液泡結構。詩歌導入法不僅使學生在娛樂中學會知識,還培養了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八、 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需要依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來制定才能實現最佳的課堂效率。因此,教師在課堂導入時應當注意因時制宜,把握全局,從整體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董祥英.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導入之我見[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6,(09):68-70.
[2]何春靈.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導入淺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21):146-147.
[3]湯芬女.新課程下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導入方法的研究[J].生物技術世界,2012,(12):86-87.
[4]陳磊.淺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導入作用及方法[J].成功(教育),2011,(24):126.
[5]丁華.未成曲調先有情——淺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導入[J].科學教育,2011,(02):46-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