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槿+廖嚴力
知識源於積累
歷史本身就是文化經驗的載體
香港向前發展的希望何在
國家向前發展的希望何在
梁炳華博士認為
在於對國家已往歷史的深厚認識
歷史乃國家和民族之根本
作為一名中國人
應對國家的歷史抱以溫情與敬意
他創辦了中國歷史教育學會
之後又創建國民教育學會
希望培養對國家和世界
發揮正面影響力的優秀年青人
耳濡目染,家國情深
時間回到六十多前,梁炳華博士的父親赤著腳從開平走到了香港並扎下了根。在香港出生長大的梁炳華博士,自小就跟隨父親常回開平,他的名字是由爺爺親自改的,改為“炳華”,意為“光耀中華”。
作為一名有責任感的香港歷史專家,梁炳華博士的心從未離開過祖國。他說自己與祖國的情緣很深,兒時,他常跟隨父母回鄉探親,在巷子里奔跑、鄉親家養雞養鴨的記憶讓他對家鄉有了直觀的認識。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動,僑胞能申請回內地交流,大學時代的他亦到內地的基地看看,不過在火車上的一幕讓他記憶猶新。“我從深圳坐火車回開平,火車上擠滿了人和行李,到了韶關,火車停了一會,許多只手從車窗外伸進來乞討,但他們要的不是錢而是吃的,因為他們太餓了。”那一幕讓梁炳華博士感到震驚,他沒有想到國家如此貧窮,同胞們都不能果腹,何日才能談富強?當時他的想法很悲觀,認為假如能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全國同胞實現溫飽已是一種奢望。不過,祖國母親並沒有令他失望,改革開放短短幾十年就讓他欣喜不已。
當年,學歷史的他和父親回到家鄉,見到一座從元朝開始修建的祠堂因年久失修變得破敗不堪,他與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叔父商量修葺,但叔父說當前人們尚不能吃飽飯,時機未到。2000年,國家保護和重視文物的力度加大,當地政府開始修葺祠堂,梁炳華博士與鄉親及廣大海外僑胞積極響應,大力募捐,與政府共同集資50萬元作為重建經費。而他的父親是建筑行家出身,被推任為工程質量監督和財務,大家齊心協力,在2004年順利重修了祠堂,也就是今日的“德元梁祠堂”,該祠堂選用了最好的木材作為樑木,內有古樸精美的雕樑畫棟,又有香港、廣州和開平當地知名書畫家題寫祠堂名等,遠近聞名。
對家鄉的關注,延伸至對國家教育事業的關心。梁炳華博士曾在九十年代多次以個人身份回中山大學,並偶遇了該校歷史系圖書館館長,聽聞該校的歷史系生源缺乏,曾想過成立獎學金;作為從家鄉走出來的高級知識份子,他又與家鄉簽訂了教育方面的合作協議,由他牽線搭橋,促進家鄉與香港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交流;近期,他又在與一些教育部門積極溝通,希望出錢出力設立獎教金,為國家培育更多優秀的師資力量。
以普及香港歷史為己任
家國情深刻在骨子里,成為梁炳華博士人生中厚重的一筆。而他身在香港,八十年代投身教育,圍繞歷史做了大量有意義的工作。
1983年,梁炳華博士成為了一名香港教師,並在歷史教學領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創新工作,贏得教育界及政府部門的高度認可。以往,歷史教育都是以文字上的簡單灌輸,而思維超前的他認為歷史是鮮活的,應當不斷轉換教學方式以展現歷史的淵博,增進學生學習的興趣。
曾經,在其他老師照本宣科時,他不辭辛苦地向校長請示使用當時還很笨重的放映機,使用幻燈片給學生講課;曾經,在別的老師怕麻煩時,他則運用教育界先進的教學方式——專題研習,帶著學生以學校周圍為基地進行戶外考察,去探究那些在身邊的歷史。那時,他的做法被其他老師向校長投訴,說他不考慮學生安全,和影響學生考公開試。但事後,他的學生經過有效地學習,所做的專題研習報告拿到了全港的冠軍,校長出席了領獎儀式並對他的教學方式給予嘉許,其他學校的老師也開始效仿。
“我運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方式去教中國歷史,就是希望透過香港歷史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中國歷史,如何從實地考察,以全港十八區為考察目標,從點到線再到面地了解香港,了解祖國。”曾經,他帶領學生做了大量的歷史課題研究。例如他帶學生去研究當今香港的二級歷史建筑道風山,從而了解到這是一個由西方傳教士興建的一個基督教建筑群,還了解到這位傳教士早於1922年在南京創立了“景風山”,但因軍閥混戰被打劫多次而遷址香港。為此他們申請到基金,組織了數位香港學生到南京進行研習,對這段歷史有了深入了解。
梁炳華博士表示,歷史是相關聯的,學生從了解自己身邊的歷史文物著手,就能順藤摸瓜,了解到祖國歷史的博大精深,從而增進知識。“讀史明志,鑒古知今”,這對個人成長有很大的裨益。
除了教學,梁炳華博士還做了大量的歷史學術研究。九十年代為配合九七回歸,他帶領學生開發香港的學校文物徑,提高和引起師生對古物古蹟的認識和重視。2000年梁炳華博士以十八區學校文物徑為主題,建議作為千禧年的紀念活動,榮獲亞軍,可見十八區學校文物徑的理念和吸引力受到肯定。1993年,位於新界元朗的屏山文物徑啟用,這標誌著香港首條文物徑的誕生,發展至今,香港十八區的文物徑已成為了游客來港的旅遊熱點,而漫步文物徑,宛如串起了香港古今的歷史遺珠。
另外,他還是長春社文化古物資源中心董事,亦編著了《中西區風物誌》《觀塘風物誌》《城寨與中英外交》等大量著作,為香港歷史文化留痕。
應對歷史抱以溫情與敬意
隨著時間的推移,梁炳華博士有感在回歸後對國史教育及國民質素的培養不足,仍有許多青少年對國家感到疏離和陌生,因而他與一批憂國憂民的前線教育工作者成立了今日的國民教育學會。在此前,他還曾發起成立有中國歷史教育協會,做了三屆的榮譽主席。
這一次,又是新的啟程。眾所周知,“國民教育”近年來在香港一直被吵得沸沸揚揚,而在這個風口浪尖上,有會員提議換個名字避避風頭,但他認為,學會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優秀的負責任的中國人,培養他們對國家的歷史和文化的認識,建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取名為‘國民教育學會再合適不過了。”
頂著被一些人的誤解甚至謾罵的風險與壓力,梁炳華博士與會員默默地耕耘,以歷史文化為主軸,主辦或參與了大量豐富多彩的活動,如“九一八紀念活動”“國民教育學生大使就職典禮”“深港合一考察”“廣州古今穿梭之旅”“開平中山考察之旅”“國民教育問答比賽”“新高中通識現代中國: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培正中學 辛亥百年展覽”“龍的傳人 中國藝術教學課程”“廣東連南瑤族 香港連南歷史文化雙向交流”等等。在十分艱難的境地之下,他花費心血出版《抗毒英雄“毒品歷史與香港”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國民教育與鄉土教材》《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教案特刊》《世界自然遺產 丹霞山及珠璣巷教案集》等等。他以靈活多樣、實地考察的方式,引發參與者探究和思考,激發了香港年青人對國家歷史文化的學習熱誠,也啟發了教師們運用新的思維和模式去教學,還加強了他們的責任與擔當意識。
歷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是精神和尊嚴之靈魂。國學大師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寫道:“故欲其國民對國家有深厚之愛情,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已往歷史有深厚的認識。欲其國民對國家當前有真實之改進,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已往歷史有真實之了解。我人今日所需之歷史知識,其要在此。”梁炳華博士幾十年所作所為,亦是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