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華
“以柔克剛”的哲學命題
老子是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他有一位知識淵博、見解獨到的老師,名叫常樅(音cōng讀“聰”)。晚年的常樅,有一次病了,老子去看望他,兩人有一段著名的對話,對后代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常樅張開嘴問道:“你看,我還有牙齒嗎?”老子看了看說:“沒了!老師,您的牙齒都掉光了。”常樅吐出舌頭又問:“那么,還有舌頭嗎?”老子說:“有,老師,您的舌頭還在。”常樅進而探問:“你懂我的意思嗎?”老子思索了一會兒,感悟地答道:“就是說,堅硬的已經掉了,柔軟的還在。”常樅高興地說:“好!好!正是這個意思。”于是,老子在老師的啟發下,得出了“柔弱可勝剛強”的思想。“柔克剛”的哲學命題就此問世。
牙齒是人體最為堅硬的,長年累月地與食品“硬碰硬”,慢慢地松動了,最后一個個地掉了;舌頭只是把食物推向牙齒,不直接和硬東西“對抗”,雖軟弱無比,卻長存在嘴里。這個事實啟示人們:堅強者可能命短,柔軟者可能壽長。
柔者壽的奧妙
“柔”為何有助于長壽,因為柔講求心平氣和、不急不躁、從容不迫。因此,氣血通暢,各個臟器運轉自如,較好地協調內在和外在環境的關系,使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常處于一種有規律的緩釋狀態,自身健康也就得到了有效保證。在對于硬,對于強勢的對抗中,不再硬碰硬,而是迂回而戰,避其鋒芒,這是一種智慧的表現,也是自我保護的措施。
而剛者則正好與之相反,在發生激烈對抗的時候,欠缺迂回精神,亦欠缺妥協精神,往往是逞兇斗狠、寧折不彎,這就增大了損害身心健康的幾率,豈能不折壽?這就是“柔”為何壽,而“剛”為何夭的奧妙所在。
事從容有余味
人從容有余年
明代養生學家呂坤在《呻吟語》中告誡人們:“天地萬物之理,皆始于從容,而卒于急促。”并說:“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從容則有余年。”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先生一生歷盡困難,可他遇事從容,常用一副對聯自勉:“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他于100歲仙逝。明乎此,我們再看現實生活中的老年群體,凡長壽者,絕大多數性格溫柔,而性格暴躁者則少之又少。這也是因“柔”而長壽的重要例證。
調查顯示,在百歲老壽星中,女性占了絕大多數,且性格溫和者居多。因此,從養生角度來看,進入老年期后,人生應該逐步從激進轉向從容,從豪放轉向靜和,從陽剛轉向陰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