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秋堂
【摘 要】本文結合高職院校教師崗位探討了對大師王陽明心學理論“知行合一”在學生工作方面的應用,把中國傳統精華用于學生管理工作。
【關鍵詞】高職學生工作;知行合一;情緒管理
With wisdom to manage emotions, with love in caring students
ZHAO Qiu-ta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Wuxi higher Health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Wuxi 21411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master Wang Yangmings theory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students work of vocational colleges.And it uses Chinese traditional essence for student management.
【Key words】Vocational students work;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Emotional management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人們的幸福感普遍降低,也使人們失去了專注于某件事的條件,一個人每天要受到無數信息的誘惑,又有層出不窮的娛樂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干擾了大家的初心。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升,現代人也開始快節奏生活,忙于增加各種技能,提升行業競爭力。我們甚至沒時間照顧自己和后代的情感需求,把自己和后代變成工作或者學習的機器。
也許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或者選擇各種快餐式娛樂麻痹令人緊張的高壓力競爭生活或者拼命掙錢花重金培養孩子,防止后代輸在“起跑線”上——然而我們活得越來越孤獨,越來越苦悶。
近來有幸拜讀度陰山著的《知行合一王陽明》,書中通過講述王陽明的輝煌傳奇,剖析了知行合一的無邊威力。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平凡人經歷這些估計早就虐心死了。但是王陽明卻在生活中一直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情緒,坦然接受命運的洗禮。[1]下面我針對保持快樂情緒的智慧和關懷學生的智慧進行探討:
1 情緒不好,是智慧不夠
1.1 活在當下才能快樂
王陽明提出只要常存養此心,就能經常覺察到心的存在,這就是做學問。已經過去的逝去事,和那些還沒到來的未來事,想它沒什么益處。用這些事物占據我們的心能,只能白白丟失清明的本心。簡單來說,就是活在當下的時刻,專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亂想。
1.2 破除我執,才能快樂
王陽明在龍場時,曾經打造過一個石棺。原因就是因為他在悟道的過程中,始終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
人生最大的障礙是自己,欲望難填,如果不能破除我執,那人就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
我們之所以覺得痛苦,是因為我們的失敗,所謂失敗,就是事情沒有像“我”想的那樣發展運行,事情到最后,并沒有獲得“我”預期的結果,所以“我”就會痛苦。
所以王陽明說,所謂的尋找快樂,就是一個不斷放下自我的過程。
1.3 少一點欲求才能快樂
王陽明曾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功夫在減不在增,所謂減即去物欲之昏蔽;減盡人欲,便回復良知之本體了。
古代的圣賢也都告訴我們,過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來源,我們如果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欲望的滿足上,那么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快樂也就蕩然無存,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滿足了這個欲望,那個欲望就會冒出來,從此沉淪欲海,永遠不能自拔。
1.4 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心態,不同的心態造就了不同的命運
大雨過后,有人抬頭看天,晴空萬里,神清氣爽。有人喜歡低頭看地,泥濘坑洼,艱難絕望。很顯然,王陽明是第一種。水到絕境是飛瀑,人到絕境是轉機。
王陽明來到人跡罕至的貴州龍場。當地人不曾開化,不通文字,性情暴戾,近乎野民。他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不明不白死在這些人手里。
空氣中滿是致命的瘴氣,帶來的手下接連病倒,還要靠陽明來照顧,王陽明真正陷入了絕境。親歷了活生生的三個人就這樣送命他鄉,王陽明不勝悲戚,寫下千古奇文——《瘞旅文》。
其中有這樣一句:與爾皆鄉土之離兮,蠻之人言語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茍死于茲兮,率爾子仆,來從予兮,吾與爾遨以嬉兮。他似乎忘了自己身處泥沼之中,眼里只有天邊燦爛的云霞。
終于,在一個雨夜,王陽明躺在冰冷的石棺之中,任由雨水打濕臉龐,淋了半夜,終于想通了長久以來的困惑——“心即理”。陽明心學就此誕生,王守仁立地成圣。
別人看到的是危機,王陽明看到的卻是機會。每個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路坦途,路上總有挫折困境。而心態,將決定這困境會讓你自暴自棄,還是絕地反擊。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想要快樂,就要活在當下,破除執我,節制欲求。
2 將心學智慧用于學生教育工作
作為一名五年制高職院校的普通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職業角色——為人師,傳道受業解惑。隨著社會的發展,提升了人才素質的各方面需求。對教師的傳道、解惑功能需求的日益升高。我們的學生處于青春期,孩子們有自己的獨立意識,更加渴望自由。另一方面孩子們的情緒管理能力很有限,需要孩子們認同的成年人示范管理情緒的正確方法。我們學校是寄宿制學校,孩子們接觸的成年人主要是我們這些為人師表的教師。這對我們如何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提出了挑戰——怎樣成功走入學生心里,成為他們愿意信任和親近的人呢?endprint
書中提到,王陽明適應了龍場,用和藹可親的熱情和當地土著發展出了深厚友誼的故事,對我很有啟發。在溝通引導學生時,我們該遵循:柔、靜、慢三原則。
2.1 柔
我們用溫柔的態度接納陪伴孩子的任何情緒,走到孩子心里,同理理解他們。柔,就是陰柔、柔弱、柔韌……柔首先是生命的特征:“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2]人和草木都一樣,有生命的時候,身體都是柔的,死了以后身體就會慢慢變僵硬。
柔不僅是生命的特征,更是一種強大的力量。正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3]一個柔軟而堅定的眼神,一個鼓勵的拍肩動作可以緩解孩子們或憤怒或焦慮的情緒,使激動的孩子情緒慢慢平復下來。在孩子急躁的年紀里,我們善用不言的教化,無為的益處帶孩子感受無條件的愛的力量。
2.2 靜
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煩躁、焦躁、急躁。一個“靜”的人與一個“躁”的人在一起,必然處處占優,占上風。靜,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浮躁社會,讓我們更全面、深入地思考問題,找到孩子們最真實的個人需求。
靜靜地陪伴在孩子的身邊,安靜地傾聽孩子的心聲,感受孩子的心路歷程。水靜下來才會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孩子的心靜了,他們才能真正理性思考矛盾沖突,助于我們高效率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孩子的生活智慧。
2.3 慢
慢是潤物無聲的匠心體現。“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以動之徐生?” [4]這兩句話一靜一動,出現了兩個徐,徐就是慢。動之徐生,強調我們可以用一段感觸頗深的故事甚至一個期許而堅定的眼神給孩子們信任的時候,絕不能靠命令和說教,壓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思想認知造成孩子的陽奉陰違。畢竟孩子們的人生經歷淺薄,要理解他們成長需要時間,這才是我們教書育人、作人做事的法則。
總之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想要快樂,就要活在當下,破除執我,節制欲求。身為老師,要用智慧武裝自己,用愛心陪伴孩子,用耐心傾聽孩子,接受孩子的每個當下,盡努力踐行順勢利導,循循善誘。
【參考文獻】
[1]度陰山.知行合一王陽明 [M].北京: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34-241.
[2]靳勇,胡曉瑞注釋.道德經[M].崇文書局, 2015:156.
[3]靳勇,胡曉瑞注釋.道德經[M].崇文書局, 2015:93.
[4]靳勇,胡曉瑞注釋.道德經[M].崇文書局, 2015: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