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梅
摘 要:本文主要論述了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情感的問題。文章從加強語文教學的情感因素引入,以教師的情、學生的情、課文中的情,“三情”的融合為思維主線,通過課堂教學的流程和課外指導的方法兩個方面來敘說了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情感的培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兒童;情感培養
語文課堂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學不僅是知識的樂園,更是學生與老師進行情感與心靈交流的重要園地。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們健康的審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幫助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鑒于此,本文將積極探究語文教學中兒童情感的培養,以期對一線教學有所裨益。
一、 渲染課堂教學氛圍
情景教學是營造和諧民主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情感的重要法寶。撥動心弦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蘇聯教學家加里寧也說過:“要使學生感動,首先要教師感動。”所以,在教學之前,教師應積極研究教材內容,精心備課,通過富有情感的導語達到扣人心弦、先聲奪人的目的,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情感脈絡,為文章情感基調的學習做好準備,幫助學生樂于接受教學內容。如教學《凡卡》一文時,教師應用低沉悲傷的語氣來講課,來讀凡卡的信,感染學生的情緒,使學生對凡卡的悲慘遭遇產生深切的同情。還可以設計這樣的導入語:同學們,你們是否挨過打罵、是否挨餓受凍,你們肯定沒有,因為你們出生在幸福的社會,是令人羨慕的一代,周圍環繞著親人的疼愛。但你們有沒有想過,有的人童年是在挨餓受凍和當學徒工的日子中度過的,今天我們就學習一個辛酸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年僅9歲的凡卡的悲慘童年。在這樣的導入語下,學生們聯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很容易受到文章情感感染,這些富有情感的導入,為接下來文章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調。教學《難忘的潑水節》一文時,教師講課的語氣應是幸福歡樂的,讓學生感受到傣族人民同周總理共度潑水節的無比幸福。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種童話類課文時,教師則應用充滿童趣的語言來講課。
二、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與因材施教
學生對教師的愛、尊重與信任源自于教師對自己的信任與尊重,只有親其師,才會信其道,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在新課程改革深化發展的今天,教師必須積極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與學生溝通,全面把握學生的思想情感,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應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與幫助者,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爭做學生“朋友”角色,因勢利導,更好地促進學生情感的健康發展。
小學生因生活環境、個人理解力、學習基礎等因素的影響,其在情感認知、思維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著較大差異,故而,在學習同一篇文章時,學生的理解與情感也會不同。故而,教師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積極營造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因材施教。每位學生均具有自己的獨立人格與個性思想,且擁有自己獨特的情感世界、內心世界。語文教師應重新定位自己的課堂角色,積極爭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就教學內容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交流,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健康情感。
三、 以情導思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工具,其自身就具有“表情達意”的功能,特別是以文字為載體的詩詞歌賦都蘊含著強烈的情感表達,這一點也是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的區別。從本質上來說,語文就是學生與文字進行情感交流的過程。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極強,想象力極為豐富,在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想象力會被發揮到極致。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情感因素、想象力的發揮,帶領學生們欣賞優美詩句,通過字詞句為學生展現一幅幅生動的畫卷。與此同時,小學生們可以在畫卷的世界中馳騁想象、流露情感。故而,小學語文教學更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帶領學生融入到教材內容之中,更好地展開語文教學。要想提高語文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活潑性,必須強調情感因素,引導學生體驗文章中的愛憎情感與褒貶之意,在情感體驗過程中指導學生掌握表達技巧與文章含義。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節課時,可以通過分角色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們體驗小蝌蚪找媽媽的迫切心理以及蝌蚪媽媽對孩子的牽掛,通過真實的角色扮演以及場景再現,寓教于樂,讓小學生在游戲過程中理解、領悟教學內容,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
四、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情動辭發,當學生在精讀中把自己融入課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并與作者產生共鳴時,他們便會迫不及待地想抒發自己的情感。在閱讀教學中,有感情朗讀相當重要,葉圣陶先生稱之為“美讀”。通過有感情朗讀,把書面語言化為了有聲的語言,使抽象的文字符號折射出豐富的感情光芒。學生“披文入情”,進入到課文所表達的情境之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并能使自己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理解某些“不可言傳”的詞語,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精美的文章,如《十里長街送總理》《桂林山水》等等,教師應充分發揮教材優勢與特點,指導學生通過“讀”深刻體會到文章情感,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與感悟能力。如《小珊迪》這篇課文情節感人,字里行間飽含著作者非常濃烈的感情。在教學時應注重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體會感情。抓住小珊迪賣火柴時說的話和臨死時說的話這兩處重點讓學生反復朗讀品“情”,深切感受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感人的場面,體味字里行間的意蘊。
另外,小學生正處于天真、愛玩的年紀,游戲又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性,非常注重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實際體驗,故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應用游戲教學方式,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還能讓學生得到歡快、愉悅的體驗,更好地促進學生情感、認知的協調發展。例如,在學習《完璧歸趙》這篇文章時,就可以通過學生角色扮演情景喜劇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游戲情境的設置,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更能指導學生體驗人物內心思想情感與品質,并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表現出來,促使學生與文章情感進行交流。endprint
五、 多途徑激發——表達情感
孩子們在閱讀實踐中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進行著情感培養的學習,而效果因個體的不同有差異。如何檢查情感學習的效果?這就需要自外向內的情感營養吸收后的外化的情感表達了,習作便是一種極好的形式。因此抓住讀寫這兩項緊密相連的語言實踐活動,是了解、影響和發展情感的一個門徑。例如閱讀《秋天的懷念》后,浸透作者美好情感的母親的人物形象,激起了學生閱讀史鐵生作品全文的強烈欲望。他們在課外飽含著熱淚又進行了閱讀,產生了對美好事物和人物謳歌的思想基礎。教師因勢利導地讓學生描寫自己的父親或者母親。由于孩子們明確習作與閱讀在情感表達上的相通之處——由衷歌頌描寫對象的美好品質,在親子朝夕相處獲得的獨特而深厚的情感體驗的推動下,積極而愉快地寫出了一篇篇耐看、耐讀、耐人尋味的佳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情感的培養。課堂上的師生交往,課外師生的互動,應既有知識的傳授,又有情感的交流。教師以滿腔激情來投入教學,充分發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一定能喚醒學生的真情,這比起一味的說教,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兒童情感培養的重要性為切入點,從課堂教學氛圍、和諧的師生關系與因材施教、以情導思、情景交融、多途徑激發等角度,詳細論述了語文教學中兒童情感的培養策略,多方面入手,旨在語文教學中更好的培養學生情感。
參考文獻:
[1]李淑芬.春雨潤物細無聲——淺談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情感滲透[J].卷宗,2013,(10).
[2]朱玲玲.讓語文成為心的家園——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考試:教研,2010,(04).
[3]黃秋菊.奏響情感之歌——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1,(07).
[4]宋志強.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途徑[J].空中英語教室:新教師教學,2011,(01).
[5]陳瑜姝.品賞細節以情激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12).
[6]武贊.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5,(05).
[7]董玉琴.讓情感教育的培養貫穿在語文教學之中[J].新課程學習(上),2015,(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