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朱樂琴
摘要:近年來,中國農村正掀起一股“宗教熱”,鄉鎮留守婦女成為宗教信仰主力軍。這與她們的生存環境和生存現狀息息相關,也與農村傳統落后文化習俗影響密切相關。因此,在尊重群眾信仰自由原則下,完善和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認真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解決農村婦女精神寄托方面下工夫,引導她們積極健康的精神生活,屏棄消極、非法的邪教誘惑。同時,以先進的文化占領農村,組織文化宣傳,文藝活動,圖書、電影進村,農村婦女生存技能培訓等,豐富農民業余生活。
關鍵詞:農村留守婦女;宗教信仰;調查研究報告
一、本課題調查的背景
本課題的調研采用了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問卷分為兩個部分,以區分信仰宗教者與不信仰宗教者,包括28個問題,涉及到農村留守婦女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與婚姻狀況、職業、家庭與個人經濟收入、對宗教信仰的理解、參與方式、信教原因、對新農村建設的意見與建議等信息。
受訪鄉鎮的選擇基于廣泛性與代表性兩個原則,最終確定了某市的6個鄉鎮;地理位置上既有離市區較近的鄉鎮,也有離市區較遠的鄉鎮;從產業分布來看,既包括以第一產業為主的鄉鎮,也包括以第二和第三產業為主的鄉鎮,涉及范圍較廣。
二、調查結果
通過問卷調查數據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有宗教信仰的農村留守婦女占留守婦女總數的1/3左右,不信仰宗教者占總體2/3左右。通過面對面訪談發現,在表明無宗教信仰的農村留守婦女中,幾乎都有春節期間或者特定時間里燒香拜佛謀求平安順遂的經歷。
其中,農村留守婦女年齡集中在30~50歲之間,占留守婦女絕大多數,超出90%。有宗教信仰者也集中在這個年齡階段,接近90%,宗教信仰呈現低齡化,年輕化的趨勢。20歲左右農村留守婦女和信教者所占比例很小,不到1%;50歲以上農村留守婦女和宗教信仰者也占少數,不到10%。
從文化程度上來看,該市農村留守婦女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者不多,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7.2%,其中文盲者接近15%,高中及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者不到10%。從問卷調查數據的定量分析中可以看出,信仰與不信仰宗教的農村留守婦女的文化教育程度基本保持上述趨勢,即文化程度越低信仰宗教者越多,文化程度越高信仰宗教者越少。
從農村留守婦女職業分布結構來看,接近1/2留守婦女留守農村充當家庭主婦,負責孩子飲食起居,尤其是陪伴孩子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或高中教育,約1/5留守婦女在當地種地或者從事養殖業,不到1/5的留守婦女從事個體經營,約1/5的留守婦女從事其他行業,信教與不信教者情況基本保持一致。
從問卷調查數據的定量分析中可知,親朋好友與家庭氛圍影響是宗教傳播的主要途徑。在接受訪談的佛教和基督教居民中,她們成為教民無一例外的都是受到周圍或者家庭成員的影響而成為其中一員的,有些年輕未婚基督徒在擇偶時還有以信仰基督教為基本條件的。從其它傳播途徑中,我們可以看出,宗教書籍、宗教組織宣傳、集會宣傳、現代通訊設備等在宗教傳播中也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還有約1/5的教民采取其它方式傳播宗教,這是一個有待于進一步調查研究的方式。
信教原因多種多樣,多于1/3的教民通過信教尋求神靈保佑,祈求發家致富。不容忽視的是,有接近1/10的教民表示對生活不滿而選擇信教作為逃避方式。多于1/10的教民為了治病就醫選擇信教,通過與教民訪談了解到,更多的基督教徒是為了治病、調理身體而加入基督教行列的。
從問卷調查數據的定量分析中可知,除了未知的變化與覺得宗教沒有對生活造成影響的40%左右人數之外,其他60%左右的教民都認為宗教給他們個人與家庭帶來積極的影響:病情減輕,性格開朗,收入增加,心胸也變得寬廣了。
三、影響農村留守婦女宗教信仰的原因
(一)經濟因素
2015年安徽省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041.1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9.5%,外出勞動力達1400萬人左右。具有一技之長或者文化素質較高的農民,大多數棄農外出打工、經商,常年在外,婦女、兒童和老人留守在農村,留守婦女大部分文化素質較低,留守農村的主要職責是負責照顧孩子就學,沒有固定收入,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出門在外打工或者承包田地的壯男,他們的收入受市場經濟危機和自然條件影響,留守婦女們很自然地向神靈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這樣他們家庭才能有穩定收入,維持日常生活運轉。
(二)文化因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由于建國以來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的發展,使得農村基礎設施一直跟不上城市。近幾年農村交通和通訊得到改善,實施了“村村通”工程,基層行政村也開始使用網絡,但是偏遠農村交通和通訊還是不太方便,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更是落后,一到晚上大片農莊黑壓壓一片,業余生活貧乏。從上面調查數據可以看出一部分留守婦女正是出于精神空虛或者豐富業余生活的目的而信教的,佛教篤信者定時上山敬香、去固定場所做會,基督教徒去教會唱詩、讀經,既豐富了她們的業余生活,也使她們找到歸屬感。訪談中,有些留守婦女一再囑咐我們,希望政府能豐富農村業余生活。
(三)歷史因素
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大。除了經濟原因之外,幾千年的封建歷史強調女子無才便是德,相夫教子是女性的主要任務,尤其是在農村,這種思想表現更為突出,所以女性受教育整體水平不高,她們多數沒有一技之長,經濟上不獨立,思想上依附男性,也變相助長了有些女性游手好閑熱衷于賭博或者說東道西生出許多口舌是非的壞習慣。
四、調查總結對安徽省宗教工作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啟示
(一)調查總結
鑒于受訪鄉鎮具有較為廣泛的代表性,調查結果清晰呈現了該市農村留守婦女生活和宗教信仰的現狀。在這些地方,農村留守婦女年紀集中在30-50歲之間,主要為陪伴并照顧孩子就學的媽媽們,她們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主要依靠家庭外出打工或者農田承包提供經濟來源。留守農村婦女信教比例34.2%,主要通過親朋好友引薦或者家庭氛圍感染信仰佛教和基督教等,進行定期的宗教活動,信教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祈求神靈保佑健康、平安、順利,但同時通過訪談發現,鑒于農村留守婦女的戒備心理,實際信教的比例遠遠大于統計數據上顯示的數字,有一部分教民對社會現狀表示不滿,調查統計數據表明,60.7%農村留守婦女反應農村基層干部對她們信教采取從不過問的態度,等等,對我省宗教工作有所啟示。endprint
(二)對安徽省宗教工作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啟示
1.宗教和諧與信教規范相結合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具有共同的特點,都勸說信徒與人為善,善惡有報,信奉宗教的本質特征是順從、超脫。信教者大多與他人相處融洽,對他人變得寬容,對父母變得孝順,促進了農村和諧、繁榮與穩定。有些農村留守婦女信仰宗教后整個人精神面貌發生很大的變化。但是每種宗教都有自己的教義和經典,人人都必須嚴格遵守各種戒律,教主與經典具有絕對的權威,宗教具有極強的凝聚力。在他們受惠之時,很多教民第一反應是感謝菩薩或者感謝神、感謝主,在他們生活中遇到糾紛時有部分教民求助的第一對象不是村委會或者法院,而是他們的教友或者當地的教會組織。隨著農村宗教勢力的強大,信教人員的增多,其中的隱患也是顯而易見的。這要求我省在執行宗教工作政策時,必須要認真貫徹好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相適應,防止不法分子或者有政治陰謀者利用宗教平臺對虔誠而淳樸的農村教民進行洗腦,做出不利于民族和平、團結與發展的舉措。
2.完善基層黨組織工作與豐富農民業余生活相結合
通過走訪基層領導干部與群眾發現,農村基層黨組織長期處于渙散狀態,主要原因如下,經濟上,基礎黨組織沒有足夠開展活動的經費,無法有效號召留守黨員和普通群眾定期進行民主生活會活動,如能給與參與者20~30元的參會會議補助等,許多農民情愿忙自己手頭農活,或者參與宗教集會或儀式活動。思想上,有些農村基層干部存在生活和工作作風問題,影響了真正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雖然農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變得整潔干凈了,有許多行政村實施了“村村通”工程,交通便利了,以婦女為主的留守農民仍然對社會有不滿之處,上文中留守婦女反應的社會風氣、政治腐敗和道德問題就是其中表現之一。
3.發展地方經濟與縮小城鄉差距相結合
調查統計數據表明,農民平均年收入并不高,留守婦女收入微薄,基本上依賴在外打工或者承包田地的男勞動力,而且越往偏遠的鄉村,這種結構越明顯。農村收入的主要消費出處為城鎮購房和子女學費。農村年輕人在城鎮購房是現在一個趨勢,年輕人結婚成家基本都要求在城鎮上擁有一套房子,而購買一套房子成為農民的巨大經濟負擔。另一方面,農民工子女求學問題一直是個棘手的問題,北上廣等大城市很難接受農民工子女持續求學,而且費用高昂,家庭婦女被迫回鄉照顧孩子,陪同子女完成義務教育。雖然義務教育費用不高,但是城鄉的教育差距太大,有些望子成龍的父母想方設法接近城鎮居住,讓子女求學,無疑額外增加了支出,給他們增加了經濟壓力,也讓他們感受到教育資源的不平等、不均衡,體會到城鄉差距和貧富懸殊,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另外,農民的醫療保障措施與城鎮居民相差明顯,“看病難,一病回到解放前”的情形并沒有改變,農村合作醫療能報銷的基本都是便宜的藥品,療效好的基本自己掏錢.
毋庸置疑,當前的農民已解決溫飽問題,但仍不時受到上述其它問題的困擾,當前農村宗教信仰的“三多”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農”問題的嚴重性。這就要求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尤其是領導干部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改變工作作風,深入實際,走到廣大農民中間,關心農民的疾苦,切實保障廣大農民的利益。只有如此,當前農村的各類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農民的精神壓力才能得到緩解,精神生活才會健康充實。而這些最終還是要靠大力發展地方經濟,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縮小貧富差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