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
優秀小額貸款公司發展模式介紹及小貸公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王全
由于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使得小額貸款公司取得了迅速的發展,但是大浪淘沙,經歷了一系列的市場機制考研,好的小額貸款公司生存了下來,而很多小額貸款公司已經倒下,文章通過分析優秀小額貸款公司發展模式及相關發展狀況,通過實踐經驗與理論經驗相結合,提出一些小額貸款公司如何發展的有效建議,為小額貸款公司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思路。
小貸公司;風險管理;可持續發展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一直被人所詬病。中國絕大部分民營企業都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解決了中國大部分的就業問題,但卻得不到有效的社會認可度,銀行在信貸政策上偏向于國有大型企業或者是出名的上市公司,這樣讓民營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越來越難解決,民間借貸市場一度非常火爆,民營中小企業只能去民間借貸市場尋求資金支持,支付與其實際經營能力不能承受的貸款利率,在這樣的背景下,小額貸款公司應運而生。2005年下半年,在中國人民銀行的主導下,在全國五地試點進行成立小額貸款公司的嘗試,隨后在全國范圍內鋪開,小額貸款公司不僅為“三農”服務,也為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服務。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逐漸涌現出一批經營規范,風險把控良好,經營運行出色的小額貸款公司。通過一段時間的總結,對于這種優質的小額貸款公司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優質的小額貸款公司往往擁有強大社會資源或金融背景,往往該類小額貸款公司僅僅是某個大型金融集團下所屬的某個板塊,比如某省的再擔保公司,本身就匯聚了大量的客戶資源。擔保業務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所詬病,僅僅依靠微薄的擔保費收入,要去承擔如此巨大的代償風險,在很多情況下看來都不是那么經濟。但因為很多情況下有政策扶持或其他政府因素的考慮,讓擔保公司又成為了合理的存在,但很多大型擔保公司都會再設立一家小額貸款公司或科技小額貸款公司,因為擔保費加上正常的銀行利息支出已經達到了小額貸款最低的貸款利率區間,與其提供擔保不如直接提供資金支持。在這種客戶資源背景下,這樣的小額貸款公司往往都比較成功,因為有強大的客戶資源支撐,使得小額貸款公司的業務相對處于優勢地位。
第二類小額貸款公司一般會做專業方向。比如專業做車輛抵押貸款或產業上下游業務,專注使得產業的研究較為深刻,對于風險的把握更加專業,還有些專注做個人金融類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積極的擴大網點,利用大數法則,鋪開業務規模,做大貸款存量,雖然個人客戶的違約率較高,但通過團隊管控與業務不斷擴大,達到經營上的成功,再通過客戶積累上的優勢,積極與互聯網相結合,大力發展P2P及線上融資業務,不斷做大做強。
第三類優秀的小額貸款公司往往擁有上市公司的背景。這種小額貸款公司往往依托于集團業務,深度挖掘產業鏈相關信息,對于集團內各個板塊的業務熟悉程度了然于心,對于每個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不同資金需求點的把握,超過其他貸款公司,再加上服務的客戶往往是上市公司的上下游企業,能進供應商名單的往往都擁有較好的信譽,這種客戶資源的優勢十分明顯,能在市場競爭中占領優勢,不斷將優勢擴大。
但無論經營狀況的好壞,小額貸款公司都受到很多條件的制約,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首先,資本金的限制,對于所有小額貸款公司來說,資本對于企業無異于制造企業的生產設備,但國家有明確的規定,小額貸款公司只貸不存,無法吸收公共存款的弊端帶來了天生的劣勢,再加上對于小額貸款公司對外融資的規定,小額貸款公司的融資難上加難,很多國有銀行及城市商業銀行都對小額貸款公司的融資實行一刀切,使得一些股東背景差的小額貸款公司在出現了不生息資產后都無法正常運營,對小額貸款公司的良性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其次,是宣傳的導向性使得小額貸款公司在市場競爭中處于非常不利的局面,市場上對于在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的客戶有偏頗的認識,認為只有經營業績較差、甚至是經營出現困難的企業才會在小額貸款公司取得融資,這樣的想法雖然錯誤,但卻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這種局面,讓小額貸款公司在業務拓展過程中,帶來了很多問題。
然后,還有競爭對手的打壓,對于商業銀行的潛在競爭對手,商業銀行往往對于其客戶有嚴格的準入規定,甚至對于一些在小額貸款公司有貸款的客戶實行概不準入的苛刻條件,讓需要其他渠道補充流動性的客戶非常尷尬,一方面對于在銀行取得的流動資金補充完全不能達到自身生產經營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擔心在小額貸款公司貸款就取得不了銀行的正常貸款,這樣讓小額貸款公司對于優質客戶的獲取增添了很大的難度。
還有,小額貸款公司的實際風險控制流程還有很大程度的欠缺,小額貸款公司的風控流程大部分情況下是靠業務經理的匯報及資料準備來完成的,很多情況下,對于風險的把控沒有一套比較好的控制流程,很多小額貸款公司還是只能依靠經驗去判斷一筆貸款的好壞,而不是靠系統性的風控體系去評分,讓客戶的資格評價變成一件量化的事情,這樣對于業務員道德風險的防范工作將會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對于人的道德風險的把控往往非常困難,這樣會使得小額貸款公司處于不利的地位。
最后,小額貸款公司在業務風險管控環節太過依賴業務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因為種種原因的限制,小額貸款公司不可能像大型商業銀行一樣,擁有明確的分工及不同崗位相分離的制約,大多數小額貸款公司的業務都要依靠具體經辦客戶經理,從貸前調查到貸后管理,都需要業務人員全程參與與把控,對于業務經理的依靠過度已成為很多小額貸款公司的通病,如何防范客戶經理的道德風險已成為很多小貸公司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如何通過業務機制的改良達到防范風險的目的是所有小額貸款公司必須面臨的問題。
結合優秀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模式及其制約因素的考慮,真正優秀的小額貸款公司應該如何發展呢,在這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思考及分析:
第一,有效的與優質的、擁有客戶資源的企業相結合,尋求合作共贏。市場上畢竟不是所有企業都擁有豐富的客戶資源條件,但積極尋求有效的客戶資源進行合作溝通,實現共贏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選擇。不僅僅將目光聚焦在國有擔保或再擔保公司,很多民營擔保公司也擁有很大的優勢,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民營擔保企業也經歷了一番大洗牌,很多擔保企業都已經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自身風險意識都得到了加強,也逐漸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風險管控體系,而且隨著商業銀行對民營擔保公司的準入要求越來越嚴格,很多民營擔保公司在高保證金的要求下也需要去對外尋求合作,找尋新的成長機會,這就為小額貸款公司的客戶資源的對接提供了新的選擇,如果能優中選優進行客戶資源的篩選,必然能取得好的成效。
第二,真正發揮小貸公司經營靈活的優勢,專注供應鏈金融,深入分析企業的生產流程與業務流程,傳統的小額貸款公司對于抵押物的要求非常高,很多情況下,在審批貸款的過程中對于抵押物的看重程度在一定意義上,甚至超越了企業自身,這種審批方式不能說錯,但必然是落后的,真正應該強調的是差異化服務,真正想企業之所想,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的特點,在企業生產經營業務流程上去細化,搞清每個關鍵點的作用,了解企業的真實現金流狀況,對于一些確定的定單實行業務員跟蹤制度,銷售回款如果到位,立刻進行貸款償還,絕不貪戀超額收益,只賺取小額貸款公司正常應取得的部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有效的控制風險,獲取利益。
第三,對于風險控制指標進行量化分析,結合大數據時代的時代背景,多方面采納數據及相關的信息,深入分析借款人的相關情況,通過大數據的指標全方位了解企業或自然借款人的真實情況,在優秀的小額貸款模式中,P2P金融占據了一席之地,但是很多情況下,小額貸款公司作為媒介卻承擔了巨大的風險,收取與風險配比來說微不足道的服務費用,還承擔了線上騙貸的巨大風險,最后成為了高利貸的犧牲品,大數法則雖好,但是我們不能判斷風險是在上半場發生還是在下半場發生,如果在成立之初就暴露大量的風險,再加上小額貸款公司融資限制,很容易產生風險,所以最好還是自主分析,將風險指標進行量化,結合外部相關評級機構的信息對貸款客戶進行分析判斷,控制風險,調整客戶,達到真正風險評估的目的。
第四,真正探索“貸投結合”之路,在承擔風險的同時享受公司資產增值帶來的超額收益。小額貸款公司有很多客戶都是科技型企業,這樣的企業因為其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是知識產權,而非固定資產與設備,導致他們在傳統商業銀行只能通過擔保公司擔保實現在銀行的融資,這大大限制了公司的發展,再加上銀行直投業務的限制,使得小額貸款公司獲得相應的機會。江蘇省成立了很多科技小額貸款公司,他們擁有直接投資的經營許可。在科技型企業的成長初期,科技小額貸款公司可以通過貸款的方式,給予企業資金支持,同時以較少的估值參股某個企業,參與企業的成長過程。對于企業來說,債權肯定是最便宜的,但創業初期因為資本金的限制,不得不釋放一部分股權來達到初創期融資的需求,這也給科技小額貸款公司提供了機遇,小股權大債權的設想很有可能成為很好的模板。因為企業在成立之初,最需要的就是資本,而小額貸款公司是打開大門做生意的,但是初創期的企業經營風險非常大,小額貸款公司提供了貸款支持同時承擔了全部風險,甚至很多初創期的企業都無法取得有效的融資,需要在外面接受高額成本的資金來達到企業經營的目的,這為科技小額貸款公司提供了參與的機會。參照美國硅谷銀行的發展模式,科技小額貸款公司通過“貸投結合”的有效摸索,很有可能開創一條自主創新之路,也是小額貸款公司成長的最好途徑。
以上一些思路還需要政策層面的支持,小額貸款公司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對于小額貸款公司來說,還有很多需要政府及監管部門去完善的事項,比如良好的融資環境,更加規范的客戶獲取渠道,鼓勵大征信的建立,都會對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小額貸款公司還有很多自身的硬傷,比如自身利息成本還很高,自身團隊建設還不夠出色,道德風險的防范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些都將在不斷實踐中繼續發展,讓小額貸款公司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王全,男,東南大學MBA在讀研究生,現供職于南京高科科技小額貸款有限公司。
F832
A
1008-4428(2017)04-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