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玲,徐志花
農村養老方式的研究
謝小玲,徐志花
解決我國農村養老問題,關鍵在于協調各種養老方式并將各種方式結合利用,因此,文章對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土地養老這幾種養老方式面臨的問題做了詳細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國家應建立以家庭養老為主、機構養老及土地養老共同發展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提出了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思路。
農村養老;養老方式;解決思路
(一)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就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由家庭成員或家庭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養老模式,主要是從經濟、生活、精神三個方面對老人進行照料。從根本性質分析,家庭養老是指由家庭各個成員提供養老資源的養老形式和養老制度。因為農村經濟不發達,傳統的分配方式比較單一,導致老人的老年生活缺少保障,對家庭形成很大的依賴性,于是“養兒防老”成為農村老人根深蒂固的思想,甚至成為我國老人的傳統觀念。迄今為止,家庭養老仍然占我國養老方式的主體地位,盡管有多種現象違背家庭養老的理念,比如老人遭到子女毆打甚至遺棄,這種違背倫理道德的行為遭到媒體曝光后,必然引起了社會各種人士的議論,然后通過社會輿論的力量控制此類事件的發生,將家庭養老的發展推向正常的軌道,這不僅說明了家庭養老能促進道德倫理的規范性,更能體現出家庭養老對社會的安定和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機構養老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高速發展,我國在醫療設備、醫療技術等方面發展迅速,應社會及各類人士的需求,政府建立了養老機構,隨后各類民辦養老機構興起,比如養老院。改革開放以來,機構養老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開始主要是為了膝下無子的老人,國家出資開辦養老院,讓老人能在養老院安享晚年。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子女面臨的各種養老問題接連出現,子女無暇照顧老人、排斥老人等原因,導致老人選擇進入養老,這是養老機構興起的原因之一;然而部分老人是因為偏向于養老院的生活方式,主動進入養老機構,于是養老機構得到了較好的發展。養老機構一般分為民辦和私立養老院,民辦養老院是由國家出資建立并進行管理的,而民辦養老院雖有國家的資金補貼,其運營模式及目的主要是以營利為目的,這里既是針對農村養老的研究,不得不考慮到農村家庭的平均經濟水平,因此文中的機構養老主要指向公辦養老機構。公辦養老院、老年公寓等機構收取費用的標準一般是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來決定,老人身體狀況好,則收取較低的養老服務費,老人身體狀況差,所需的養老服務費相對較高。因此,老人的家庭經濟狀況間接決定了養老機構未來的發展。
(三)土地養老
土地養老是我國農業生產所依賴的主體之一。在沒有許多財產積累和固定收入、沒有穩定的工作時,農民只有依靠耕種土地、變賣農產品等方式來維持家庭的基本生活,于是,土地帶來的收益便成為農村家庭抵御社會風險的有利保障。然而就目前農村農業發展的現狀來看,農村現有勞動力的缺失、貨幣貶值的嚴峻形式,都能說明單一的土地耕種模式難以滿足農村養老的需求。一方面,農村子女為了維持家庭生活選擇出遠門,老人勞動力薄弱或缺失,直接導致了農村土地被閑置,于是農村老年人想要依靠土地來實現養老的愿望很難實現。另一方面,我國多數農村家庭可以種植的土地數量有限,一般家庭無法通過擴大土地種植規模從而獲得更多的收入,這更能闡明當代農民不可能僅僅依靠土地來實現養老目的。相反,我們應合理配置與利用土地,令其發揮更高效的作用。
(一)家庭養老功能弱化
1.子女有多方面負擔,無力顧及養老
老人的子女承擔了多方面經濟負擔,如小孩上學的費用、家庭的醫療費、住房支出的費用,老人的子女不僅承擔著照顧上一代和撫養下一代的責任,還會偶爾依靠老人的積蓄維持生活。隨著社會的發展,子女也許會面臨著無法預料的風險,比如失業、疾病等各種不確定因素,這些風險隨時威脅著農村家庭。另外,農村的大部分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無法陪在老人身邊并隨時照料他們,于是子女會定期給老人寄一筆錢當做老人的贍養費,而通常老人會將這筆錢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最后,子女并不清楚老人究竟是如何使用這一筆錢,只是子女單方面認為已經盡了贍養義務,并沒有更多地關注老人的精神生活。
2.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小規模家庭
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從1983年開始實施,這一舉措控制了中國總體人口基數,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根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調查顯示,農村老年人口是中國老年人的主體,預計這種狀況將持續到2040年。如今,在計劃生育政策下的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已經開始進入老年。無論是對物質財富、感情陪伴、心靈慰藉的需求,老人能從這唯一的孩子身上獲得的都是十分有限的。然而農村子女的負擔不僅僅是維持家庭生計,還需將精力用于培養下一代,子女承擔多方面的壓力,更會導致農村家庭養老困難。
3.養老行為的規范性減弱
家庭養老保障制度包括對部分不贍養老人的子女作出相應的懲罰。而在現實的農村養老問題中,農村老人支配家庭經濟財產能力的弱化使得他們在家庭中的地位降低,甚至出現子女拋棄老人的現象,比如子女以外出的方式回避、不贍養老人或者虐待老人,老人本可以求助于相關部門進行調節,但出于對子女的保護意愿,老人不愿用法律程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與此同時,老人的忍氣吞聲縱容了子女不孝敬老人的行為,從而使家庭養老保障制度的監督功能減弱。
(二)機構養老發展緩慢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除了生理、安全等較低層次的需要,還要滿足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需要層層遞進,只有在滿足較低層次的需要之后,才能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人一旦到了老年,由于生理機能的退化,社會角色和地位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老人被年輕一代看作“老弱病殘”的現象,更加容易使老人產生消極情緒情感。假如養老機構沒有豐富的生活形式,就會讓入住的老人產生疲倦心理,情況嚴重時會出現老人中途退出養老的情況。曾經某BTV生活頻道曝光過一個酒店式的養老院,老人入住養老院之后,由于養老院經營不善,老人的護理、飲食、安全、取暖等服務都得不到保障,導致老人只能通過司法程序來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雖然問題是解決了,但這一過程卻使得養老機構的信譽度在老人和子女心中下跌,這對未來發展養老機構形成了阻礙。
(三)土地養老作用降低
當前,農村養老涉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老人的經濟供養方面。在我國,國家除了制定相關養老保險制度,還實行了土地養老政策,即將農村土地承包給農民耕種,農民通過自己的勞動,使土地產業化,以此使農民依靠土地生活和養老。然而,對于尚且還擁有勞動力的農村老人,他們大部分人會將自己在擁有勞動力時所創造的財富用在他們的子女的身上,幫助家庭的整體發展,比如子女的婚姻、購房等,最后實現家庭的財富積累。但是,當他們正式進入老年期時,家庭的財產控制和使用權其實早已轉移到了子女的手中,于是老人老年并沒有經濟收入,整個家庭開銷也只能依靠子女,土地養老便沒有發揮到很好的作用。現如今,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老人的子女大部分都選擇了外出務工,國家的土地養老政策實際上成為了極少部分農村老人(尚且擁有勞動力的老人)的經濟支柱,若老人因身體原因無法再耕種土地,這個時候農村土地便會大量的被閑置,農村土地養老本就是為了通過土地的耕種獲得經濟收入從而分擔家庭經濟負擔,閑置的土地一方面浪費了國家的資源,又不能為老人帶來更多生活保障,導致農村的土地養老政策并沒有得到很好地發展。
(一)家庭養老責任大,子女負擔重
1.“421”家庭結構增加養老負擔
作為中國今后幾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所謂的421家庭結構指的是一對夫妻要贍養四位老人及一個孩子,夫妻同屬獨生子女,這是一種風險型的家庭結構。與此同時,隨著國家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對農村老人的贍養責任給獨生子女帶來更多的經濟壓力。也是由于農村家庭重心下移,老人的子女將更多的精力、時間、金錢用于培養下一代,因此削弱了家庭養老的地位。
2.缺少對子女履行贍養義務的監督
每個家庭的子女是否履行了自己贍養老人的義務我們無從知曉,因為大多數的老人即使沒有得到子女的贍養,為了維護自己家庭的名譽,也不情愿通過法定程序來保護自己,法律只是片面地將贍養老人列為子女應盡的義務,卻沒有有效地保障老人的權利,甚至大部分虐待老人的事件是經過媒體曝光之后才引起了社會的注意。因此,在千千萬萬戶家庭里,老人的生活狀況更需要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養老機構服務簡單、模式單一
1.機構養老提供的服務質量較低
相比民辦養老機構的多元化的養老模式,公辦養老機構的運營模式較為簡單,公辦養老機構不會因為市場競爭感到擔憂,民辦養老機構既是依靠市場生存,隨時關注養老服務行業的變化,提高自身機構的競爭力,但大部分農村家庭只能承擔公辦類養老機構的費用,因此老人在公辦養老機構享受到的服務主要是為了滿足老人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機構不能提供更多精彩的內容充實老人的內心世界,機構養老發展遲緩。
2.養老機構運行模式簡單
民辦機構運營本身具有競爭性質,其運營模式講究精益求精。而公辦機構養老屬于公共事業,其服務對象既是老人,也偏向于普通家庭,機構內部擁有的設備、服務資源相對普通,老人享受服務的費用是農村家庭所能承擔的,但是由于管理者缺乏創新意識,大部分公辦養老機構的運營模式顯得一成不變,使得農村老人進入機構養老的意愿減少。
(三)土地養老未實現真正養老
現如今,農村閑置土地越來越多,農村老人雖在家耕種一定的土地,由于其勞動力隨著年齡的上漲而減少,老人薄弱的勞動力僅能支持他們耕種小部分的土地,相比那些年輕人的勞動力,老人已經無法通過耕種大片土地來獲得農產品,只能種植面積較少的土地解決基本的生活需求,以此為他們的日常吃、喝提供資源。但是假如某一年的土地產出量變少,老人獲得的回報就會相應降低,甚至形成入不敷出的局面,土地對養老的作用就會變得很微弱。另外,老人的子女雖不在身邊,卻也很有可能給老人帶來負擔,比如家中孫子輩的孩子一般會被留在家里由老人撫養,家里的整個經濟來源會依靠老人的子女,子女既要撫養下一代,又要贍養老人,更會使他們力不從心。如果家庭將重心放在小孩的身上,那么老人必定會是受到忽視的一方,家庭養老的作用就會顯得更加微弱,因此土地養老的功能牽制到家庭養老的功能,如果土地養老得不到很好地發展,那么也會對家庭養老形成很大的沖擊。
(一)結合社會各種力量,分擔家庭養老負擔
1.明確職責
雖然社會、政府、家庭及個人都是養老服務的提供者,但養老問題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家庭、政府、社會三種角色的相互配合與協調,倡導一種以家庭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支柱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首先,子女個人應明確自身的責任,及時承擔贍養老人的義務,在生活和精神上幫助老人,然后,政府及村委會應做好監督職責,分別對農村老人經濟生活方面及精神方面提供幫助,聯合鄉鎮政府和村委會,對不贍養老人的子女進行說服教育,必要時,采取相關的法律手段保護老人的基本權利。最后,社會的力量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宣傳的力量,通過社會文化的傳播,令子女應主動贍養老人的思想深入人心,為每個家庭的養老創造一種積極的氛圍,另一方面則是社會輿論的力量,這樣一來,虐待老人、拋棄老人的家庭就會受到社會大眾的譴責,大部分子女因受不了輿論的壓力,便會重視養老,重視老人,社會監督著家庭養老的同時,也促進了家庭養老的發展。
2.保障家庭經濟收入
農村養老一直是整個國家及社會關注的問題,即使農村家庭經濟負擔重,國家財力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投入巨資進行養老,于是我們更應該關注農村家庭的基本生存能力。實際上,大部分的農村家庭屬于中低收入的家庭,這類家庭的子女為了生存而選擇外出打工,子女每年外出打工掙得的錢用于老人小孩的日常開銷、小孩的學業費等等,余下來的錢也是所剩無幾,如果這個家庭里有人遭遇到疾病,那么這個家庭的抗疾病能力會很低,若無法保障這類人的生活、健康,勢必會引起整個社會乃至國家的不穩定。因此,政府一方面應分析農村每個家庭的經濟收入,協調財政投入的資金,多用于保障中低收入甚至家庭成員較多的家庭,另一方面國家應調節對農村家庭的稅收制度:我們通常所說的窮人與富人的稅收制度是一樣的,而在發達國家,低收入群體與高收入群體的稅收制度的區別征稅制度是非常健全的,他們將從富人身上征來的稅用于中低收入家庭,保證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需要和發展。因此,我國應該逐步完善稅收制度,揚長避短,使農村家庭能節約出一筆資金,用于家庭養老的發展。
(二)多方面推行機構養老
近幾年,在政府的宣傳與鼓勵下,養老機構開始出現在農村老人的視野中,政府宣傳模式卻僅限于橫幅、公告等方式,導致老人對機構的服務、運營情況了解頗少,再加上老人受“養兒防老”傳統觀念的影響,對進入機構養老產生抵觸心理。于是我們可以利用志愿者的身份讓老人深入了解機構養老、接受機構養老。志愿者可以從大學的志愿者服務團里挑選,借助學生純真的身份是為了避免老人出現害怕受騙的思想,高校志愿者通過志愿者服務團定期進入養老院,給老人們帶去關懷與愛心,結合志愿者的力量讓老人們相信養老機構,另一方面養老機構給予老人一天的時間,讓老人免費體驗養老機構的真實生活,消除老人心中的種種疑惑與擔憂,為養老機構的發展打下基礎。在發展機構養老的同時,政府應加強對機構的管理,努力提高機構的服務質量,加大對機構養老基礎設施設備的建設,制定規范的管理體制和監督措施,極大程度地刺激機構養老的發展。
(三)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供部分養老金
一方面,高效地利用土地,讓土地為農村家庭提供一部分養老金。針對還擁有一定勞動力的農村老人,他們雖無法種植大規模的土地來獲得收益,卻能在政府的政策中獲得經濟收入,比如現在的鄉鎮政府鼓勵各種農業產業的發展,農業產業大多數屬于大規模種植,在種植過程中會需要一定的勞動力,于是,還擁有一定勞動力的老人可以長期做這樣的勞務,工資雖比不上外出務工的子女,但能者多勞,有多少勞動力就會得到多少的回報,這樣農業產業既得到了發展,又能為農村老人提供收入渠道。另一方面,發展這些農業產業是需要各個政府及企業之間的密切聯系與合作,因此政府應該積極引進農業產業,才能更快地解決當代農村土地閑置的問題。
[1]項宗東.我國農村養老方式的選擇問題探討[J].新校園:上旬刊, 2013.
[2]鄧秀文.農民工養老保險問題淺析[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 2016.
[3]吳婷婷.我國農村新型養老方式現狀分析[J].中國經貿,2012.
[4]唐曉英.社區文化養老方式的實施路徑探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5]韓超.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問題探析[J].中國經貿,2011.
[6]李叢青.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問題現狀分析[J].心事,2014.
[7]錢海龍.我國農村養老方式的現狀與前瞻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2.
[8]陳世海.互助養老合作社:創新農村養老模式的一種探索[J].宜賓學院學報,2014.
謝小玲,女,重慶墊江人,長江師范學院管理學院學生;徐志花,就職于長江師范學院管理學院。
C913.6
B
1008-4428(2017)04-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