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晨光,郭培培
新農村建設中的教育問題
胡晨光,郭培培
教育關系著國家的長遠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決定著一個國家未來真正的發展與命運。新農村建設中的教育面臨著如教育經費、師資隊伍、留守兒童、優秀教師流失、軟硬件設施、生源流失等問題。就這些問題,筆者有針對性的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新農村建設;教育問題;政策建議
教育關系著國家的長遠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決定著一個國家未來真正的發展與命運。我國傳統意義上又是農業大國,農業、農村、農民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意義,相應的,農村教育的得失,直接關系著國家整體的教育發展與長遠戰略。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小學教育、中學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都得到了長足發展,教育經費投入不斷增加,教師水平與素質不斷提高,各層次辦學水平與質量日新月異。在快速發展的背后,與城鎮教育相比,農村教育相對來講,存在不少差距,也存在一系列問題,比如教育經費問題、教師水平問題、軟硬件配置問題、優秀教師流失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農村教育的共性問題,本文旨在通過探討這些教育的共性問題,不斷探索該問題的解決之道,這些問題的解決,有利于農村教育的健康良性發展,有利于新農村建設,更與“中國夢”目標的實現不謀而合。
新農村建設是政府大力支持的一項農村發展政策,與新農村建設同時進行的,是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無疑對農村、農業、農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與沖擊。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與農民的思想、觀念、行為相互碰撞著既積極又相互矛盾的火花。在這樣的現實下,農村教育順其自然的卷入了這股不可逆轉的滾滾潮流中。當然,肯定有積極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無論如何,在這樣的潮流中,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得到迅疾發展,大量的農民工走向城市,增加了就業,拉動了消費,提高了收入,有一定技術和能力的農民工甚至在城市立足了腳,融入了城市。確切地說,現在的農民工,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農民工,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民”,應該說是“半產業工人”,其大部分收入來自于非農收入,其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時間,遠遠大于農村時間,據調查,大部分農名工只是在春節、中秋節等比較重要的節日和家中發生重要事情的時候才回家,平時一般都是生活、工作在城市。條件好的可能會帶孩子一起到城市生活,絕大部分是把孩子留在農村老家,和爺爺奶奶或者媽媽一起生活。人員的流動,會帶來資金的流動,相應的會帶來收入的相應變化,收入的不平衡在這種不知不覺主動的流動中悄然發生著變化。
農村教育問題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逐漸發展,逐漸演變的,每個時期有自己不同的問題與特點,本文主要著眼于當下比較凸顯的問題進行研究,以期發現目前的主要問題所在。
(一)教育經費問題
這是個老問題,之所以稱之為“老問題”,主要在于該問題持續時間較長,而且發生時間較早。農村教育經費不足由來已久。如果從宏觀數字來講,每年國家給教育部的經費并不少,用于農村教育支出的預算也不少,但實際情況卻是,農村教育經費就是不足!不但農村教育經費如此,城鎮教育經費也不寬裕。當然,這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有直接的聯系。整體看,東南部發達地區教育經費優于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城市教育經費優于農村教育經費。教育經費不足,嚴重制約著農村教育的發展,致使農村教育后勁不足,從而嚴重影響教育整體的質量和未來,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縱觀世界發展歷史,每個發達國家的背后都有完善而發達的教育體系。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是同方向變化、發展的。
(二)師資隊伍問題
師資隊伍直接關系著教育的質量。和前些年相比,農村師資隊伍有了很大的改觀,無論從教師的學歷層次,還是教育質量等方面,都有了較大提高。但是,農村師資與城鎮師資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這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某些大城市的重點中學,其很多年輕教師畢業于國內重點大學的研究生,這是很常見的現象,但是,在農村,這樣的師資水平很稀缺。相對應的教育質量可想而知。受環境的影響與制約,農村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和高層次培訓的機會很少,農村師資隊伍整體視野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著農村教師教育水平的提高。還有一種現象值得關注,有的農村地區,教師數量不足,一個老師可能教幾門課程,語文是這個老師,數學是這個老師,音樂是這個老師,甚至體育還是這個老師!這樣的教育值得深思!雖然這些年,農村師資隊伍整體上優化很多,但是,與整個教育的要求、時代的要求,差距甚遠!
(三)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人口流動的加快。農村絕大多數年輕人,離開家鄉,走向城市,成為時代的“農民工”。農民工這幾年的日子還是不錯的,掙錢快、掙錢多。尤其是年輕人,只要肯吃苦,有技術,勤快,掙錢不是問題。但是,據調查農民工的孩子大部分是在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媽媽在外打工、掙錢。一年回家幾次,平時最多是電話聯系,孩子的真實生活、學習,父母很難知道。好一點的,爸爸一個人出去打工,媽媽陪著孩子一起生活。特別是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孩子的教育確實是個問題。爺爺奶奶的愛不等于爸爸媽媽的愛。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生活的這種感情是爺爺奶奶給不了的。如果爺爺奶奶年齡偏大,身體又不好,對孩子的教育更是無暇顧及。留守兒童教育已經出現了很多問題,而且很多問題比較棘手,給家庭、社會帶來了很大影響和創傷。
(四)優秀教師流失問題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但是,如果優秀教師跳槽離開了某個學校,對學校、學生將產生很大影響。特別是近幾年,這種現象在農村學校不時發生。伴隨著近幾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收入增長較快,收入增長帶來收入不平衡,收入的不平衡產生心理的不平衡。農村教師的工資整體上增長幅度不太明顯,整體收入低于農民工。迫于生存的壓力,個別教學優秀的教師就想離開這個崗位,想方設法到條件好的城鎮學校工作。如果這個老師名氣比較大或者能力較強,有可能被條件好的學校給挖走,或者離開教學崗位,從事其他收入和條件較好的工作。流失的一般都是優秀的或者能力強的教師。這無疑會對農村學校的發展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但這又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五)軟、硬件設施問題
農村教育軟、硬件設施,與前些年相比,確實提高了很多,特別是近幾年,有些農村學校在政府的支持下,蓋起嶄新的辦公樓、教學樓等,基礎設施、辦學條件都有了很大改觀,軟、硬件設施在逐步完善、提高,這是一種好的現象。但是,與我們期待的目標,或者與當下整體城市教育軟、硬件條件相比,還是有差距的。有些硬件設施配置的規格不高,剛剛滿足教學使用,有些配置甚至落伍,根本不能滿足正常教學的使用;軟件設施問題較多,有些軟件設施配置不到位,不能滿足正常教學的需求,有些軟件設施配置錯位,無法正常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有些更新換代、升級不及時,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等等。
(六)生源流失問題
近幾年,農村教育中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就是生源流失,生源減少,有的農村小學招生甚至一個標準班(30人)都招不夠,有的孩子上到小學畢業或者初中畢業或者初中不畢業,就不上學了。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整體來講,農村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及城市家長。有些農村家長想法很簡單,孩子上學,認識字會算數,就行了,沒必要上的太高。早點打工掙錢,娶個媳婦就行了。孩子早早離開學校,提前踏入社會。2.計劃生育政策和經濟壓力。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鼓勵少生孩子,經歷長時間的累積,直接導致生源的減少;現在雖然允許生育二胎,但是現在家庭面臨的經濟壓力很大,很多年輕人的生育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不同程度的導致人口的減少。3.流入到條件好的城鎮上學。有的農村家長重視孩子教育,認為農村教育無法滿足他們的教育需求,將子女安排到條件好的城鎮學校上學,也是農村教育生源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農村教育的良性發展關系著整個教育的質量和發展,需要政府、社會、個人的共同關注,農村教育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搞“一刀切”,要循序漸進。本文主要針對相關的問題,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一)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力度
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以政策保障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充分保障農村教育經費的下撥和使用,使政府的教育經費投入真正的用于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政府聯合有關部門(財政、審計、教育等)成立相應的督查、審計小組,不定期對農村教育經費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審計,保證專款專用,杜絕教育經費的挪用、浪費。根據國家發展的方向和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使農村教育的發展得到充分的資金保障,使農村教育與新農村建設齊頭并進,互相補充,使農村教育與國民經濟發展相協調。
逐步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工資增長幅度與國民經濟相適應,讓其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條件較差的農村地區,可適當提高教師工資福利,理順農村教師晉升通道,穩定、吸引農村教師隊伍。
加大對農村教育軟、硬件設施的支持力度。使軟、硬件設施的配置與教學需求相適應,與國家教育的目標相適應,設施配置不浪費,但也不能落后,與實際需求相適應。
(二)加強對農村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培訓
除了工資、福利待遇保障農村教師以外,還需加強對農村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培訓。讓教師愿意到農村來工作,來了之后,有好的設施條件保障,有正常的晉升通道,有提高學習的環境。讓其切實感覺到農村和城鎮一樣,甚至于農村比城鎮還強,這就成功了一半。充分調動大學畢業生充實到農村教育部門工作,發揮其學歷和年齡優勢,充分保障其權益,用好的條件吸引畢業生。這是一條很好的解決師資不足的措施。政府應該創造一切積極有效條件,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去。對現有教師,要定期、不定期的到條件好的單位、學校接收培訓或培養,切實提高教師素質,打造強有力的農村教師團隊,為農村教育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農村教育搞好了,農村生源流失的現象就會相應減少。
(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關心
這不僅僅是個教育問題,還是個很重要的社會問題。加強對留守兒童的聯系和關心,關注留守兒童身心個性的發展,積極做好心理安慰和輔導。政府部門積極創造條件,盡可能的讓農民工在家鄉附近就業,為家鄉做貢獻,同時也減少了留守兒童的數量。
[1]葛新斌.關于我國農村教育發展路向的再探討[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
[2]吳雨榮.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教育面臨問題的分析與建議[J].教學與管理,2015,(36).
[3]秦玉友.師資建設是農村教育質量全面提升的戰略重點[J].教育發展研究,2015,(19).
[4]凡勇昆,鄔志輝.社會轉型背景下農村教育發展新走向[J].中國教育學刊,2014,(05).
[5]范先佐.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與農村教育難點問題的破解[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2).
G52
A
1008-4428(2017)04-117-02
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2016-JKGHB-0389)階段性成果。
胡晨光,男,河南內黃人,濮陽職業技術學院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經濟學;
郭培培,女,河南內黃人,濮陽職業技術學院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