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鵬,肖雪欣
精準扶貧背景下高校學生精準資助探索
吳燕鵬,肖雪欣
精準扶貧是我國實現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在精準扶貧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作為教育扶貧的重要內容,亟待轉變傳統思路,必須基于精準扶貧的總目標,探索精準資助,使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最大程度發揮資助育人的效果,從而助力教育扶貧。
精準扶貧;高校學生資助;教育扶貧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精準扶貧”自此拉開序幕。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的良策,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西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扶貧先扶智,絕不能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堅決阻止貧困代際傳遞。”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作為教育扶貧的重要內容,面臨從“量”到“質”的轉型,亟待改變傳統的資助模式及探索新路徑,從而實現精準資助,最大限度發揮資助育人的效果。張遠航指出:精準資助包括:對象精準、需求精準、形式精準和效能精準。所謂精準資助,即找準資助對象,通過差別化的資助形式,最大程度發揮資助的效能。
(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識別不夠精準
當前,高校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主要依據是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財[2007]8號)文件精神,由學生本人提出申請、填寫《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并提供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門出具的貧困證明,由班級、院系及學校對貧困生逐級開展認定審核工作。這種逐級的認定模式一定程度上給予了貧困生尋求資助的渠道,但也存在批量管理大水漫灌的問題,具體表現如下:1.貧困的隱私性問題。資助由學生本人提出申請,少數貧困生自幼生活在貧困的陰影下,自尊心容易受到傷害,害怕被同學瞧不起等因素,并未主動提出資助申請;而小部分學生因為相關利益的驅動,雖不貧困卻向學校提出申請,造成虛假申請,出現假貧困生現象。2.認定材料準確性問題。在認定材料審核環節發現,目前民政部門出具的貧困證明公信力不足,部分民政部門并未認真審核家庭經濟情況,或者出于人情原因等提供不真實的貧困證明材料,這對高校的貧困生認定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難處。3.認定標準科學性問題。教育部現行的政策規定中,關于貧困生認定的標準有如下規定:“家庭經濟困難,月生活費來源(含家庭、親友及學校提供的各種資助)持平或低于學校所在地政府規定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難以維持正常學習和生活開支的學生可認定為貧困生。”然而,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生活水平存在差異,在實際評定過程中,高校多采用班級評定小組對學生個人生活、消費情況等進行民主評議,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往往根據自己對貧困的定義及標準進行評議,評議的結果受到了個人主觀的影響,難以在認定中做到準確量化。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識別工作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基礎環節,也是重中之重,關系到后續幫扶措施的實施,制約著高校資助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精準識別家庭經濟貧困生,是精準扶貧背景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提升資助育人效果的路徑選擇。
(二)學生資助措施針對性不強
我國現行的“獎、勤、助、貸、補、減、免”的高校大學生資助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教育費用上的資金需求,減輕學生在就讀期間的經濟壓力,但傳統的學生資助更多的措施著力于經濟上的救濟,僅勤工儉學開拓了一條“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資助路徑。從當前各高校開展的學生資助育人系列活動中看,每學年的第一學期廣發“救濟糧”,繁忙的獎助貸金分配讓高校學生工作者無法脫身開展更多資助項目,忽視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還面臨著因經濟貧困產生的心理貧困、學業貧困、就業貧困等問題,而到了每學年的第二學期,資助款項已經分配完畢,但措施到人的資助項目卻往往不能及時跟上。因此,面對當前學生資助措施針對性不強的現象,高校的學生資助工作亟待措施到人,高校資助部門應深入學生,認真、準確分析受助學生的致貧原因,將學生的具體需求分門別類,針對學生不同的幫扶需求,實行需求精準化的資助政策,實現精準扶貧的目標。
(三)學生資助效果缺少跟蹤反饋及評估
資助工作的反饋評估有利于高校學生工作者及時發現資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從而進一步提升資助育人效果。當前的高校資助工作在貧困認定結束后,缺乏對學生資助效果的跟蹤反饋,對于助學金使用是否得當、學生學習是否積極進取、學生是否利用勤工儉學實現自我脫貧等問題,沒有進行跟蹤和反饋,無法反饋資助工作是否有效,是否最大發揮資助作用。另外,還會出現有的貧困生在思想上存在著誤區,對于大城市的較高消費水平,產生攀比心理,揮霍資助金;甚至有的產生“等、靠、要”的不良心態,整天沉迷于網絡,不僅荒廢學業,還給本身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這樣就造成了寶貴的資助資金的浪費,沒有切實幫助貧困生學會自我造血,自主脫貧。
精準扶貧是運用科學有效的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準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對于完善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應當轉變傳統的資助方式,做到精準資助。
(一)精準識別資助對象
作為學生資助工作的起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識別工作為重中之重,如何做到精準識別,是一項系統工程,而非傳統的線性審核認定工作,需要學生本人、生源地及高校的協同參與。首先,從學生源頭開始,應當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讓大學生自覺杜絕弄虛作假的行為,引導學生充分發揮監督作用,提倡違規行為的舉報,確保貧困生認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性。其次,學生生源地民政部門工作人員應客觀、公正、認真衡量申請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對比當地居民生活保障線,結合精準扶貧建檔立卡的情況,開具符合實際的貧困證明。最后,高校學生資助部門責任重大,要做到精準識別資助對象,必須做到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建立線上線下家庭經濟貧困生檔案大數據庫,資助工作者需要對貧困生的致貧原因進行多方面考慮,當今社會是一個大數據時代,從精準扶貧的“建檔立卡”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將貧困生的家庭情況、生活狀況、心理狀態、學業情況、創新創業等建檔立卡,同時還要注重檔案的動態管理,及時更新扶貧信息。第二,科學分類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定標準,按照學生的貧困情況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的貧困種類建立量化評價指標體系,形成完善的貧困生檔案工作機制。第三,認定過程要保持動態性和靈活性。高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每個地區的家庭生活水平和當地人均收入水平都存在差異,因此,比如:有些受助學生的家庭脫貧了,有的通過勤工儉學改善了生活水平,都應及時記錄在檔案中,并調整資助措施;有的學生揮霍資助金,或違反校規受到行政處分等,應暫停或取消資助;有的因為家庭或個人遭遇突發事件需要資助,符合條件的應及時更新到貧困生檔案中。這樣有助于精準定位貧困生,對資助對象實行動態化管理。
(二)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措施到人,因人施助
高校資助體系應該不僅僅是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資助,還有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精神狀況、就業狀況等方面的資助,因此,建立貧困生檔案時,還要全面、客觀地記錄貧困生的人際關系、社會實踐、心理狀態等情況。學生工作者通過貧困生大數據庫了解到貧困生的貧困類型,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因人施助。如:有的學生因生長環境等原因產生自閉心理,不善與人交際,輔導員可通過心理輔導,給予學生一定的關懷與關注,幫助學生打開心扉,與人交往,改善學生的內向性格,從而主動參與社會實踐;又如,對于面臨就業困難的貧困生,學校可以從大學生職業規劃課著手,依托各類學生組織為貧困生提供實踐崗位,利用校企合作為貧困生提供企業實習機會,逐步由“保障型資助”向“發展型資助”轉變。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需求細分,因人施助,形成差異性的幫扶計劃,滿足學生多層次的需求,不僅解決貧困生的經濟難題,更加激勵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信、自立、自強,實現和提升自我價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資助工作效果跟蹤評估
高校資助是否發揮其最大的價值,需要對資助效果進行跟蹤反饋,這種效果包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經濟條件的改善、心理和綜合素質的提升等。貧困生建檔立卡完成后,學生工作者應當不定期隨機抽樣選出一定比例的貧困生進行跟蹤評估,檢驗貧困生認定結果的準確性,這項跟蹤反饋工作在大數據時代變得輕而易舉,幫扶工作者可以通過微博、朋友圈動態關注貧困生的動態,同時也可通過家訪等形式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家庭生活水平、學習、生活等各項情況進行復查。學生工作者除了對貧困生家庭經濟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外,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任務,即要跟蹤貧困生受助后在學習、工作及生活方面的具體表現,尤其是綜合素質是否提升,挖掘這些勵志成長成才的先進事跡加以宣傳表彰,為更多的受助學生樹立榜樣,帶動更多的受助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從而達到資助育人的效果。
對資助效果的跟蹤評估,也是評價高校資助工作優劣的最直接方法,這樣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對高校資助工作進行監督,從而使得精準資助工作落到實處。
精準扶貧是我國扶貧工作的一個新階段,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要提升資助育人的效果,助力教育扶貧,必須轉變傳統思路,探索精準資助,建立精準識別的經濟困難生數據庫,科學分類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定標準及制度,精準識別、精準施助、跟蹤反饋,把學生資助工作作為系統工程來管理。
[1]張遠航.論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資助”[J].實踐研究,2016,(01).
[2]張楠.“精準扶貧”視角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J].科技視界,2016,(20).
[3]單艷艷.李魏達.黎博.高校貧困生資助精準化實施的問題與對策[J].西部皮革,2016,(04).
[4]丁正榮,劉文慶,新常態下高校學生“精準扶貧”問題分析與實施策略[J].機械職業教育,2016,(06).
吳燕鵬,碩士,廣東工業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肖雪欣,廣東工業大學2014級電子商務專業學生。
G520
A
1008-4428(2017)04-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