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軍
(鐘山職業技術學院,南京 210049)
韓國農業教育對我國農村教育發展的借鑒價值
吳小軍
(鐘山職業技術學院,南京 210049)
就韓國來說,其自身對于教育極為重視,而韓國能夠在長期發展中獲得一定的成功也正是長期堅持教育的結果,其在治國方針制定中加入了科技立國的基本理念,而教育開展的基礎便是加大自身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通過充分發展農村教育,對農業資源進行充分整合和利用,堅持推動全國農村教育的發展,通過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的實施,實現全國教育戰線的統一。該種教育發展經驗對于我國實現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具有極強的學習和借鑒作用。
韓國農業教育;發展;借鑒價值
作為一個極為貧窮落后的農業國家,其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成長為新興工業國家主要是通過產業轉型實現的,在此基礎上,國家政府必須在社會工業化發展的同時,必須深入考慮農業發展的相關問題。在此過程中,對于農業教育的強化,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減小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問題都是韓國歷屆政府必須考慮和關注的核心問題。就韓國農業職業教育來說,其自身通常開始于農業職業高中或者相應的專科學校,并且針對該種教育不斷進行延伸,最終到四年制的本科農業大學或者研究生。在此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教育內容主要包括農業生產、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多種類別。該種細致的農業內容類別劃分能夠為期待從事農業的人員提供極為專業的農業教育,該種方式與常規的農業常識教育存在極大的差別。基于該種分析,現在針對韓國農業教育對于我國農村教育發展的借鑒作用進行深入分析。
1.通過正規學校開展農業教育。在韓國關于農業類的正規院校包括高中、農業專門大學、農科專門大學以及農科大學等,在此過程中其工作開展的目標是培養農業技術員和專業農民以及后繼農民。并且根據韓國關于農業教育的相關法律規定,要求國家為農業教育提供必要的實習條件和設備以及獎學金。
2.以農業振興廳為基礎開展的農業、農民教育。由于韓國政府對于農業教育極為重視,因此農業振興廳成為了模仿美國開展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的管理機構。其自身的主要職責在于,開展農業科研、推廣農業技術,對農民生活進行指導,并進行農民和農業公務員的培訓,最終形成針對農村教育的一體化教育體系。
3.農業教育在民間團體之間的開展。對于韓國民間組織來說,其主要包括全國農業技術人員聯合會、農民教育協會以及農村青少年教育協會等多個組織,其最終目的在于推動農村社會的發展。而韓國農村文化研究會和農民教育園每年都會開展為期三個月的新村教育和農民文化普及培訓活動,針對該種活動所有個人和團體都可以參加。
1965年的韓國農民處于極度貧困狀態,而此時的韓國國家經濟重心依然是農業,超過40%的GDP由農業提供,而全國的農民總人口數量超過60%,大面積的貧困使得農民幾乎失去了購買能力,而農村此時的教育水平依然處于極低的水平,此時的農村完全處于物質和精神雙重貧困的狀態之下。
在上述背景下,韓國總理為了在全民內心中注入新希望,開創了以“勤勉、自助、協同”為精神追求的新村運動,該運動要求將國民的潛能最大化,為實現既定理想而不斷努力和創造,并在此過程中相互團結和互助。新村運動的大范圍開展使得韓國的農村社會經濟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1976年左右,韓國農民的收入一度超過城市工人家庭,該種變化對于社會變革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其在增加農村購買力的同時,保證韓國企業始終能夠在國際市場上活躍。
1.由政府主導,通過產學結合推動農民職業教育發展。正是受到農業產業自身脆弱性的影響,必須有政府部門的加入,因此政府部門在農業產業發展和改革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韓國農業自身因為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限制而產生的缺陷只能通過政府部門予以彌補。
2.以自身國情為基礎,推動農村全民教育和觀念更新。韓國的全民教育理念在其工業化初期已經得以落實,在當時居民的識字率超過80%,在韓國農村改革過程中對于農民觀念的更新,思想革命的改變,使得農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該種變化與我國局限于生產力的解放極為不同。
3.農業教育應當從小抓起。通過從小教育,保證全民對于農業的了解,對于自然的熟悉,對于農業勞動的熱愛,從而形成勞動光榮和務農光榮的理念,上述這些教育理念在韓國國民教育中屬于不可或缺的內容。
4.充分發揮媒體的導向價值,形成健康的農業氛圍。韓國的主流媒體通常會在黃金時段播放關于城市居民歸農成功之后的專題報道,更有大量身患絕癥,通過歸農綠色實踐恢復健康的故事。該種新聞的展現和政府部門對于農業政策的傾斜以及重視不無關系,而該種因素已經成為吸引城市居民歸農的一個重要原因。
1.強化農村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本投資。通過對韓國教育發展的分析發現,其通過農業教育創造了漢江奇跡,對韓國在農村經濟發展方面具有的先進性,對我國的農村教育發展產生了極強的啟示作用。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限制我國農村發展的核心問題便是教育和經濟的雙向貧困。在農村教育的實際發展過程中,基本不會從教育方面獲得刺激和支持。而經濟的發展也是以對自然的侵略和污染以及資源浪費等多種方式為主。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國家經濟是短期的和不穩定的,更是十分脆弱的,其屬于一種低層次和低水平的經濟發展模式。而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的國家經濟發展核心已經轉變為知識,人才資源已經成為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性因素,基于此,必須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加入人力資本的投入,在改變傳統資本投入方式的同時,對農村教育進行改革,因為沒有農業的發展就不會實現社會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在新村運動背景下,要求國民能夠按照自身的基本愿望實現社會理想,在此過程中為我們帶來的啟示是,在農村發展經濟過程中,必須依靠自身的艱苦奮斗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改變自身的生活。對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農村社會經濟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必須改變“等靠要”等基本思想。
2.必須確保農業教育的優先發展。對于中韓來說,兩國之間的農業存在很多相似之處,都具有精耕細作的基本傳統,對于農業的重視程度都比較高。在韓國教育理念中,國家必須充分保障農業教育有限發展的基本地位,國家更會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基于此,教育界所舉辦的農業學院積極性得以充分發揮,大量私立大學也采取了農學院,在此背景下國民參與積極性也得以提升。在高考中,只有成績優秀的學生才會獲得高等農業教育專業的錄取資格。該種現象和我國的高等教育的基本情況完全相反,雖然我國也較為重視農業和農業教育,但是在此過程中所開展的工作完全由國家和政府所舉辦,民眾對于農業教育的參與積極性不高。
3.以法律和政策為基礎確保農村教育發展。韓國通過制定和實施大量農業教育法規,確保農業教育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自身的農業教育體系進行改革和不斷完善,繼而形成了一批農業技術專業人才,推動國家農業教育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在我國雖然也制定了部分農業教育的法律,但是有法不依的現象極為普遍,截至目前,還未真正實現義務教育。我國政府部門所開展的教育是“人民教育人民辦”的基本理念,使得農村教育出現嚴重的失衡現象,在發達地區,因為地區經濟實力雄厚,能夠對自身的教育發展形成保障作用。但是,在社會經濟較為薄弱的地區則難以確保基礎教育的發展。伴隨著城市義務教育向著信息化和現代化以及教學改革的方向進步和發展,而農村地區卻依然存在教師工資難以發放的現象。基于此,必須加大農業教育法律和政策的落實,加大對農村教育的保障力度,通過教學條件的改善,實現對農村教育的保障,而農村基礎教育的主要方式便是中央政府財政撥款。
4.確保農村的全民教育。韓國的全民教育理念為國家和人類的發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全民教育的實施能夠確保農村中小學教育的發展,從而保證農村人口整體素質的提升。在此過程中主要包括普及義務教育,更包括成人掃盲教育。該種方式使得未來農業勞動者從體力型轉向智力型。在我國農村教育的全民化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普及教育和掃除文盲的基本原則,從而實現全民素質的提升,在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同時,確保我國社會全面進步,該種方式也會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核心。
5.推動我國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教育的發展必須以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為基礎,通過為人們提供恰當的知識和技能以及信息,不斷提升人們選擇的基本機會,最終促使人們能夠充分利用各種機會,推動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高等農業院校必須充分利用現有教育機構資源,在此過程中對現有的學科結構和教學單位進行充分調整和分流,將部分承擔基礎教學的部門不斷分離出來,通過和社區的聯合辦學,將社區院校發展成為農村服務的附屬性院校,最終發展成為獨立的社區院校。農村社區學院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必須準確展現自身的應用性和實踐性以及靈活性。重點對自身技能和實操能力進行培養和訓練,最終實現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農業生產需求完美結合的目的。
作為我國的鄰國,韓國的地理位置和經濟區位與我國具有極大的相似之處,其自身的生產模式和經濟發展方式都極為相似,而我國有超過9億人口在農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必須不斷加快農村教育產業的發展,最終實現農村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1]徐來.國外農民轉化教育的模式比較及啟示[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69-71.
[2]葛兆建,徐漢億.韓國新萬金農業發展對江蘇沿海鹽土農業的啟示[J].安徽農業科學,2017,(3):242-244.
[3]楊倫,閔慶文,劉某承,焦雯.韓國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經驗[J].世界農業,2017,(2):4-8.
[4]姚興云.中國新農村建設與韓國新村運動的若干社會政策比較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
G521
A
1673-291X(2017)34-0035-02
2017-06-28
吳小軍(1977-),男,江蘇泰興人,中級,博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