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舒
(榆林學院藝術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基于文化背景下的陜北民歌產業化價值分析
賀 舒
(榆林學院藝術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在21世紀,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得以迅猛發展,在推動地方經濟增長、結構調整、擴大消費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陜北民歌屬于多元文化的范疇,具有獨特的文化藝術特色,陜北民歌的產業化價值,應該主要體現在陜北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創新、發展上,同時對全面提升陜北地區文化軟實力、文化競爭力以及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文化;陜北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價值
陜北民歌作為一種區域性文化,具有精美的藝術欣賞價值,同時也蘊含著多元的文化認同價值。
1.豐厚的地方文化價值。陜北是民歌的搖籃,民歌的發源地。豐富多樣的手法,質樸生動的語言,獷達豪放的風格,與這一區域的文化特征、歷史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陜北民歌是陜北人民長期生活實踐的生活哲理與情感意識的融合。“六月的日頭臘月的風,老祖先留下個唱山曲”“抓一把黃土撒上天,信天游永世唱不完”“東山上的糜子西山上的谷,咱黃土里笑來黃土里哭”,充分展示了陜北人民對陜北民歌火熱的激情和對這塊土地的深深的依戀之情。不管是悠揚純樸的酒歌還是流暢抒情的小調,其內容都是廣泛的、深刻的。豐富多樣的手法,質樸生動的語言,曠達豪放的風格,由勤勞、智慧、勇敢的人們代代傳承和發揚。陜北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生活環境,形成了獨特的陜北文化,而陜北文化對陜北民歌的發展產生著積極的影響,陜北民歌又映射出了陜北文化的價值。
2.濃厚的語言文化價值。陜北民歌是采用當地的方言進行演唱,其方言是陜北地區的一種材料,更是一種文學載體。在不斷地流傳過程中,積淀了許多原始且具有地域性的陜北方言:如紅格丹丹、蘭格瑩瑩、黑格漆漆、白個生生、水格靈靈等等,這些古老的、原始的、原汁原味的陜北方言展現了陜北語言文化的無窮魅力,造就了陜北民歌的獨特的風采和無窮的魅力。因此,陜北民歌具有很高的方言研究價值。
3.豐富的民俗文化價值。從社會意義上來分析,民俗本身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不同地域的民俗都會受到當地的文化生活以及宗教信仰的影響,陜北人民的生活活動都可以通過陜北民歌得以準確的體現。陜北人在“過事情”、迎送嫁娶、祭奠、祭祀、節日慶典和生產勞動等生活活動中,都有唱陜北民歌的民俗,這些民俗文化對于陜北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作用。通過對陜北民歌的研究,可以真實地反映出過去陜北人民的民俗文化生活原貌。
1.2012年4月13日,文化部正式批準在延安、榆林兩地建立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制定了“居民自主,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新的陜北文化生態保護管理機制,對陜北民歌產業化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意義。
2.著名的陜北民歌演唱家王二妮,在陜北民歌藝術產業化發展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主要作品專輯是現代音樂最主要的發行方式,她的專輯代表作有《愛陜北》《我從西邊來》《豐收中國》等;原創歌曲是最受到音樂愛好者喜歡的音樂作品,代表作有《鼓動天地》《故鄉》《姐妹花》;在國家大劇院參演歌劇《白毛女》,主演喜兒;MV、音樂電視作品的代表作有《大辮子》《我從西邊來》《姐妹花》;她還參加了中央三臺非常6+1特別節目中央三臺“非常6+1”特別節目非常星發布;中央三臺《非常6+1》特別節目——央視王牌欄目藝術人生的演出。她在傳統的陜北民歌中,加進了新的音樂元素,以新的姿態和面貌,表現了陜北民歌悠遠遼闊的藝術意境,呈現了陜北民歌的原生態風格,為陜北民歌的創新、產業化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歡迎。
3.榆林普惠酒業集團在實行文化促銷戰略時,把陜北民歌應用到了商品銷售策略中,組織、培訓了一大批陜北民歌歌手,將陜北民歌演唱與產品銷售相結合,為飲酒者免費助興,“以歌興酒”,不僅使得普惠美酒迅速暢銷,更是為陜北民歌的產業化發展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4.《大美榆林》大型實景水景光影表演工程把榆溪河變成一座舞臺,把燈光、水景、激光、水幕電影成為演出的參與者,配合演員、道具、煙花,演變出一場盛大的歌舞晚會。運用科技手段,表現出了江南秀美風姿的景觀和人文特色,打造出了榆林的旅游文化產品,使得陜北民歌的產業化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5.延安、榆林兩地通過舉辦陜北民歌大賽、陜北民歌藝術節,選拔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民歌手。榆林民間藝術團創作演出的《米脂婆姨綏德漢》,在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上獲得了我國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大獎特別獎”。該劇既包含充滿濃郁地域色彩的信天游、秧歌、高蹺等民俗文化以及60多首新編陜北民歌,更融入了現代音樂劇的一些表現手法和藝術形式,是近年來難得的舞臺精品。志丹縣歌舞劇團創作演出的陜北民歌舞劇《蘭花花》和延安歌舞劇團20世紀70年代末創作的民間歌舞劇《蘭花花》,通過這些活動,培養選拔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歌手和演員,把陜北民歌的表演水平推上了一個新高度,為陜北民歌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陜北民歌藝術自身的強勁的生命力,以及文化傳媒企業的市場經濟運作和各級人民政府政策與經費上的支持,成為了陜北民歌產業化發展中最重要的支撐和倚仗。通過加強老一代藝術家的保護及新一代藝術家的培養,采取挖掘民歌產業經營人才、提高陜北民歌作品創作數量與創作質量、適應市場需求、提升產品價值、擴大消費市場等措施,使得陜北民歌的產業化迎來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
1.通過陜北民歌產業化創新、發展陜北民歌。陜北民歌產業化創新、發展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也是重大的挑戰,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舉措。理念創新是陜北民歌產業化各項創新的前提,要有寬闊的眼界和胸襟,海納百川的姿態;通過管理創新,才可以重新整合人才、作品、資本、媒體等要素,使其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2.通過陜北民歌產業化,建立陜北民歌市場營銷的產業鏈。在準確預測社會對產品的需求下,預先計算生產產出與投資規模,合理組織、協調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對陜北民歌營銷的各個環節進行合理計劃,如設計環節、策劃環節、包裝環節等,促使各種產業資源形成互補關系,提出具有創意的思路以及創新的辦法,規劃出陜北民歌市場營銷的手段和方法。要積極與各種大眾傳媒媒介進行合作,進而拓展陜北民歌的營銷渠道,建立起科學、市場化、高效的陜北民歌市場營銷的產業鏈。
3.通過陜北民歌產業化,構建陜北民歌藝術品牌。品牌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當文化藝術作品被看作為一種產品后,就必須采用經濟手段來對產品進行合理運作,應當根據市場需求,打造出符合消費者審美情趣的陜北民歌藝術品牌,最大限度地追求品牌帶來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品牌效應獲取超額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合理利用陜北民歌資源,助力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近年來,文化部出臺多項措施,進一步擴寬社會投資的領域和范圍,推動文化與金融合作,引導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各級政府需要組織大學、科研單位和各級行政部門對陜北民歌的資源進行挖掘,統籌規劃、合理開發,幫助陜北民歌文化企業優化經濟結構,調整經營思路和生產方式。篩選出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優質文化企業,在政策上和資金上給以扶持。企業利用好自身的資源優勢和資本優勢,充分發掘陜北民歌特色文化資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產品與服務,借助政府的政策和資本市場做大做強,產生出一批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金融、文化企業孵化器、文化眾創空間等最近幾年新興起來的領域。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產業,促使各種陜北民歌資源形成互補關系,有利于豐富陜北民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文化資源轉化成為文化資本運用效率。
5.政府搭臺,企業唱戲。(1)政府應不斷出臺各種政策為陜北民歌產業化發展保駕護航,以滿足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實際需求。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注重建設陜北民歌產業化服務平臺,運用網絡途徑構建交流互動平臺,便于陜北民歌音樂理論研究人員、歌手、音樂愛好者與政府聯系和交流,實時掌握陜北民歌產業化發展動態。(2)政府應及時制定音樂人才引進政策和制度,以吸引更多優秀的陜北民歌表演人才和產業化發展需要的經營管理人才,優化陜北民歌音樂文化企業的人才結構。(3)政府應制定陜北民歌的理論研究和改編與創新的激勵政策,并在資金上給予陜北民歌的演唱者、作曲者、創作者給予資助和獎勵,鼓勵專家、學者、音樂愛好者參與到陜北民歌的搜集與整理、理論與研究及陜北民歌在聲樂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探索中來;讓更多的音樂愛好者加入到陜北民歌歌曲改編、創作的隊伍中,生產出更多的既有鄉土氣息又有時代精神的、膾炙人口的陜北民歌優秀作品。
研究陜北民歌的產業化價值,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對于陜北地區區域性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可以起到文化奠基、藝術提升的作用。陜北民歌的產業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唯有政府、社會、企業等各方主體積極努力,積極推動陜北民歌產業化進程,才能真正使得陜北民歌可持續健康發展。在推動陜北民歌產業化發展過程中,我們需要注重基礎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注重軟硬件建設,注重培養人才,注重作品創新、注重創新品牌。勤勤懇懇,保證質量,讓陜北民歌文化產業化得到高效、持速、穩定的發展。
[1]呂政軒.陜北民歌的文化價值及其產業化發展的策略思考[J].文化遺產,2014,(6).
[2]王東方.簡析陜北民歌的文化背景及其產業化價值[J].價值工程,2013,(4).
[3]皮坤乾.銅仁土家族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探析[J].中外企業家,2012,(13).
[4]劉昂.文化產業視域下的民間藝術產業開發研究[J].民俗研究,2012,(3).
[5]艾霞,呂青.基于文化安全視角下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保護與傳承——以陜北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2,(2).
[6]孫鴻亮,秦國慶.淺談陜北民歌的保護和傳承[J].社科縱橫,2013,(4).
[7]艾霞,呂青.陜北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人民論壇,2012,(23).
J607
A
1673-291X(2017)34-0040-02
2017-07-28
榆林學院2015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資助項目(JG1537)
賀舒(1986-),女,陜西榆林人,講師,碩士,從事藝術人類學、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音樂理論研究。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