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濤
(西安郵電大學,西安 710048)
我國籃球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
祝 濤
(西安郵電大學,西安 710048)
以我國籃球產業為核心,明確我國籃球產業的特點,分析我國籃球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促進我國籃球產業可持續發展,進而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幫助。
籃球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發展途徑
籃球作為我國體育產業的重要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功能不斷擴大和拓展,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微觀環境上看,籃球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娛樂中,使得籃球消費體系逐漸成熟,進而形成產業化運營趨勢。近年來,我國加大對籃球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著力于職業聯賽的建設,創建和組織CNA,在全球化經濟環境下,把握籃球產業發展機遇,促進我國籃球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推動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對此,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探究我國籃球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正外部性。從環境資源理論上看,我國籃球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結合現代經濟理論分析,我國籃球產業的正外部性主要表現為相應影響和影響非市場交換這兩方面。也就是說,我國籃球產業正外部性處于市場內部之外,但時刻影響著經濟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若忽視籃球產業的正外部性,由于市場交換的影響,不利于市場資源分配,正確面對正外部性利弊就顯得尤為重要。從另一個角度上看,籃球產業作為體育產業體系中的子系統,具有較為明顯的經濟特征,有效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體現出我國籃球產業的正外部性[1]。
2.高彈性。從經濟學角度上看,彈性作為經濟研究領域中的專業術語,反映出一個變量對其他變量具體影響程度,在實際應用中涉及到價格彈性與供給彈性等兩方面,彈性變量比值可以直觀反映出我國籃球產業各個經濟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其彈性高低也就成為衡量籃球產業經濟水平的重要指標。籃球產品作為一種高彈性產品,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展開分析:一是站在消費者角度上看,籃球并不是人們生存的必備產品;二是從籃球消費的角度上看,籃球消費和消費價格的波動存在極大的關系,這種波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我國籃球產業的發展。另外,由于我國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深化籃球產業的高彈性,提高籃球產業投資風險,使得籃球產業存在一定的產業依賴性,形成不利影響因素。
3.帶動性。一般而言,產業帶動性由生產與生活需求所決定的,從經濟學角度看,產業帶動性是產業對其他相關產業的促進作用和拉動作用,并將媒介輸出入數量作為產業帶動性的衡量指標,輸出入數量越多,帶動性越大,反之則小。在這一層面上,籃球產業具備極強的帶動性,籃球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帶動運動器材與運動服裝產業的發展。同時由于籃球產業聯賽制的推行,在競賽中可以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帶動旅游業,促進文化交流,整合社會資源,實現循環經濟。
1.籃球職業聯賽中的問題。首先,我國籃球職業聯賽數量和質量相比于美國而言,還存在較大的差距,CBA職業聯賽常規賽為38輪,而美職籃已達到82輪[2],由于條件設施和專業水平的問題,在球場上頻頻發生裁判失誤、走表問題,降低了聯賽的精彩性和公平性,競技表演作為籃球產業的核心資源,其產業比重還沒有達到該有的體量與水平。同時,由于整體收入結構的不均衡,使得俱樂部收入水平始終提不上來,相比于NBA門票、廣告贊助、電視轉播權、球員轉會、開發銷售標志產品、球迷會員費等盈利方式,CBA俱樂部的收入方式就顯得十分單一,僅僅依靠籃協分成、廣告贊助和門票,使得CBA俱樂部收入水平普遍較低[3]。其次,在媒體轉播權方面,盡管近些年來CBA聯賽媒體轉播費增加很多,但相比于中超或是NBA而言,轉播收入還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最后,CBA的問題根本源于管理體制的缺失,現有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其發展要求,管理體制的落后嚴重制約CBA職業聯賽的發展。
2.校園籃球聯賽中的問題。我國校園籃球競賽主要由中國學生體育協會負責,在實際發展和運行中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重復領導。校園籃球聯賽雖然屬于我國競賽表演的一部分,但仍由財政撥款、事業撥款和學校自有資金支持運營,由于贊助資金的局限性和營銷渠道的不完善,使得我國校園籃球聯賽存在運營資金不足的情況,并受教育系統和體育系統的共同領導,不利于校園籃球聯賽的發展。第二,人才缺失。由于領導校園籃球聯賽的兩個主體系統的差異性,使得學校體育和職業體育無法實現聯動對接,造成二者的沖突和矛盾,阻礙人才資源的發展和應用,造成人才短缺的現象。第三,賽制缺失。目前校園籃球聯賽包含CUBA組、CUBS組、陽光組,這主要是根據錄取來源和球員水平的差異性進行分類,提高聯賽運營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對各個學校球隊之間的溝通和學習造成阻礙,降低競賽的競爭性。
3.籃球用品行業發展中的問題。我國籃球用品行業兼具服務也與制造業的雙重特性,提高經濟總量,拓展經濟功能,成為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主要支撐。但就目前籃球用品行業現狀來看,其發展水平受經濟環境、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制約,形成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不明確的現象,不利于我國籃球用品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在經濟環境方面,由于市場管理機制的缺失,對無形產權保護程度還較為薄弱,使得假冒偽劣和惡意模仿等現象頻頻出現,削弱企業核心競爭力,陷入新產品研發惡性循環中,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在產業結構方面,作為一種生產型產業,籃球用品行業具備勞動密集性,產業屬性為第二產業制造業,而按照第三產業統計而言,又將其劃分到第三產業范圍內,屬于服務型產業,產業屬性的模糊造成籃球用品行業的定位混亂,進而對相關企業的創新和發展帶來極大的局限性[4]。
1.加強宏觀調控,完善產業結構。為了促進我國籃球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要加強對我國籃球產業的宏觀調控。首先,制定發展目標,結合我國籃球產業發展現狀,分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完善的調整方案,以競技表演為核心產值,發揮其帶動性作用,促進大眾籃球健身和籃球用品行業的發展,將轉播資源、廣告資源有效整合在一起,從核心產值逐漸向相關產業擴散,形成發展體系。其次,加大對競賽表演的扶持力度,強化籃球產業核心,構建完善的產業運行系統機制,強化CBA和校園籃球聯賽的綜合質量水平,進而從根源上調整籃球產業結構,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最后,加大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支持力度,維護我國籃球產業市場秩序,有效控制各種非法競爭的情況出現,實現對市場體制和市場規律的調節,促進我國籃球產業發展的市場化,促進產業發展。
2.發展競賽表演,強化產業核心。籃球競賽表演業是我國籃球產業的核心,其發展直接關系籃球用品行業、旅游業相關產業的發展。對此,要從籃球競賽表演業入手,強化籃球競賽表演的核心帶動作用,進而促進我國籃球產業的發展。第一,落實管辦分離指導方針,對籃球職業聯賽和校園籃球聯賽體制進行全面改革,市場化運營為改革方向,創新運行機制,嚴格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參考國外成功經驗,構建以盈虧自負為運行屬性公司制運營主體,解決雙重領導問他,而相關行政部門只存在宏觀調控的權責。第二,完善俱樂部產權結構,結合現有資源構建俱樂部品牌文化,打造我國籃球產業商業化平臺,不斷挖掘和發揮俱樂部商業價值,對競賽表演產業中各個主體成員進行利益調控,促進良好的商業經濟循環,培養和提高粉絲忠實度,進而提高俱樂部收入水平,促進我國籃球競賽表演業的發展。第三,完善運動員培養和流動體系,提高籃球聯賽資源的綜合流動性與整合性,重視無形資產的保護,實現各個投資主體利益的均衡,實現與贊助方和投資方的長久合作。同時,挖掘人才,借助人力資源優勢提高賽事運作的靈活性和及時性,塑造本土球星,提高球星素質,塑造我國籃球聯賽的良好形象與品牌文化。
3.加大引導力度,明確發展方向。針對籃球用品行業而言,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市場管理水平,以法律制度為主要保障手段,完善籃球用品市場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系,加大對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促進籃球用品企業的快速發展,進而賦予我國籃球用品產業錚錚向榮的發展景象。同時,相關政府部門要和企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共同界定籃球用品產業屬性,并起到扶持和監督的雙重作用,明確產業定位,幫助企業抓住發展重點和發展方向,進而促進籃球用品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企業要從自身競爭能力入手,加大科研力量,加緊和體育科研機構的溝通和協作,通過科研技術水平的提升實現籃球產品和相關服務的創新,構建本土化籃球用品品牌,進而實現我國籃球用品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除此之外,企業要正確處理好外部環境關系,樹立良好的企業外在形象,構建品牌文化,強化企業軟實力,拓展國內市場占有比例,并逐漸向國外市場拓展,實現國際化發展,進而實現我國籃球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本文通過對我國籃球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問題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我國籃球產業具有正外部性、高彈性以及帶動性的特點,這一特征也奠定了籃球產業的發展對我國社會經濟乃至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促進作用,揭示著力發展籃球產業的客觀要求;目前,我國籃球產業結構中,無論是競賽表演業還是籃球用品行業在實際發展中存在一定的問題,急需解決,以保證我國籃球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為了促進我國籃球產業的發展,先從宏觀環境入手,做好宏觀調控,著力發展競賽表演業,以此為產業核心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發展,進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
[1]許嘉禾.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籃球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2]王旭東.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產業選擇[D].廣州:暨南大學,2016.
[3]施璐.遼寧省“籃球城市”籃球運動開展現狀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D].沈陽:沈陽體育學院,2016.
[4]闕劍,羅培.全球化視野下中國籃球產業呈現的特征及發展策略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4):104-106.
G841
A
1673-291X(2017)34-0054-02
2017-04-10
祝濤(1975-),男,陜西西安人,副教授,碩士,從事體育教育訓練研究。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