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雪
(西安培華學院 通識教育中心,西安 710125)
經濟新常態下智慧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研究
王艷雪
(西安培華學院 通識教育中心,西安 710125)
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與勞動人口絕對數量急劇減少相疊加,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的重要特征,這已成為21世紀中國改革發展中不可回避且最為擔心的全局性的重大戰略問題。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成為引領智慧養老服務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從智慧養老服務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供需錯位”結構性失衡、要素資源整合不足等問題出發,針對性地提出,應從調整與優化供需結構、整合要素資源等方面深化智慧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推進智慧養老服務轉型升級。
經濟新常態;智慧養老;供給側改革
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與養老服務需求急劇增長并存是貫穿我國21世紀的基本國情。近年來,國家對智慧養老服務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指導意見,鼓勵社會各界積極進行符合我國國情的有益探索。特別是在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依托現有互聯網資源和社會力量”,推進智能養老服務健康發展??梢?,依托互聯網、物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智慧養老服務屬于我國益民服務戰略布局的重點內容。智慧養老服務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在此背景下,研究智慧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對于當今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三期疊加”階段:經濟增速換擋期、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人口老齡化加速上升與勞動人口絕對數量急劇減少相疊加,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的重要特征,這已成為21世紀中國改革發展中不可回避且最為擔心的全局性的重大戰略問題。我國老齡人口基數大、增速快,形勢嚴峻,據《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預測,2014—2053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將由2.12億增長到4.87億,老齡化水平將由15.5%提升到34%,是同期全球老齡化平均速度的約兩倍[1]。據社科院的研究表明,人口老齡化比率從7%上升到14%,世界平均時間是四十年,我國是23年;從14%上升到21%,世界平均時間是五十年,我們是十一年。勞動力人口以每年二三百萬人的速度下降,要降二十年[2]。
科技改變生活,科技創造未來。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先進科技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將具有無限潛力,并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戰略性的影響。當今國際社會,已經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的發達國家,已經將科技創新與養老產業結合,形成了產值巨大的智能養老產業市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齡人口的規模日益增大,巨量老年人口的養老需求必將催生巨大的市場空間。國家發改委產業所預測顯示,到2020年和2030年我國老齡產業規模有望達到8萬億元和22萬億元,對GDP的拉動作用將分別達到6個百分點和8個百分點[1],老齡產業涉及領域廣泛,潛力巨大、前景可期。智能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必將推動傳統養老產業在多層級、多節點、多領域、多方位發生質的飛躍,并成為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動能。
經濟新常態下,機遇與挑戰并存。智能養老服務無疑是破解老齡化加劇和勞動力下降雙重壓力的突破口與轉折點。智慧養老服務行業及關聯產業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市場潛力巨大,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社會結構深刻變化,智慧養老服務供需結構錯配問題十分突出,智慧養老服務已經成為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民生領域。因此,推動智慧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動態匹配勢在必行。
我國智慧養老服務目前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除了相關配套體制機制尚未成熟,還有待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駕護航亟待進一步完善和提高之外,在結構性供需矛盾、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也需要加快解決。
1.老齡化加速,供需矛盾凸顯。近年來,我國的智慧養老服務能力雖然進展迅速,但仍存在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目前,我國智能養老產業市場“供需錯位”已然成為智慧養老服務行業的最大路障。很多企業沒有針對老年人群的現實需求和實際購買力進行市場細分,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大眾化、接地氣的智慧養老服務種類單一,配套服務欠缺,不能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要,供給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沒有照顧老年消費者的特殊需求,造成脫離老年人習慣性需求的“高大上”服務供給產能相對過剩。目前,中國智慧養老服務客觀上需要供給升級,必須創新服務模式,改善供給側。堅持以老年人為本,以老年人滿意為原則,設計出符合老年人消費結構的人性化、便捷、安全、高品質、多元化的服務品種,精準匹配老年人動態需求。
2.專業人才急缺,發展后勁不足??萍际堑谝簧a力,而人才才是根本,沒有人才助力,依靠科技推動產業跨越式發展幾無可能。但目前,我國智慧養老服務專業復合型人才缺口巨大,嚴重制約著我國智慧養老服務的健康發展。我國智慧養老服務隊伍在文化素養、專業技能、服務品質等方面問題重重,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依然處在發展初期。例如,我國目前智慧養老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由于缺乏護理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再加上人員流動性相對比較大,因此不能夠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照護,更不能在心靈層面針對性地給老年人提供優質的心理疏導,難以滿足老人多元化需求?;庵腔垧B老服務人力資源“短板”是大勢所趨,當務之急應是加快培養一批掌握信息技術、心理健康、基礎護理以及康復治療等多學科知識的智慧養老服務行業復合型人才。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智慧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社會認可度。
3.市場化程度不高,要素資源亟待整合。面對巨量的智慧養老服務需求,我國的智慧養老服務資源總體上極度缺乏并且分布過于分散,導致要素資源配置的扭曲:一方面,智慧養老服務業內部的各個細分行業之間發展程度差異較大,服務資源利用率不高,有些細分行業甚至存在嚴重浪費;另一方面,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差異異常明顯,經濟發達地區智能養老服務業發展較快,落后地區發展相對緩慢,尤其是農村智慧養老資源非常薄弱。在資源結構性失衡的現實狀況下,供給結構不能滿足需求結構變化帶來的種種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對智慧養老服務資源的供給結構進行調整與優化。要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力量,整合資源,確保智慧養老服務要素資源供給與需求達到動態匹配,助推智能養老服務業的有序健康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保障老年人人權。
1.找準“痛點”,精準服務。智慧養老服務行業供需錯配,大量有效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是智慧養老服務發展的一個“痛點”。人口老齡化加劇使智慧養老服務需求急劇上升,推動智慧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有效緩解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帶來的供需矛盾,也可以緩解人口老齡化加速與人工照護服務資源相對短缺帶來的雙重壓力。智慧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堅持以老年人實際需求為導向,細分老年人群體的特殊需求和消費結構。市場主體應更精準地捕捉到老年人需求的實時變化,不斷創新、優化、升級服務品質,針對性地滿足老年人群體的有效需求。隨著老年人群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個性化發展,通過多元供給方式豐富老年人的消費種類,提高智慧養老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必將產生最佳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2.加快培養專業人才隊伍。智能養老服務是發展方式的重大變革,如何利用科技創新成果平衡有限養老資源與巨量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當下一項重大課題。智慧養老服務中的科技含量及服務水平,取決于人才的質量。而智慧養老涉及眾多專業領域,是一個綜合性、交叉性、跨學科行業。針對廣大老年人智慧養老服務消費需求結構性升級與專業從業人員短缺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這一問題,有必要通過政府支持、社會辦學等多種途徑相結合的方式,加快培養一批專門從事智慧養老服務的心理咨詢專業醫師、康復護理師等專業從業者,為老年人群體提供物質、精神等多方面的專業化咨詢與服務。在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加快智慧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在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個性化的智慧養老服務需求的同時,也為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智慧養老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實體經濟支撐。
3.打通要素流動通道,優化資源配置。智慧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的主戰場應是要素市場的改革,通過實質性的改革措施,進一步開放相關領域要素市場,疏通要素流動渠道,優化資源配置,加快智慧養老服務行業資本、技術、信息及人員等要素的流動和優化配置。面對老年人智慧養老服務需求不斷增加與勞動力數量急劇下降之間的矛盾,必須重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要素資源的流動性,活躍要素資源市場,促使供給側與需求側有效對接。智慧養老服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通過政府、市場、社會等各界力量來共同努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智慧養老服務體系,才能促進智慧養老服務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供新動力。
經濟新常態下,智慧養老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需要調整結構,又需要模式創新,如果沒有結構調整,也沒有創新,就難以實現轉型升級。科技創新具有改變世界的巨大力量,依托互聯網、物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智慧養老服務行業應緊跟時代潮流的變化,不斷突破、不斷創新,并融合前沿思維,相信在政府大力支持的有利條件下,必將能更好地應對老齡化加劇和勞動力銳減的雙重壓力帶來的壓力和挑戰。
[1]朱勇.中國智能養老產業發展報告(2015)[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2]吳敬璉,等.供給側改革[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
C913.6
A
1673-291X(2017)34-0060-02
2017-08-16
王艷雪(1981-),女,陜西西安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