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海南 海口 570105)
拉美及歐洲債務危機:成因及解決機制
陳穎
(中國人民銀行??谥行闹?,海南 ???570105)
從20世紀至今,世界上有兩次大的債務危機影響廣泛:拉美債務危機和歐債危機。本文深入分析兩次債務危機的成因,及對債務危機的處理,試圖對我國主權債務風險的防范提供一些參考。
拉美 歐洲;債務危機;原因;解決機制
債務危機是指一國政府因國際負債過度而無法按期履行債務償付的現象,其嚴重后果是宣布國家破產而推遲償還時間或進行債權重組。
(一)拉美債務危機
20世紀80年代,拉美國家相繼陷入了嚴重的債務危機。1982年8月,墨西哥因無力償還810億美元的貸款利息宣布延期償還債務,隨后巴西、阿根廷等國家也紛紛陷入危機。1970年拉美七國的平均負債率只有4.52%,在隨后的短短幾十年內急其債務負擔急劇膨脹、加速增長,到了1980年,平均負債率颮升至34.58%,增長了6倍。同時,外債總額也猛升,從1973年的269.74億美元增長至1982年的3268億美元,增長近11倍。
(二)歐洲債務危機
2009年12月,惠譽、標準普爾和穆迪三大評級機構相繼下調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希臘債務危機爆發,之后,愛爾蘭、葡萄牙、意大利及西班牙也先后發生危機。與拉美國家不同,歐洲五國的公共債務一直較高,1994年負債率平均值為89.94%,到2009年上升至94.94%,希臘、愛爾蘭、意大利、葡萄牙及西班牙2009年的負債率分別為124.9%、82.9%、116.7%、84.6%和65.6%。
表面上看,兩次債務危機較為相似,都是由一國首先宣布無力償付外債,然后引發周邊相關經濟體債務危機。但是,其中的成因各有特點,我們將從國際環境轉向、經濟結構僵化、宏觀政策過于擴張等三個方面,對比分析兩次債務危機的成因。
(一)國際環境轉向是引發債務危機的直接因素
首先看拉美債務危機。二戰后,西方發達國家軍事殖民統治逐漸被經濟殖民統治所取代,對發展中國家的支配地位日益顯著。從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陷入“滯脹”,國內信貸資金需求萎縮,于是轉向對發展中國家放款,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借款成為資本輸出的主要形式。兩次石油危機大幅提價,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產油國家面臨嚴重的國際收支赤字,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則紛紛實行比較嚴厲的貿易保護主義,減少從發展中國家的進口,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收入突然下降,同時發達國家還實行緊縮貨幣政策,國內金融市場利率走高,吸引國際資金回流,并引起美元匯率大幅提高。收入下降加上美元匯率提高大大加重了債務國的償債負擔。1982年以后,國際商業銀行大幅減少對發展中國家的貸款,對拉美國家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拉美國家債務危機主要是外延式債務危機,外部因素影響較為突出。
其次看歐債危機。二戰后,貿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證券國際化的潮流均是由發達國家倡導并引領的,發達國家自身的金融風險也不斷累積。歐元誕生之后,西歐等發達國家在國際結算和儲備貨幣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也更具有優勢引入國際資金。與此同時,歐盟內部分散的“財政”與統一的“貨幣”導致缺乏獨立的貨幣政策能力卻擁有超支的財政能力,再加上歐元區成立伊始便實行較低的利率政策,導致一些國家過度舉債。2008年美國次貸危導致全球經濟衰退,歐洲各國也受到沖擊,紛紛采取救市措施以抵御經濟系統性風險,但開支巨大導致一些國家財政赤字過高和債務嚴重超標,直接引發了債務危機。因此,歐債危機更多表現為內涵式債務危機,內部環境因素影響更為突出。
(二)經濟結構僵化是引發債務危機的核心原因
從拉美國家來看,由于其工業基礎薄弱,出口大都是以初級產品為主。為了加速推進工業化,拉美國家用大部分出口外匯收入進口技術、設備和原材料,導致貿易盈余迅速被消耗,并使貿易逆差隨進口增長速度加快而增長。與此同時,工業化的路線使工業和農業比例關系失調。與此同時,拉美大量外債主要投向周期長、見效慢的生產性建設項目,而又缺乏良好經營管理,致使不能形成生產,有的項目甚至出現了嚴重虧損。還有不少國家實行“債務軍事化”政策,把大量外債用于軍事設備、技術的進口和生產。單一的初級產品出口導向經濟結構加上外債的使用效率低下,一旦受到外部沖擊,拉美各國的經濟顯得異常脆弱。從歐洲國家來看,在PIGS五國中,除意大利外的四國其經濟發展水平明顯落后于其他成員國,產業結構單調,主要依靠房地產、旅游等,無法形成核心國際競爭力。同時,社會福利開支巨大,社會惰性增強的同時結構性失業問題也愈加嚴重,政府財政收支狀況隨之惡化。
(三)宏觀政策過于擴張是引發債務危機的根本原因
從拉美七國看,奉行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擴張的財政政策表現為用舉債擴大投資來刺激經濟,但國有企業管理不善、虧損嚴重,政府不斷補貼導致赤字不斷膨脹,債務的數量最終超越了經濟的實際承受能力。擴張的貨幣政策表現為貨幣增發,雙擴張的政策使得總供給對總需求的進一步刺激幾乎不再作出積極而有效的反應,通貨膨脹隨之而來,到1985年,拉美七國中阿根廷、巴西和秘魯的通脹率分別達到395.2%、284.3%和233.9%,進一步削弱了償債能力。
由于歐元區財政貨幣政策二元性,歐央行擁有歐元的貨幣發行權,單一貨幣政策是歐央行長期以來所堅持的,因此,歐元區通脹率較低。由于無法通過主動型貨幣擴張來彌補財政赤字,那么就只能實行擴張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疲軟的經濟,作為代議制國家和福利國家,稅收只能削減而無法增加,彌補財政赤字的唯一途徑就剩下舉債了。
從短期看,經濟救援和政治對話成為兩次債務危機的主要解決方式;從長期看,兼顧效率與公平的新經濟模式還沒有形成,根治債務危機的方法也未能找到。
(一)拉美債務危機:經濟救援
1.解決措施。由于拉美債務危機的債權多以西方發達國家的私人貸款和政府貸款為主,因此,通過經濟對話達成債務重組的可能性較大。為防止債務演化為壞賬,解決債務危機的主要對策是貸新還舊和推遲還本付息。同時,必須降低總需求,危機后,拉美國家迅速采取了以匯率名義錨為核心的穩定計劃,IMF將降低財政赤字作為提供援助的前提條件,因此,拉美國家采取了緊縮的貨幣和財政措施。
應急性調整措施:一是壓縮公共開支,減少財政赤字,包括大量壓縮消費開支和公共投資,取消部分補貼,壓縮社會支出;二是調整金融政策,防止資金外逃;三是鼓勵出口,限制進口,改善國際收支。戰略性調整措施:整頓國內經濟,放慢經濟增長速度;調整工農業比例,加強農業部門,使經濟在部門關系協調基礎上穩定增長;實行能源多樣化措施,以避免只依賴一種能源所帶來的危害;將部分國營企業私有化,關閉部分長期無經濟效益的企業,以減輕虧損與國家的債務負擔。
2.效果。緊縮政策雖然在短期內加劇了拉美的經濟衰退,實施一段時間后卻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惡性通貨膨脹被遏制,外債負擔減輕,對外信譽增加。但這些對策不過是延長償債期,實施起來有其局限性,并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從現實來看,發展中國家政治和經濟受控于發達國家的雙重弱勢地位沒有得到真正改變:一方面,在債務危機的影響下,發展中國家需要接受苛刻的救援條件,犧牲本國的利益,以本國的農產品、資源類初級產品作為償還債務的來源,損害了其經濟利益;另一方面,通過債務手段,發達國家獲得了巨額收入,緩解了國內經濟低迷,也培養了一批資本食利階層,金融資本的神化效應也在全球日益擴大。
(二)歐洲債務危機:政治對話
1.解決措施。相比拉美債務危機,歐債危機債券人構成復雜,債務種類繁多,僅通過經濟對話進行債務重組已遠遠不夠,政治對話因而成為解決危機的方式。歐元區建立了歐盟穩定機制,頒布了令市場震驚的救市計劃。為期三年的援助,將使陷入危機的國家與市場隔離,從而限制危機的繼續蔓延。歐元區各國側重于構建危機救助機制和推行財政緊縮政策。
從危機救助機制來看,首先,設立臨時救助機制,2010 年 5 月,歐盟聯合IMF設立了為期三年7500 億歐元的歐洲金融穩定基金,暫時避免了重債國主權債務違約。其次,建立永久性救援機制,2013年7月,“歐洲穩定機制”(ESM)取代歐洲金融穩定基金成為常設救助機制,該援助機制的認購資金)將達到7000億歐元,有效融資能力為5000億歐元,援助其擔保受困國債券,保障歐元區金融秩序穩定。再次,對重債國實施債務重組,對希臘國債的債權人如商業銀行等私人部門擁有的國債票面價值減記53.5%,減輕希臘政府約1000億歐元的債務,從而使希臘債務可持續。
2.效果。救助機制和緊縮性措施在應對債務危機的初期是必要的,那些很難通過資本市場融資來解決本國債務的國家可以通過這些措施取得應對危機的時間,也可以降低那些有融資困境的國家的債務水平,阻止債務危機向銀行部門蔓延,挽回市場的信心,從而重返資本市場。但是,無論對于危機國還是整個歐盟來說,要從根本上確保類似危機不再重演,還需經歷一個長期而痛苦的調整過程。
綜上,債務問題的普遍性和嚴重性可以從不同類型的國家均爆發債務危機顯現。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也存在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因素,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也較為復雜。因此,我們要認真吸取兩次債務危機的教訓,注重實體產業競爭力的構建,在運用宏觀經濟刺激政策時,應在投資增長、調整結構、防范資產泡沫以及管理通脹預期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嚴格控制外債規模,降低地方政府杠桿率。
[1] 閆屹、王佳璽.歐洲債務危機與拉美債務危機的比較與借鑒.河北金融,2000.11.
[2] 葉謙、沈文穎.拉美債務危機與歐洲債務危機成因的比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經濟問題探索,2011.10.
[3] 王西民.債務危機:困境、根源及其解決機制——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比較分析.財經科學,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