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對貧困山區金融精準扶貧的調查與思考:安徽省以金寨縣為例
蔡尚
(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本文以安徽省金寨縣為例,對金融精準扶貧山區經濟進行了調研,發現在山區精準扶貧中,金融的支持對開展扶貧工作起著重要作用,扶貧效果也非常顯著;同時,也發現在金融精準扶貧山區經濟發展中出現金融扶貧存在一定壓力、金融扶貧風險敞口缺乏有效覆蓋、部分客戶經營意識淡薄、“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等問題,最后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金融支持;精準扶貧;山區經濟;涉農金融機構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貴州等地調研時多次強調扶貧開發對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并提出到2020年確保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總書記還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因此,精準扶貧成為打好扶貧攻堅戰的關鍵,在這場攻堅戰中,金融的支持作用不可缺少。
安徽省金寨縣是我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境內山巒迭峰,風景秀麗,自然資源較為豐富。但是由于山區交通不便,自然條件較差,再加上人多地少,是我國比較典型的成片貧困面積較大的地區之一。因此,在打好這場扶貧攻堅戰中,金融山區的金融扶貧任務緊、擔子重。據統計,截至2016年末,金寨縣山區還有3萬余戶處于貧困之中,8萬3千余貧困人口等待脫貧致富。
由于金寨縣山區相對缺乏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國有商業銀行網點基本收縮殆盡,股份制商業銀行網點幾乎沒有,在山區經營的金融機構基本上都是當地農村信用社,金融資源相對比較稀少。在金寨山區金融扶貧過程中,金寨縣涉農金融機構特別是當地農村商業銀行起著主導作用。截至2016年上半年,金寨農商行就對轄區山區的全部貧困戶授信建檔達到一戶不漏,2016年的單列專項扶貧信貸資金,預計到2020年末,計劃累計投放扶貧信貸資金達到350億元。
金寨山區具有一定的自身脫貧基礎條件,為金融扶貧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也為山區貧困戶、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廣闊天地。金寨縣山區涉農金融機構特別是當地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等,根據當地山區實際情況和貧困戶自身條件,為貧困戶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提供了急需的金融,為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為貧困戶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提供自身必需的“造血功能”。另外,金寨縣涉農金融機構積極與當地扶貧機構加強聯系、協調,開展“銀政貧”合作,為金融扶貧脫貧形成合力。
(一)持續加大金寨縣山區扶貧信貸投入。加大山區扶貧信貸投入是扶貧脫貧的主要措施之一,當地涉農金融機構根據山區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特點,積極發放各類扶貧脫貧貸款,幫助金寨山區貧困戶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截至2016年12月末,金寨農村商業銀行發放扶貧貸款余額合計為50608萬元,其中旅游業服務類企業貸款余額10400萬元,創業就業扶貧貸款余額32448萬元,創業扶貧擔保貸款2560萬元,民生保障扶貧貸款余額5200萬元。
(二) 快速推行“扶貧小額精準貸”落地,幫助貧困農戶和貧困人口主動脫貧致富。在金寨山區71個貧困村中,當地涉農金融機構主動簡化申請手續,為每個貧困村發放精準扶貧小額貸超過50萬元,戶均貸款額度超過1萬元,支持貧困戶超過50戶,為山區貧困戶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打造金融精準扶貧樣板,扶貧效果良好。截至目前,金寨縣涉農金融機構對2.92萬戶貧困戶建檔立卡,累計授信貸款6.4億元,為金寨山區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按照一戶一策進行幫扶,為首批貧困戶發放扶貧小額精準貸1183萬元,幫助818戶貧困戶走上自主脫貧致富的發展道路。
(三)探索金融支持龍頭企業、經營大戶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新路子。金寨縣涉農金融機構積極主動與當地政府、擔保機構等進行合作扶貧,通過適當調研取得山區貧困戶、貧困人口的第一手資料,創新金融扶貧新思路、新模式與新產品,推出山區扶貧的“1+1+N”模式,也就是金融機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龍頭企業、經營大戶)+多個貧困戶與貧困人口。當地涉農金融機構對幫扶山區貧困戶與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龍頭企業、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村經營主體進行優惠信貸資金支持,按照每幫助1戶貧困戶增加5萬元扶貧資金貸款的模式進行對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扶貧資金貸款,并且可以累積,但有一定的最高額度限制,新型經營主體與龍頭企業分別不超過100萬元與400萬元。截至2016年12月末,僅金寨農村商業銀行一家涉農金融機構就發放扶貧貸款8600多萬元,帶動1750多戶貧困戶走上致富道路。
(四)當地涉農金融機構持續加強對山區貧困戶和貧困人口自主創業就業的扶貧信貸的支持力度。金寨縣涉農金融機構通過田野走訪,努力掌握貧困戶的實際情況,積極支持有條件、有能力、有意愿創業就業的貧困戶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引導貧困戶走自主脫貧致富的新渠道。另外,金寨當地涉農金融機構還積極加大對下崗職工、反鄉農民工等困難群體創業就業的支持,幫助解決資金瓶頸問題。截至2016年12月末,金寨縣農村商業銀行發放小額創業擔保貸款2077筆,余額29430萬元;生源地助學貸款4777筆,3058萬元。而且,金寨縣涉農金融機構還對山區特色產業資金進行支持,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一是通過產品帶動貧困戶脫貧。當地涉農金融機構對綠茗茶葉專業合作社進行扶貧資金支持,幫助合作社戶進行精細化茶園管理,幫助培養茶葉種植管理人才,指導周圍農戶(含貧困戶)進行綠色有機茶葉種植,帶動農戶增產增收,精細化管理茶園畝產值超過5000元,比一般增收3000余元。
二是通過流轉土地帶動貧困戶脫貧。當地涉農金融機構通過對富泉茭白種植專業合作社信貸支持,通過開發高產早熟茭白移栽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通過流轉適合種植茭白土地1000多畝,當地農戶土地每畝年租金收入500元,帶動300余戶(在冊貧困戶103)走上土地流轉致富道路。
三是就業帶動。當地涉農金融機構支持的新型經營主體,都積極主動吸納貧困戶和貧困人口進社務工,工作性質靈活,實行按天計酬。如金融支持的富泉合作社,在社常年工作人員年收入約為3萬元,在社參與土地流轉和勞務的30多戶貧困戶的經濟條件都有一定程度的好轉。
一是金融扶貧投入壓力加大。山區金融精準扶貧不僅涉及到貧困戶和貧困人口,還涉及到山區基礎設施建設維護費用、金融機構信貸風險補償以及信貸貼息等,都急需不少資金進行補充,單純依靠涉農金融機構和上級補助遠遠不夠。這些金融扶貧投入壓力增大,光靠金融機構遠遠不夠,需要社會各級共同負起山區扶貧脫貧責任。
二是當地涉農金融機構扶貧風險敞口加大,自身收入不能有效覆蓋。按照“1+1+N”模式下,雖然金寨涉農金融機構發放的創業扶貧貸款實行“4321”風險分擔,但貸款發放機構仍需承擔的20%風險,由于山區扶貧貸款是一項社會責任,貸款收益非常微小,缺乏有效覆蓋,需要扶貧貸款發放金融機構自身提取撥備來彌補風險,涉農金融機構金融扶貧的積極主動性大大降低。
三是山區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的經營意識比較薄弱,急需提高自主脫貧致富意識。山區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大多民風淳厚、勤勞肯干,但由于自身文化知識較低,創新致富意識不高,往往多種致富渠道也不能脫貧,致使心灰意冷。另外,還有一部分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比較懶惰,不思進取,有勞動能力又怕吃苦,金融幫扶風險較高。
四是山區信用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貧困與信用總是背道而馳,貧困人口往往社會信用意識較差,金寨山區貧困戶和貧困人口也比較嚴重的存在這種信用意識薄弱現象,導致扶貧貸款到期難收現象頻頻出現,扶貧資金違約率較高,甚至出現有錢也不還扶貧貸款現象。就金寨縣部分涉農金融機構反映,部分幫扶貧困戶和貧困人口認為扶貧資金不用還,不貸白不貸;還有部分貧困戶和貧困人口認為扶貧貸款當地政府會給予核銷,不需貧困戶還;還出現部分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利用媒體、輿論等反對扶貧金融機構催繳到期的扶貧貸款。
五是山區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山區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由于當地自然資源較缺乏,導致較大面積的貧困存在,金融扶貧的常用方式是通過發展當地基礎設施進行扶貧,但真正脫貧還需要當地貧困戶和貧困人口通過自身努力才能致富,于是當地貧困戶和貧困人口認為這種扶貧與我關系不大,“等靠要”的思想沒有消除,無法達到脫貧效果。
一是進一步擴大扶貧脫貧貸款資金的支持力度。貧困山區涉農金融機構加強對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的密切跟蹤,及時掌握貧困戶金融扶貧脫貧狀況,適度擴大脫貧致富的扶貧貸款規模,同時將扶貧信貸資金適度向產業脫貧、就業致富等,加大對山區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等的支持力度。另外,當地涉農金融機構還需進一步與當地政府部門,以及上級部門加強溝通,及時補充扶貧資金來源,保證金融扶貧資金的充裕性。
二是持續發展普惠金融。涉農金融機構應加快向山區鄉鎮延伸營業網點,加強山區金融支付體系的布局建設,提升農村金融服務功能,進一步做好“拎包銀行”、流動銀行服務車下鄉等移動金融服務,使得山區居民也能像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到優質便捷的金融服務。
三是加大信用環境的整治力度。要向山區居民大力宣傳當地金融機構在金融扶貧脫貧致富重要性,金融機構扶貧款需要到期按時歸還,才能使金融扶貧得以持續開展,山區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才能得到金融的繼續支持。同時,也要宣傳使鄉親們認清金融扶貧與財政扶貧的區別之處。另外,地方政府和執法機構應加強對惡意欠款的責任追究力度和懲戒力度,營造山區良好的信用環境,保護金融涉農金融機構和守信戶的合法權益。
四是支持山區貧困戶和貧困人口自我致富脫貧的動力和自我修復能力。持續加大金融對山區教育的支持力度,對山區居民(包括貧困戶和貧困人口)進行再教育、農村致富脫貧技術培訓、以及山區生源地助學貸款,打通金融支持教育脫貧的通道,阻斷貧困現象代際相傳,提高山區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的動力和自我修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