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臧學英 趙萬明
天津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和國家級區域創新中心的對策建議
◎文/臧學英 趙萬明
天津構建國家級區域創新中心的關鍵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對于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需要順應和對接全球科技發展大勢,從為全球進行國際代工,轉向嵌入或加入全球創新鏈,在全球范圍內吸收、配置和集聚產業創新資源,贏得產業創新和產業競爭力的話語權。在區域創新系統中,是否具有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活力的關鍵在于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建設和完善。
產業創新中心;區域創新中心;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區域創新中心,是指創新資源密集、創新活動集中、創新實力雄厚,在價值網格中發揮顯著增值作用并占據領導和支配地位的區域,對創新資源流動具有顯著的引導、組織和控制能力。
產業創新中心與區域創新中心二者關系,產業創新中心是區域創新中心的主導或中心環節。因為無論從區域創新中心形成還是從區域創新中心的作用看,產業創新中心在區域創新中心中發揮著重中之重的作用。從區域創新中心的形成過程看,其包括兩種類型:原創型和后發型。原創型區域創新中心,是指原創性科技成果的發源地和集聚區,通過從研究網絡到開發網絡再到生產網絡,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新興產業的發展。而后發型區域創新中心,則是指通過創新資源的引進和集聚逐漸發展起來的創新型新興城市,在發展的初始階段,主要是引進和集聚已經成長起來的科技公司,在價值網絡形態上,表現為先有生產和研發網絡,再出現研究網絡。可見,產業創新是區域創新的重要抓手。從區域創新中心的作用看,伴隨區域創新中心的形成,其必將在技術、產業、人才和制度創新諸方面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其中產業和技術的擴散,是區域創新中心向周邊地區輻射的主導者。從世界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經驗看,新興技術和產業擴散遵循以下規律:大學和研究機構——科技孵化器和大學科技園——區域創新中心——高科技產業帶——產業的點狀自由分布。
目前,天津構建國家級區域創新中心的關鍵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
(一)對“產業創新中心”內涵的把握
產業創新中心的落腳點在于產業,即生產制造,這是天津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核心內容。天津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 “產業創新中心”,強調的是基于產業基礎搞科技創新,強調面向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強調科技創新與產業的緊密結合,因此落腳點在于把握全球科技進步方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尖水平,在重點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突破,進而將創新成果產業化。
(二)對全球影響力“產業創新中心”的理解
目前全球產業創新中心以美國的硅谷和紐約、英國倫敦最著名,而在歐盟區域創新指數排行榜上位列第一的德國西南部的巴登—符騰堡州和以色列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等,無不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烙印。而作為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具有全球影響力,意味著需要順應和對接全球科技革命大趨勢,從為全球進行國際代工,轉向嵌入或加入全球創新鏈,在全球范圍內吸收、配置和集聚產業創新資源,贏得產業創新和產業競爭力的話語權。比如:依據自身優勢形成產業創新的全球分工地位;由此帶動產業變革和驅動經濟發展;在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資源的集聚配置上,形成全球的影響力和帶動性等。
又寫作“牢絡”。《釋名·釋衣服》:“畱,牢也。幕,絡也。言牢絡在衣表也。”《釋名疏證補·釋衣服》:“先謙曰,留、牢雙聲。《淮南本經》注,除人讀牢為霤,霤從雨留聲。《士喪禮》注,牢讀為樓,樓、留聲近,皆其證也。絡、幕疊韻。”由此可知“牢絡”與“留幕”聲相近,義相通。高明《琵琶記·幾言諫父》:“名韁利鎖,牢絡在海角天涯。”《琵琶記·激怒當朝》:“羈縻鸞鳳青絲網,牢絡鴛鴦碧玉籠。”以上“牢絡”均有“覆蓋”之義。
(三)從戰略高度認識“產業創新中心”
根據“中心-外圍”發展理論,區域發展通常起源于區域內少數的 “變革中心”,然后由中心向周邊地區擴散,通俗來說,“中心”不僅僅是自我發展,而是要有輻射、影響、帶動和引領發展的功能,服務全國經濟發展戰略。“中心”之所以成為中心,通常是因為要素和發展能量的高度集聚和密集,然后逐漸向外圍地區擴散。為此,天津產業創新中心的建設,應該站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一帶一路”戰略高度,思考如何通過產業創新中心作用的發揮,更好地對接和服務國家戰略。
在區域創新系統中,無論是原創型還是后發型區域創新中心,是否具有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活力的關鍵在于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建設和完善。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推動“官產學”高度融合的經濟體制創新是富有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產業創新中心的活力首先也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國際經驗表明,新知識的創造及其產業化的主要驅動力是“官產學”之間職能邊界重疊區域所創建的新型組織。在“官產學”一體化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過程中,大學和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啟動和發展的主導者,政府的主要職能是包括提供資金資助和政策支持在內的創新創業環境的建設。當然,如果在大學和產業缺乏主動性的條件下,政府也可以承擔 “官產學”一體化的主導者。
(一)營造適宜創新創業的環境
產業創新過程中,首先選擇的是具有一定創新創業環境的城市或城區。能否成為新興技術和產業集聚、擴散的承載地,取決于城市或城區在交通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建設和制度積累方面的建設、創新和完善。只有當新興技術和產業的發展進入標準化階段時,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才會出現自由的零散空間擴散和轉移,甚至是跨國的轉移。
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的典型特征是全球化和網絡化,區域創新中心輻射或被輻射都不僅限于本區域,而具有明顯的全球化特征。能否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關鍵在于區域創新中心的自身特色和科技研發的前沿性。其中構建最富活力的市場經濟體制和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是產業創新中心建設的重中之重。
(二)做強做精優勢產業
當前,中國的互聯網行業、高鐵、重工制造、核電項目和電信設備等行業,總體處于世界前沿水平。“十三五”規劃建議首次提出“發揮先發優勢”,主要是針對沿海發達地區,尤其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京津冀地區。作為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天津有較好的制造業基礎,在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要充分發揮其先發優勢,增強產業創新中心的全球影響力。
(三)借京津冀協同發展,進一步推動“官產學”一體化
“官產學”在創新創業生態體系中的分工,只是新知識創造及其產業化的前提。只有當三者在互動和滲透中產生協作時,才能真正推動新興產業的啟動和發展。而促使三者之間互動的新的合作組織,是區域創新體系的極核。
天津應充分利用京津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創新資源,提高產業創新中心中創新資源的貢獻度。即利用京津冀高校、研究院在科學研究與原始創新上的技術優勢,加強企業與高校、研究院所的聯合,尋求互補性優勢技術的合作。全力推進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全覆蓋,確立和鞏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加強自主研發,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建設更高水平的研發中心,提升新技術、新產品的自主開發能力。同時,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共聯,大力開展產學研合作對接活動,引導高校院所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提高企業對引進技術的再創新能力。
(四)吸引國內外跨國公司入駐產業創新中心
充分利用跨國公司的溢出效應,提升產業創新中心的全球影響力。當前的創新活動已經從封閉式創新轉向開放式創新,創新主體不斷尋求合作創新模式,科技創新資源也具有全球化特征。因此,要吸引跨國公司的研發機構進駐產業創新中心,放寬對外資研發機構的活動限制,給外資研發機構國民待遇。同時制定有效措施,鼓勵、推動外資研發機構對華技術擴散,鼓勵其就地轉化科研成果。
(五)進一步解放思想,通過體制機制政策等全方位創新推進產業創新中心建設
比如,通過財稅、金融政策創新等促進企業自主創新以及科技成果轉化。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適當提高研發費用稅前抵扣應納所得額的比重,有條件地實行增值稅改革,即允許提高機器設備類固定資產進項稅的抵扣比例,由全額抵扣提高到150%抵扣,同時在適當時期將房屋建筑物類固定資產投資也納入增值稅抵扣范圍。允許人力資本折舊,提高人力資本培訓費用的稅前扣除比例,加速企業人力資本升級速度,努力培養高水平的科研人員以及各種技能的技術工人。金融政策方面,政府適當給予產業創新中心內的科技企業貸款貼息,允許金融機構發放知識產權權利質押貸款。此外,推動產業創新中心內高技術企業直接海外上市,對成功海外上市的民營企業給予靈活的政策支持,允許其直接參與國內政府采購招標等,并且積極發展各類創業投資,建立多樣化的風險投資機制等。
(六)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天津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比如“天河一號”等,加快構建公共信息交流平臺,建設公共技術平臺。通過專門網站定期發布信息,舉行多形式多層次的技術洽談會和成果推介會,促進各類科研機構的合作研發;同時立足共性技術領域,選擇一些大學和科研機構中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作為公共技術平臺予以支持,并以這些重點實驗室為依托,提升其基礎研究能力,進而向試驗發展階段轉化。此外,創新和創業是高風險的活動,失敗的比例也相對較高。因此,政府要營造多元化的寬容環境,一方面對創新成功者進行正面宣揚,另一方面也要營造“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
(七)進一步發揮“規劃引領”作用
天津目前產業升級與創新發展中存在的根本問題就是產業創新能力不足。為此要抓緊制定實施產業創新能力倍增計劃、高新技術產業倍增計劃、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等,向全球產業鏈高端攀升。
一要切合國家發展宏觀戰略,構建產業發展新體系。比如圍繞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策劃建設新能源汽車及智能汽車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海洋工程裝備研制生產基地和生物與健康產業等一批世界級產業創新平臺。
二要對接國家 “互聯網+”行動計劃,爭取列入國家智能裝備制造試點示范。促進工業大數據集成應用,推進重點行業智能生產線和智能工廠建設。
三要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推進工業強基工程;依照綠色制造國家標準,打造綠色制造示范產業;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有重點地培育國家先進制造業中心;加強實施 “創谷”和“城市合伙人”計劃,打造創新集聚高地。
責任編輯:虞冬青
F127
A
1006-1255-(2017)07-0003-04
臧學英(1962—),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天津行政學院)。郵編:300191
趙萬明(1964—),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天津行政學院)。郵編:3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