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內蒙古自治區 呼和浩特 010010)
日本農協對我國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啟示
裴杰
(內蒙古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內蒙古自治區 呼和浩特 010010)
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便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經歷了60多年的艱辛發展,農村信用社現已成為我國農村地區最全面的正規金融組織,不過服務農村地區經濟的職能還沒有充分發揮,在經營方面存在很多問題與不足。研究發達國家農村合作金融的成功經驗,是改革我國農村信用社發展的有效途徑。日本便是在亞洲農村合作金融成功的案例。結合日本經濟社會背景,本文首先介紹了日本農業協會的組織機構,金融事業的組織層次、金融業務內容、風險防范制度體系方面。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我國農信社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借鑒日本農協的經驗,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農村金融;農村信用合作社;日本農協
“三農”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問題黨中央、國務院一直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心。在2014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農村改革措施。其中“四個鼓勵”中就有鼓勵合作社經濟發展的提出,這對于我國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這幾年來,農村信用社隨著商業化越來越嚴重,其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日益顯露出來。農業經營的風險大,農民貸款時缺乏相應的抵押品,使農村信用社出現“惜貸”情況,從而導致農業發展滯后,農民收入更是無從提高。日本農協金融發展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產權制度,組織體制以及政府政策支持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對韓國、印度、臺灣等亞洲國家和地區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我國與日本擁有東亞文化,在文化方面有很多共同點。所以日本農協金融的模式,在我國農村信用社改革中能給予我們很多的啟示。
李樹生(2004)提出合作金融是依照合作經濟原則而建立,由內部成員進行入股,為成員進行貸款服務的金融組織。熊學萍,劉長青(2004)在《日本農村合作經融運作模式及其對我國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啟示》指出我國農村信用社的改革,需要“因地制宜”,應按照“分類指導,分別對待”的原則來實施;李可心、謝元態(2011年)在《剖析日本農協財政金融支持政策》指出日本政府對農協高金額、多渠道財政支持,是日本農協飛速發展的關鍵原因之一,而且明確界定政府在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對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十分關鍵;朱新山(2013年)在《借鑒日本農協金融經驗規范發展農民資金互助社》中指出政府把農協制度作為發展農業的組織措施是日本農協金融成功的關鍵在上述研究中,既有介紹日本農協的運作方式也有對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合理化建議。但是基于日本農協的成功經驗,如何來對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做出的研究卻不多,也不夠全面。本文基于日本農協金融模式運作的成功經驗,對我國農村合作信用社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議。
日本農協是根據1927年出臺的《農業協同組合法》、各地按照市町村行政區劃組建起來的,它的宗旨是“促進發展農民的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生產力和農民在社會上的經濟地位,同時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日本農協系統按照三級行政結構構建成為“基層農協—新聯社—中央聯社”的巨大體系。到20世紀90年代,日本農協將三級農協改革為二級農協,把都道府縣聯合會并到中央,且合并市盯村基層協會。專業農協和綜合農協是被包括在基層農協中。綜合農協包括購銷、信用合作社和農民生產財產保險,其涵蓋了農民有關的各種業務的高度壟斷機構。專業農協涵蓋了畜產、乳制品農業、果樹園藝。并且它是以某一種農產品經營的專業戶為基礎圍繞產購銷成立的機構。
依據《農業協同組合法》,日本農協合作金融是獨立于商業銀行的方式,農協吸收組合成員的存款、辦理結算業務和對成員實施貸款業務。為了增加農民存款,農協將存款利率比一般銀行高0.1%,這導致農協存款大幅度增加。農協不以盈利為目的,農協自身可決定貸款利率、貸款額度和貸款投向,獨立核算,獨立管理。資金主要用于發展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農協對組合成員之外的業務限定在總業務量的20%以內。
日本合作金融組織體系由三個層次構成:基礎農協、信農聯、全國聯合組織與農林中央金庫。基礎農協是農協合作金融體系最下層的組織。基礎農協的金融組織是由農戶及其他社會團體入股登記成立,屬于市町村一級。基層農協可以為農戶辦理存款、貸款等業務,直接與組織會員發生信貸融資關系。其吸收存款總額的30%是用于直接放款,剩余存款以“再投入”的方式存入農協的縣一級信用聯合組織的賬戶,由縣級信用聯合組織進行資金運轉。在基礎農協和農林中央金庫之間,信農聯起到了橋梁紐帶的作用。信農聯存款業務的剩余資金原則上要上交農林中央金庫,資金不足時可以向農林中央金庫尋求支持。“農林中央金庫”是農協合作金融的全國最高機構。其資金來源于信農聯上存資金、發行的農林債券等。在全國范圍內對系統內資金進行運作,協調基礎農協和信農聯的工作,以及為它們提供信息咨詢服務是農林中央金庫的主要職責。全國信聯協會即日本各地信用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的中央聯絡機關,縣級的信用農業協同組合和農林中央金庫是其成員。全國信聯協會主要職責是協調成員之間的關系,為農協會員提供信息咨詢。
日本農協的金融業務是通過對會員提供各種條件信用和資金的業務,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資金需求。多年以來,農協的金融業務一直是農協的主要事業之一,是農協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部門。存款業務、貸款業務和資金運用業務是日本農協金融業務的組成部分。
農協的基本業務是存款業務,其業務主要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結算存款、專項存款和綜合存款。其中結算存款是主要用于農戶的生產活動方面,賬務結算業務處理,包括農民農產品賣出收入的入賬,農業生產資料買入支出等經濟活動;貸款業務包括票證性貸款、抵押性貸款、結算性貸款。其中票證性貸款主要的貸款對象是社團和企業而且多是各種短期貸款。結算性貸款是農協向農民在購買農業生產資料時提供的短期信用貸款;存入上級組織,從事有價證券投資以及向農業和非農業提供貸款是資金運用的主要方面。其中存入上級農協組織的比例最大。
存款保險制度。1973年,根據日本《農林水產業貯金保險法》的規定,開始對會員在農協的存款實行保險。被保險者只能限于在農協中的存款者。當農協經營破產時,保險機構將對存款金額在1000萬日元的會員直接進行補償。存款金額超過1000萬的農協會員,除了進行上述補償外,在農協進行債務清理時對超出部分給予補償;農業信用保證保險制度。農業信用保證保險制度是由政府直接參與,綜合性強并且規模最大的制度體系。該制度是由政府直接參與,綜合性強并且規模最大的制度體系。該制度分為對農協債務進行的補償和對農協經營損失的補償。組織體系分為全國性機構,縣級機構和農協。農協、農林中央金庫、政府財政是該制度的資金來源;農業災害補償制度。農業災害補償制度,其做法和一般的商業保險相類似,會員必須首先向保險機構定期支付一定的保險金作為保險的原始資金。當發生災害時,對收入減少的部分進行經濟補償。農協和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共同承擔分散對災害負擔的風險。
一是農村信用社的性質定位不清。從運作上看,農村信用社是游歷于商業銀行與信用合作之間,合作金融的性質很難表現。二是管理存在制度缺陷。從外部管理看,地方政府對信用社存在行政化干預。從內部管理看,上級對下級實行行政化管理。這完全阻礙了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健康發展。三是服務“三農”程度有限,農村信用社在滿足農戶金融需求方面,滿足不了農戶的需求。四是金融業務類型單一,缺乏多樣性。五是業務人員素質較低,無法及時適應信用社改革的趨勢。
1、完善農村合作金融法律法規
我國應加快制定農村金融相關的政策法規,盡快制定《合作金融法》,明確農村信用社的性質、任務、運作框架、權利義務以及法律地位等。使其農信社真正服務于“三農”事業。
2、安排合理、建立層次分明的組織結構
日本農協各級機構都是獨立的法人實體,只有經濟往來,沒有行政隸屬關系。上級對下級機構只采用經濟手段和窗口指導。我國農村信用社改革應該學習日本農協這一模式,上級對下級機構減少行政干預,使之進行獨立運營。
3、建立制度健全的風險防范體系
我國在改革農村信用社的過程中應該引入像日本農協那種的保險制度。建立起完善的存款保險制度、相互援助制度以及信用保證制度。合作金融風險防范體系的建立對于解決農戶資金需求,加強農信社服務“三農”的程度起到了積極作用。
4、建立起覆蓋面廣泛的農村合作金融業務
我國農村信用社應該向日本農協學習,建立全方位的服務體系。農村信用合作社除了辦理傳統業務外,還應該繼續拓展辦理支付結算、債券發行、證券買賣、保險經紀、投資國債等業務,并且應積極融入國外市場。
5、重視人才培養,增進國際交流
應該建立農村信用社成系統的人才培訓機制,聯合科研機構和高校培養合作金融專業方面的人才。與此同時,加強國際交流,學習國外先進的合作金融經驗。
6、政府需用金融和經濟的方法對農村信用合作社進行支持
農村合作金融這一概念和農村政策性金融的本質區別并不是在于資金的來源不同,而是在于需要做出決策的主體和方式不同。政府不應給予農村信用社優惠的同時,干預農村合作社內部的任何決策。政府應該積極給予合作社組織的行業協會發展的政策環境。
[1] 李樹生:合作金融[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2] 熊學萍、劉長青:日本農村合作金融運作模式及其對我國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啟示[J].科學·經濟·社會,2004(4).
[3] 李可心、謝元態:刨析日本農協財政金融支持政策[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1(1).
[4] 朱新山:借鑒日本農協金融經驗規范發展農民資金互助社[J].江蘇農村經濟,2013(10).
[5] 劉增彬:合作金融改革的啟示[J].武漢金融,2013(7).
[6] 徐祥臨:借鑒日本農協基本理論與經驗發展我國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5(1).
(責任編輯:占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