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56)
我國廢紙進口貿易環境問題研究綜述
石聰穎,張 寧,潘 悅,滕學珍
(金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56)
中國是紙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國內造紙原料不能滿足生產和消費的需要,大量進口廢紙成了彌補原料不足這一問題的主要方法之一,發揮著顯著的資源環境效益,但也帶來了許多環保問題和監管風險,不容忽視。本文在回顧和總結廢紙進口貿易產生和發展的歷史的基礎上,結合當前我國廢紙進口貿易所帶來的環境風險問題的實際情況,總結了我國紙品行業下一步改進和發展的趨勢:標準化、高效化和綠色化。
進口廢紙;進口貿易;環境問題;循環經濟
2012年開始,我國紙和紙板的生產量已超億噸,目前,其生產量增速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超越美國,躍居世界首位。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不斷增長,對紙產品的消費也日益增長,從而對造紙原料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我國森林資源十分匱乏,傳統的原木造紙需要耗用大量的木材,原生紙漿已經不能滿足生產和消費的需要,因此,廢紙逐漸登上歷史舞臺,自2003年起,廢紙在造紙原料中的構成比例日益上升,可國內的廢紙回收率卻低于30%,鑒于對原料的高度需求,廢紙的進口依賴度逐年上升。在強調綠色發展,越發注重環保的今天,學者們也在實際中不斷尋求改進和完善的方式方法。
1、循環經濟的發展
在20世紀60年代就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提出“循環經濟”一詞,在中國這一術語出現在90年代中期,當前,社會上普遍認可和推行的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循環經濟的定義:“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廢紙作為重要的造紙原料,在造紙產業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可以節約成本,減輕企業的成本負擔,又可以減少森林資源消耗,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廢紙的重新利用實現了紙產品由使用終端又回到制造始端的循環過程,從循環經濟的定義可以判斷,廢紙的回收利用是符合它的思想的,同時也對造紙行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2、存在供需缺口
廢紙是一種再生資源,再生資源是作為消費和生活的副產品被“生產”出來的,受質和量的影響在供需上會產生嚴重的失衡,貿易是調整這種失衡的重要手段(胡東寧,2011)。在廢紙貿易產生的原因方面,國外的Kastighs E和Bull GB(2004)以及國內的鮑甫成(2005)、印中華、田明華、宋維明(2008)等許多學者都認為:林產品貿易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存在供需缺口,印中華、田明華、宋維明(2008)還表示,中國對廢紙的需求屬于引致需求,是由國內對紙類產品的消費派生的,由于國內對紙類產品的需求旺盛,刺激了造紙行業對造紙纖維的需求,廢紙是造紙纖維的重要來源,而我國對造紙纖維的供給十分有限,供需矛盾突出,因而廢紙成為我國大量進口的商品之一。
3、進口廢紙質優價廉
目前,我國進口廢紙較多的國家仍然是歐美日三地,排除一些極端的“洋垃圾”,發達國家出口的廢紙大都是由優質的木纖維構成,這些國家的廢紙分類科學細致,進口后也方便我們分類處理。而國內廢紙含有許多的草漿和雜質,分類不規范,并且回收利用率低,相比之下,國產廢紙的競爭力低下。
1、意識及理念
當今世界,廢紙回收利用在減少污染、改善環境、節約資源與能源方面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資源環境效益,是實現造紙工業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有人把廢紙稱為“城市森林”。發達國家在廢紙的回收利用方面,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技術上都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國外對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關注廢紙貿易的重要性以及廢紙的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兩方面,并且能夠把廢紙貿易的問題上升到環保方面,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胡東寧(2011)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后,發達國家通過建立分類回收系統推進以廢品減量化為目標的資源再利用,這種科學而細致的分類方法使得其出口產品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他還表示,不能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廢紙回收率上的差異僅理解為回收數量上的差異,而是應該在深層次上看到發達國家以國內環保為目標,通過建立有效的廢紙分類回收系統,并有效地通過貿易的調節,不但使進入國際市場的“產品”在品質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還使之成功地保護了國內環境,實現了廢品的減量化。
近些年來,我國也在環保問題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在廢紙回收利用方面與國外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環境專家曾表示:“造紙企業如果不走出一條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而是遍地開花粗放發展,將進一步突破環境容量,造成巨大的生態災難”,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大量進口廢紙所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高松(2007)指出,我國的廢紙處理能力雖然有較大提高,但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有關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廢紙再利用發揮更大的效率;廢紙加工企業應在購買進口廢紙之前,針對自身的加工能力進行廢紙進口的技術層面的可行性研究。吳國春、孫小蕾(2008)在目前已有對森林資源環境效益評價基礎上,通過探討林產品進口貿易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考慮不同木質林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根據中國進口林產品的進口來源,指出了中國林產品進口貿易的環境影響以及非法木材貿易對環境的破壞。結果表明:國際上對中國大量進口木材的指責缺乏依據,對世界和中國來說,共同開發森林資源,打擊非法木材采伐與貿易,中國大力發展可替代產品,走林業可持續發展之路,是雙贏的必然選擇。
2、政策與制度
國外在發展循環經濟以及保護環境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先進經驗:一是以美國和德國為代表的廢棄物處理法制化政策,廢棄物處理的法制化讓循環經濟發展變得越來越成熟,同時,配套的法律體系也為廢棄物的回收處理提供了依據;二是以美國和日本為代表的稅收制處理方法,對廢棄物的再生處理設備給予稅收優惠,為鼓勵企業使用廢紙等再生資源,對新材料的使用征收新材料稅、填埋和焚燒稅,同時還對從事環境技術研究與開發的企業實行財政補貼政策;三是以德國為代表的正規化的廢棄物回收體系,這一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構建,促使德國循環經濟的發展走在世界前列;四是以瑞典為代表的對廢棄物處理實行社會責任制,成立專門的回收公司和服務機構,提供專業技術咨詢,讓廢棄物實現了最大程度的循環利用。
國際社會對貿易與環境問題的關注經歷了兩個高潮:一是在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開始普遍實施嚴格的環境管制政策,關注的重點是環境管制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二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關注重點由環境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擴展到污染產業轉移、貿易與跨國污染、綠色壁壘等問題。可見,這種關注已由企業和產業層次上升到國家層次(王雪梅,2007)。在發展貿易的過程中,中國必須深刻認識到貿易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從自身發展貿易的實際情況出發,轉變思想,不斷創新,提高企業生產效率,走科學發展之路;積極鼓勵環保(李霞,2012)。
國內對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還不夠成熟,主要集中于對國內外各種政策、經濟、市場波動等對廢紙貿易的影響研究以及對廢紙對外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張策(2013)以“綠籬行動”對廢紙進口貿易產生的影響加以分析,分析了此類行動對廢紙貿易帶來的巨大負面影響,并提出解決對策,一方面是加強貿易雙邊監管,不僅對中國貿易商許可監管,也要對國外貿易商的進口加強許可監管;另一方面,加強國內廢紙回收體系的建設,提高廢紙回收率,減少對國外進口廢紙的依賴。蔡昕妤、田明華等(2013)從供給和需求的角度進行定性分析,探究影響中國木漿進口量增長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多元時間序列的實證模型,通過定量分析方法確定進口量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作用大小,結果表明:廢紙進口、國際木漿價格、國際木漿總產量、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人民幣實際匯率對進口量的影響最為顯著,并據此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唐帥(2015)對紙產品對外貿易影響因素和競爭力進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國紙和紙板進口、紙和紙板出口、書寫印刷紙出口,以及木漿和廢紙兩大造紙原材料進口的影響因素,并對我國紙產品競爭力進行實證研究和國際比較。另外,主要側重于對如何提高國內廢紙回收和利用率,如何規范廢紙供應,提升產業安全等政策方面進行研究。李嘉偉(2013)研究廢紙回收利用產業結構中原料結構的變化對廢紙回收利用行業的影響并提出一系列新的發展思路。唐艷菊(2014)提出規范化和規模化是中國廢紙回收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而單獨針對廢紙進口貿易所帶來的環保風險問題涉及較少。左詩、林弗、袁子軒(2013)根據國際公約和中國法律中相關條文的規定定義危險廢物;并且根據相關案例分析發達國家對于發展中國家進行危險廢物越境轉移這一環境問題所帶來的危害,同時,從國際貿易理論和行政政策的角度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并從市場與行政兩個方面入手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綜合國內外的研究發現,從不同的視角考慮,包括廢紙在內的再生資源利用所帶來的效益也不同。從資源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就是改善經濟的增長嚴重依賴資源狀況,調整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推進經濟基礎的多樣性;從國際貿易方面考慮,大量進口廢紙加快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吸引外資,促進紙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從政府宏觀調控的角度出發,有助于政府相關部門意識到廢紙進口貿易帶來經濟效益和資源效益的同時也會存在眾多的環境風險問題,威脅人類的健康和安全,從而加大對廢紙進口貿易的管制,推進廢棄物回收利用技術的變革和解決好因此引起的環保問題等。
3、存在的問題
綜合我國學者的研究文獻看來,一方面研究廢紙進口貿易的發展,另一方面研究國際貿易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兩者相結合的少之又少,只有少許學者對進口廢棄物中病原微生物污染狀況和控制措施、檢驗方法以及廢紙再生利用過程中的環境風險進行了研究,在查找文獻的過程中也發現單獨就廢紙進口貿易所帶來的環境問題進行綜合研究的基本沒有,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在這方面研究的匱乏。
從學者們在對相關問題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出許多值得大家關注的問題:趙丕華、黃佳禮、陶英、林修光、王治中、賈俊濤(2005)對進口廢舊物品進行了檢查檢測,結果表明:6類進口的廢舊物品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情況,其中,進口的廢紙、廢塑料其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情況尤為嚴重。呂恒、楊健勝、陳方才、招為國、索光華、劉耕華(2003)對進口廢紙口岸和造紙企業作業場地的監管措施制定和執行情況進行調查,對進口廢紙衛生處理前后攜帶的病原微生物進行了實驗室檢測結果比較,得出的結論是:武漢口岸出入境檢驗檢疫機關對進口廢紙實施口岸檢驗檢疫、衛生除害處理,運輸、掏箱分檢、加工場地的3個部門4個方面的立體監管模式,能較有效的防止廢紙中病原微生物對環境的污染和對人體的侵害,保護口岸的安全和相關人員的健康。郝雅瓊、周炳炎、王琪(2013)指出,我國尚無垃圾檢驗的相關標準、規程或指南,也沒有垃圾檢驗方法的相關報道。為了更好地將垃圾擋在國門之外,結合多次對偽報為廢紙的垃圾的檢驗實踐,系統介紹了偽報為廢紙的垃圾的檢驗方法、過程、結論的得出以及該類垃圾的特征,并且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建議。鞠紅巖、李淑媛、蘭孝峰、劉剛、姚杰(2015)指出進口廢紙容易夾帶如廢塑料、碎玻璃等不可利用的廢物,以及在加工利用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環境風險,應加以控制。
綜上所述,這些問題都會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我們應當在總結前人發現的問題和研究的基礎上,對廢紙進口貿易所帶來的環境問題進行更全面更直觀的研究,借此呼吁國內的學者們能更多的關注到這一點并開展相應的研究和探索。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態文明的建設,對我國廢紙進口貿易產生的問題取得了一些突破,但還有一些地方值得我們思考。
1、標準化
提高造紙行業準入門檻,同時制定一系列廢紙進口準入標準。目前,我國沒有完備的對進口廢紙中夾帶的垃圾進行檢驗的規程、標準和指南等,建議相關部門綜合考慮制定出一套詳細的垃圾檢測檢驗程序、標準和方法,將垃圾拒之門外,規避夾帶物產生的環境風險。
2、高效化
我國大量進口廢紙的原因之一是國內廢紙回收利用率低,國內廢紙資源供給不足,才會依賴進口廢紙,有統計顯示,我國每年產生的廢紙大概有1400萬噸,能夠利用的只有三分之一,這說明剩下的三分之二的再生資源都被浪費了。我們要致力于回收和利用廢紙高效化、標準化研究,盡快加強對國內廢紙的管理、利用和分類標準的制定,這樣才能保證國內廢紙資源的充分供給,從而避免由于洋垃圾的進入而產生的生態威脅。
3、綠色化
我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經濟總量登上了世界的“領獎臺”,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經濟增長的背后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與環境的代價,目前,資源和環境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短板”。從世界潮流和發展趨勢,也從我國的國情來看,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必然之路。因此,迫于環境日益惡化的壓力,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加快,下決心優化廢紙結構,加快綠色轉型升級將是我國造紙行業的唯一出路。
[1] 中國紙網[EB/OL].http:www.paper.com.cn,2017-01-20.
[2] 鞠紅巖、李淑媛、蘭孝峰等:進口廢紙再生利用環境風險研究[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40(5).
[3] 胡東寧:國際廢紙貿易的現狀分析與再生資源貿易的政策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1(1).
[4] 印中華、田明華、宋維明:中國大量進口廢紙問題分析[J].林業經濟,2008(4).
[5] 胡東寧:國際廢紙貿易的現狀分析與再生資源貿易的政策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1(1).
[6] 高松:基于循環經濟的資源性固體廢物進口貿易管制與利用研究[D].天津大學,2007.
[7] 吳國春、孫小蕾:林產品進口貿易與環境保護問題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08(4).
[8] 王雪梅:環境保護對我國造紙產業國際競爭力影響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07.
[9] 李霞:國際貿易中的環境問題對中國的影響和啟示[J].中國外資,2012(3).
[10] 張策:中國海關“綠籬行動”對廢紙貿易的影響[J].時代經貿旬刊,2013(11).
[11] 蔡昕妤、田明華:中國木漿進口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林業經濟,2013(6).
[12] 唐帥:中國紙產品對外貿易影響因素和競爭力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5.
[13] 左詩、林弗、袁子軒:國際貿易中有害廢料越境轉移所引發環境問題的對策[J].可持續發展,2013(3).
[14] 鞠紅巖、李淑媛、蘭孝峰,等:進口廢紙再生利用環境風險研究[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40(5).
(責任編輯:占雨秀)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廢紙進口貿易所帶來的環境問題研究,編號:2016SJD63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