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群
論民族地區高校輔導員
開展法制教育存在問題及解決辦法——以阿壩師范學院為例
周利群
高校30年的法制教育主要經歷了法律常識、法律意識、法律素質教育三大發展階段。民族地區高校輔導員在法制教育中有自身法律意識不強、采用法制教育方式及開展法制教育態度問題。文章主要從提高輔導員自身法律素質、寓法制教育于日常管理及采用多種方式結合方式討論提高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民族地區;高校;輔導員;法制教育
自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關于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五年規劃》的通知開始,全國相繼開展了六個普法宣傳的五年計劃。高校在1986年9月1日按照國家教委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法律基礎課”的要求開始增設“法律基礎課”開始,高校的法制教育也歷時30年之久。30年的高校法制教育主要經歷了三大發展階段,一是法律常識教育階段,二是法律意識教育階段,三是法律素質教育階段。三大發展階段是持續發展的過程,是從模糊到清晰,從零碎到系統,從匱乏到豐富的發展過程。
(一)法律常識教育階段(1986年—1997年)
這一階段,大多數學校按照國家教委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法律基礎”課的要求,結合公共政治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講授“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專題,主要介紹關于國體、政體和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的憲法常識,更多地是注重具體條文、法律規范的知識性教育。
(二)法律意識教育階段(1998年—2003年)
1998年6月10日教社科〔1998〕6號文件——中宣部、教育部印發《關于普通高等學?!畠烧n’課程設置的規定及其實施工作的意見》的通知,明確規定“法律基礎課”主要是進行社會主義法制教育,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了解憲法和有關專門法的基本精神和規定,增強學生的社會主義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自此,法制教育法律意識教育階段開啟,法律基礎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
(三)法律素質教育階段(2004年— )
2004年8月26日,中發〔2004〕16號文件將“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增強遵紀守法觀念”納入“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之列,開啟了法律素質教育新篇章。特別是2005年3月9日中宣部、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將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合并為一課,使法律基礎課與思想道德修養完全融合,實現了高校法制教育在理念層面的飛躍。
民族地區高校一般地處偏遠地區,交通落后,生源情況復雜。以阿壩師范學院為例,阿壩師范學院地處汶川縣水磨鎮,2016年秋季學期全校學生7542人,少數民族學生2114人,占全??側藬档?8%。少數民族學生中藏族1192人,彝族532人,羌族220人,藏族學生占了少數民族學生的56.4%。學校學生層次復雜,既有本科生、??粕?,還有預科生。在學校教育對象多元化、復雜化的現實背景下,輔導員在開展法制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輔導員自身法律意識不強,是學校學生法制教育發展瓶頸
法律意識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社會成員對其法律體系的認知、內化、價值認可及態度和各種心理的總稱。唐代杰出文學家韓愈《師說》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眰鞯朗跇I解惑之前提要求,為師者知之。經調研,阿壩師范學院現在職在崗29名輔導員,其中哲學1人,經濟學1人,法學4人,教育學4人,文學6人,歷史學2人,理學5人,工學2人,醫學1人,管理學1人,藝術學2人,法學學位人數占輔導員總數的14%,法學學位中2人屬政治學方向,1人社會學方向,1人馬克思主義理論方向。學校輔導員在知識結構上文理兼有,從法制教育功能主義考慮,法學專業輔導員幾乎為無。學校輔導員絕大多數還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很多人可能還沒有完成學生與教師的角色轉換工作,自帶的憤青情緒,加上自身法律意識不強緣故,時常出現處罰學生違紀事件的“執法不嚴”與包庇、說情等護短現象。大學生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0歲左右,這一年齡階段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未完全形成,亟須“人生導師”給予正確的指引與引導。輔導員自身法律意識不強,在指引與引導學生過程中消極情緒潛移默化,給學生起了消極的示范作用。
(二)輔導員法制教育使用的教育方式,使學生學習實效性低
所謂教育方式是指教育者將教育的內容傳授給受教育者的方法與途徑。我國自古以來一直講究長幼有序,卑尊有別。所謂教育都是長對幼,上對下的說教,被教育者只有聆聽教誨,點頭稱是的份兒,如果發表意見,反倒會被認為是放肆和狂妄。因長期受傳統文化影響,直到當代中國,教育者仍然廣泛采用灌輸式教育方式,高校亦然。這樣的教育方式中,教育者處于主導地位,告訴受教育者這是什么,什么不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做,學生根本沒有思考的慣性,學生的頭腦成為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對學習內容只是一種教條式的死記硬背。自全民普法教育伊始,青少年都是普法教育的重點教育對象,“六五”普法中更是將青少年作為普法對象中的重中之重。經過普法教育的全民化,在校大學生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民主意識、權利義務意識有所覺醒?,F在高校輔導員大多數沒有法學專業學習背景,對法制教育也是一知半解,沒有對受教育者進行深入的了解與分析,慣于講大道理,壓抑了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對法制教育實效性產生負面效果。
(三)輔導員消極開展法制教育,學生學習效果不明顯
學習是人們通過閱讀、聽講、研究、實踐等手段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學習是持續性的一個過程,經過系統化學習才能成就大學問。輔導員站在學生管理教育工作第一線,事務性管理工作占據大部分時間,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少之又少。通過對阿壩師范學院輔導員調研發現,輔導員開展法制教育消極被動,從沒有一例是輔導員主動開展的法制教育,主要通過學校下達任務才會開展。如是法制教育內容必零散不堪,學生學習亦是霧里看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理不清知識的來龍去脈。缺乏整體性把握與系統性傳授,學生學習碎片化,終究難逃學習效果差之厄運。
“七五”普法規劃中規定“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基本原則,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促進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的任務,使得人們越來越深刻認識到法律與道德互為表里、不可或缺的關系。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大學生法制教育中具有其獨特的地位和優勢。輔導員有效開展法制教育主要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輔導員應提高自身法律素質,與同學們共同進步
隨著民主法治思想的進一步加強與發展,學生的權利意識更加強烈,傳統的以管為主的教育模式不再適應現代的高校教育?,F代教育體現以學生為本,輔導員要從管理者轉變為服務者。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的教育管理更像是一種法律管理。在法治社會,公民應普遍具有法律素質。高校在培養學生法律素質的同時,更不應該忽略處在學生管理服務一線的輔導員教師群體法律素質的培養。輔導員自身法律素質的提高對于輔導員思想和行為具有較強的規范與指導作用,是輔導員規范完成工作的強有力保障,更是體現高校教育服務職能的強大支撐。具備法律素質,以知曉法律知識為前提。在提高輔導員法律素質方面,需要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只有知法才能守法,也只有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更是講法的前提。在法律知識方面,輔導員應具備法理學知識、某些實體法知識和程序法知識。法理學是法學的基礎理論,是以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發展規律和共同性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內容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發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質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法律的創制和實現、法律的價值等。輔導員應重點關注法律關系、法律責任問題。實體法方面以掌握與高?;顒用芮邢嚓P的行政法律規范,如《高等教育法》、《教師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高校學生管理規定》等。程序法方面,主要知曉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重要是養成按程序辦事思維慣性,切實落實依法治校辦學方針。
(二)輔導員應寓法制教育于日常管理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
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主要是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使大學生日益養成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習慣。輔導員具有天然的大學生法制教育獨特地位與優勢,教育部2006年第24號令(《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明確指出“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輔導員也是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骨干力量、組織者、實施者。再者,輔導員可算是學生在校期間接觸到最多的老師。按照阿壩師范學院對輔導員工作量化要求,每位輔導員每周至少入住學生寢室一次,至少3次走訪學生寢室,一月至少10人次談話。輔導員最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習,了解學生思想狀態,是輔導員開展學生法律教育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優勢條件。于此,輔導員具有了寓法制教育于學生日常管理的便利條件。輔導員應在日常管理中實現法制教育功能,培養學生法治意識,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班委的選拔。高校班委是班級實現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一個機構。班委成員在某種意義上擁有其他同學沒有的鍛煉平臺,班委成員的選拔是輔導員日常管理中法制教育的良好契機。輔導員應本著公平、公正和公開原則,讓同學們全程參與,監督,體驗遵守規則下選拔的心悅誠服。二是學生違紀處分。學生違紀處分是班級管理中體現法治的重要事件,是輔導員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重大契機。輔導員嚴肅執行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使學生牢固樹立守法意識,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三是評獎評優、獎助貸勤補對象的甄選。輔導員是班級管理者,是評選以上項目對象的直接組織者、實施者。輔導員應該及時公開參選信息,成立班級評選小組,嚴格按照學校評選規定,甄選出最符合條件的對象。這樣的過程能培養同學們的規范意識。
(三)輔導員應多途徑開展法制教育,實現法制教育實效性
教育是教化培育的過程,在教育技術、方式多樣化的今天,輔導員開展法制教育的途徑亦是多樣化的。第一,輔導員可以利用傳統媒體與現流行的自媒體,開展法律知識教育。第二,采用法治管理模式,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第三,體現文化育人功能,以法治文化為熏陶,將法治內化,形成普遍的行為模式,實現法治思維教育。
在2016年12月7日-8日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好民族地區高校法制教育是貫徹立德樹人、全方位育人精神的所在。
[1]陳大文.劉一睿.從普及法律常識到提升法律素質的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04).
[2]賈應生.論法律意識[J].人大研究,1997,(09).
[3]唐研鑫.中美高校價值觀教育方式的概況[D].遼寧:遼寧工業大學,2016.
[4]唐圣華.高校輔導員增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有效舉措[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5,(02).
G525.1
A
1008-4428(2017)03-121-03
阿壩師范學院校級科研基金項目“阿壩師范學院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ASC16-03)階段性成果。
周利群,女,四川成都人,阿壩師范學院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法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