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杭靈,蔣智華
(云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昆明650221)
供給側思想的演變及啟示
李杭靈,蔣智華
(云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昆明650221)
我國經濟增速逐年下滑,經濟狀況也呈現出明顯的供需錯配,以需求刺激政策為主的宏觀調控手段的作用空間已明顯受限,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供給管理在我國還是一個新興的宏觀理念,但在西方經濟學說中由來已久。為科學借鑒西方供給管理和改革的思想與經驗,梳理了西方經濟理論中供給側思想的發展脈絡——從重商主義時期的萌芽到供給學派的實踐,為我國供給側改革提供參考與借鑒。
供給側思想;演變;啟示
中世紀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和海外貿易的暴利使得人們狂熱于貿易帶來的財富,殖民掠奪和海外貿易成為資本積累的有效手段,重商主義流行。重商主義者信奉貨幣是唯一的財富形式,因此集中資本強化生產,形成優勢加大出口,更主張實行各種貿易保護政策,以實現巨額的貿易順差,獲取大量金銀。在他們的政策主張中,涉及供給方面的原材料采購和產品實現環節占據了大部分內容,比如,要求對本國不能生產的原材料免征關稅、反對影響商品流通的任何國內費用和稅收,甚至通過殖民主義來開拓海外原材料供應地和市場……反映出重商主義對產品實現的極致追求。
重農主義即法國的古典經濟學派,出現在重商主義結束時期。該學派認為,經濟增長的基本點在于農業,農業是財富的唯一來源和社會一切收入的基礎,如果沒有可靠的農業生產作為基礎,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實現發展。因此,重農主義學派鼓勵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推行集約化的農場生產,追求農業生產規模和效率的提高。為實現農業生產力的大幅提高,他們更主張保護私有產權以釋放生產要素的內在潛力。
亞當·斯密于1972年出版《國富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開創了古典經濟學派。該書的主要內容,一是論述國民財富的性質,提出經濟發展的目標不是實現國家的富裕或者說是稅收的充裕,而是民眾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討論經濟發展的實現方式,提出勞動是供給的源泉,促進經濟發展的途徑是擴大勞動人口和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些內容充分體現了亞當·斯密對社會生產的重視,表明他將經濟增長的動力歸結于供給側,認為發展經濟的方式就在于提高供給水平。他也是第一位提出生產不可能過剩的學者。“某個特定的商人,其倉庫有過剩的產品,他有時可能會因為不能及時賣掉而遭受滅頂之災,但一個國家不可能出現同樣的情形。”他的這一觀點也被認為是薩伊定律的最初表述形式。
雖然這些學派在某些具體的問題上存在不同意見,但他們都將供給作為經濟的基礎和經濟發展的起點,對經濟問題的討論都集中在供給方面。所以,這一時期雖然沒有提出明確系統化的供給思想,但從他們零散的政策主張中可以窺見供給管理思想的萌芽。
1803年,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伊在《政治經濟學概論》中提出著名的論斷:“供給創造需求”。他認為,貨幣只是一種交換的媒介,任何參與經濟的主體生產并銷售商品的最終目的是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品和投資品。“當一個產品一經產出之際,即在它自己的全部價值限度以內為另一個產品提供了市場。”從這個角度看,每單位商品生產出來時就已經為其他商品打開了銷路,即每單位的供給創造了一單位的需求,“是生產開辟了對產品的需求”,生產創造了購買手段。
根據這一基本觀點,薩伊提出“經濟始終是均衡的”,不可能出現產品過剩和經濟危機。“一種產品供給不足而另一種產品充斥過剩的現象,絕不會永久繼續存在”,即使出現某一商品供給過多而虧損、另一種商品供給不足而賺取“過多的利潤”,市場的調節作用也會使得過剩產品退出,吸引更多廠商參與生產供給不足的商品,從而回歸到均衡的狀態。所以,很多表面上看似由需求不足引起的產品滯銷,實質上是因為其他某一商品的供給不足,無法與之實現交換。
依據這一理論,當經濟出現問題時,根本原因就在于供給的不足或不協調,而不是需求方面的不足——供需矛盾的根本點在生產領域,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只會在供給方面找到。
從重商主義到古典經濟學,以供給側作為經濟發展的邏輯起點的思想一直是資產階級經濟學的主流思想,薩伊定律被古典經濟學奉為圭臬,古典經濟學占據著社會主流經濟思想的地位一直到19世紀30年代。
在此過程中,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對薩伊的“供給自動創造需求”這一論斷進行過批判,在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原理》中提出“有效需求可能不足”的理論。他指出,生產過程中,資本家雇傭工人付出的工資必然低于工人生產出來的價值,否則無法得到利潤。所以,工人沒有能力買回全部產出品,而資本家雖然會以資本品的形式購回一部分,卻出于積累財富的目的并不會消費掉所有利潤,所以產品總有剩余。因此,馬爾薩斯認為,經濟發展的重心在于需求的擴大。一是非生產性消費的擴大,應該加強不事生產的地主階級的利益以消費掉社會上的剩余產品,維護經濟運行;二是提倡政府公共事業支出的增加,甚至認為戰爭可以作為消除供給過剩的手段。他的這些觀點直接影響了凱恩斯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理論。
1929年經濟大蕭條出現,人們對古典經濟學理論失去信心,凱恩斯的《通論》風靡世界,成為西方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論依據。他在肯定古典經濟學的市場調節作用前提下,指出市場的自動機制實現的平衡并不足以使產出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而是到達一種需求不足的水平。通過對“消費傾向遞減、投資需求不足和流動性陷阱”三大規律進行論述,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結論。要實現經濟發展、發揮生產要素潛力,就必須采取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來刺激人們的需求。
凱恩斯的理論是對古典經濟學尤其是對薩伊定律的一種否定。他認為,是需求決定供給,而不是供給決定需求——人是以滿足需求為出發點來參與社會活動,而自發的需求又有天然的瓶頸,所以需要政府采用一定的刺激手段去擴大需求,并以此為基礎對相應的供給方面進行調節,才能實現發展與繁榮。
20世紀90年代,西方社會陷入滯脹之中,一方面物價飛漲,另一方面失業率攀升、廠商開工率和生產力率低下。凱恩斯主義難以再發揮作用時,諸多經濟學派都依據自身理論積極提出對策,其中供給學派得到了美國里根政府的青睞脫穎而出,結合貨幣主義理論也成為了英國撒切爾改革的指導思想。
供給學派因重視和強調經濟供給的作用空間和反對凱恩斯主義需求學派而得名,雖然因為沒有提出系統的理論而被很多經濟學家視為政治鬧劇而非經濟革命,但他的確對美國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理論上,對凱恩斯主義進行否定,即對經濟循環的重點從需求方面轉向供給方面;政策上,掀起一場社會變革,即從國家干預主義轉向自由主義。以羅伯特·蒙代爾、亞瑟·拉弗、費爾德斯坦等為代表人物的供給學派,著眼于供給的正確性和重要性,以“薩伊定律”為信條,重點考察影響經濟產出和實現的主要因素。最核心的理論內容是主張大幅度減稅,從而激發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實現對經濟增長的刺激。
里根經濟學就是供給主義、貨幣主義和傳統的政府預算平衡理念的混合產物,核心是“小政府、低稅收、少干預”。政策內容一是大幅度減稅,主要是對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提高起征點和降低邊際稅率,從而刺激產出;二是減緩和穩住貨幣增長速度,促使通貨膨脹下降;三是大力縮減政府開支,尤其是在福利支出方面降低財政負擔;四是減少政府管制,恢復市場經濟活力。
英國的撒切爾主義與美國的里根經濟學頗為相似。撒切爾改革的重點,一是控制緊縮銀根和嚴厲的財政政策,抑制通貨膨脹;二是減少政府干預,推行國有企業民營化;三是削減公共支出,改革稅制;四是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政府管理。總體來說,就是通過對供給結構進行調整,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需要補充的是,供給學派雖然以薩伊定律為信條,但并不是薩伊定律的復活。薩伊定律提出之時正是資本主義自由競爭蓬勃發展階段,因此主張經濟應完全由市場機制調節,反對任何性質和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而供給學派出現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滲透時期,該學派的主張也與政府行為密不可分,并不是反對國家干預,而是調整國家干預的方向和內容,把國家干預的程度和范圍調節到最適限度。
將國家干預調整到適當范圍也并不代表放棄政府參與市場經濟,相反,正是政府力量幫助社會實現了經濟轉型。里根政府與撒切爾政府除了通過強硬的政治手段使得經濟成功轉軌,更是積極扶植第三次科技革命,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和支持高新技術發展,最終實現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人類社會迎來了新經濟時代,整個世界進入到了新的發展階段。
[1]賈康,蘇京春.供給側學派溯源與規律初識[J].全球化,2016,(2).
[2]楊魯軍.關于供給學派的幾點評論[J].世界經濟文匯,1983,(4).
[3]袁樂平.薩伊定律的歷史命運[J].中南工業大學學報,1999,(12).
[4]何問陶,王成進.經濟學對供求關系的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學術論壇,2005,(6).
[5]郭熙保.從需求經濟學到供給經濟學—供給學派述評[J].湖南社會科學,1989,(5).
[6]李棟.撒切爾主義的經濟政策實踐及借鑒[J].稅收經濟研究,2011,(5).
[7]康珂,周幼曼.供給學派與中國經濟轉型[J].理論研究2013,(12).
[8]斯坦利·L·布魯.經濟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9]吳宇暉.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10]胡培兆.有效供給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柯 黎]
F11;F121
A
1673-291X(2017)20-0005-02
2017-04-20
李杭靈(1992-),女,江蘇人,碩士研究生,從事經濟思想史研究;蔣智華,女,碩士,教授,從事產業經濟、經濟思想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