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俠
(陜西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路徑研究
李文俠
(陜西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要地位需要得到重視,且應當結合社會經濟的發展實際和未來趨勢進行相應的改革升級,改變傳統的管理發展模式,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在新形勢下更好更快發展。因此,通過對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的主要目標進行闡述,指出其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提出實現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的有效路徑,以期為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改革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新形勢;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路徑
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三農”問題是我國政府重點關注的問題,要實現新形勢、新環境下農業經濟的改革升級,實現其未來的良好發展,就應當看到科學管理和應用的重要性。推動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化發展,是我國農業經濟走向可持續化和健康化的必由之路。
(一)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
從我國當前的產業發展情況來看,為了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家采取了以農業帶動工業發展的方式,大大穩固并強化了民族經濟,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提升到了國際地位。而工業高速發展之下面臨的問題是農業的相對落后,這對于國家的長足發展和人民的安定幸福是不利的[1]。在這一經濟形勢下,必須將農業經濟發展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能夠有效改變傳統管理模式下經濟發展效率低、發展水平不高的問題,逐步實現農業整體競爭水平的提高,并大大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農業的經濟管理科學發展水平得到提高,則農業生產效率也將大大提高,我國的農產品品質將更高,國家糧食儲備就有了保障,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也就更強。農業現代化建設穩步進行,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也將不斷加快。
(二)農村經濟與城鎮經濟結合
我國在建國初期為追求工業強國而制定了工業發展戰略,農業經濟發展被放得很低。所以,農業經濟和城鎮經濟的發展呈現了顯著的不協調性,造成了城鄉收入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貧富問題越來越成為國家和社會的重大問題。同時,農業經濟發展速度很慢,農業生產技術發展更是緩慢,土地的生產方式和效率均較落后,農業經濟管理的模式仍停留在傳統和落后階段。而城市發展水平越來越高,農民對于差距的不滿也越來越大。農民希望城鄉一體化盡快實現,縮小鄉村與城鎮之間差距的愿望越來越強烈。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則能夠很好滿足相應要求,通過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科學化變革,能夠很好地實現農業經濟效率和質量的提升,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水平,使得農村經濟和城鎮經濟能夠更好更快地結合。
(三)打好整體經濟轉型的基礎
我國以市場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而只有在經濟發展形勢不斷變化的情況下進行市場經濟改革,將改革融入到每一個經濟發展環節當中,才能推動我國整體經濟的轉型,使得我國經濟向著健康、快速和可持續化方向發展。而在這一經濟轉型大潮當中,農業經濟作為重要的國民經濟組成,實現農業經濟的改革,才能夠確保市場經濟改革的有效性,加快改革的進程與效率[2];推進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才能夠打好我國整體經濟轉型的基礎,使得農業得到更為科學且合理的發展。農業經濟轉型發展有了基礎性保障,我國的整體經濟轉型面臨的問題也就相對更小。
(一)傳統農業管理模式將逐步退去
結合我國當前的農業經濟發展現狀以及發展需求,依據新形勢下的具體環境,可知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在科學化發展道路上將朝著一定的趨勢和方向發展。首先便體現在農業經濟的管理模式上。作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管理機制,傳統農業管理模式能夠很好滿足當時農業經濟的發展需求和管理要求,傳統文化氛圍與傳統農業經濟相對融洽。而隨著現代經濟發展變革的不斷推進,傳統的農業管理模式將越來越無法滿足農業經濟的發展要求,且隨著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化大潮推進,傳統農業管理模式將不斷被現代化和科學化的管理模式所取代,將傳統替換為現代。而為了保持相應傳統文化的流傳,農業相關傳統活動可能得到一定程度保留,但其傳統化的農業管理模式必定會逐步退去。
(二)知識與環境受到更大關注
現代化和科學化的管理發展模式更加注重知識和科技的力量,強調知識對于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在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的道路上,知識和科學必定會受到足夠的重視,將知識與農業經濟發展緊密關聯,使得原有的農業管理模式更具知識性和科學性,才能使得農業經濟發展更為高效和高質量。同時,在環保問題受關注程度不斷提高的今天,各個產業發展均在謀求高效益和高利潤的同時,加大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度,并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和執行方法將環境問題作為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問題[3]。對于農業經濟管理科學化發展而言,環境問題同樣會作為重要課題被研究,并在推動農業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強調其發展的綠色與環保。不僅在生產和管理方式上更為環保,生產出的產品也將以健康無污染作為重要目標。
(三)農村合作社管理模式進一步發展
農村合作社模式是將多個個體經營者集合起來進行合作組織發展的一種農村經濟管理模式,參與的個體均為自愿,且為了同一個發展目標貢獻自我的資源和力量。農村合作社管理模式的最大特點是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學性,參與的個體均有著自主話語權,而在具體管理細節中又通過科學化的方式進行最后決定,大大改變了傳統農村經濟管理形式的自主化和主觀性過強問題。農村合作社管理模式在以往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是空間距離限制較大、信息交流難,造成產品銷售上的巨大難題。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化已經深入到各個社會環節當中,空間距離的影響已經得到極大削弱,產品銷售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高效運用大大提高其效率。合作社不僅能夠在國內進行產品的銷售,還可將其遠銷國外。
(一)把握農村經濟管理科學發展的大方向
在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應按照相應發展路徑,才能夠確保發展過程中不因農村經濟管理的傳統問題的束縛,也不因科學化管理發展起步階段的不成熟問題而造成發展的不適應。應當首先把握農村經濟管理科學發展這一大方向,將傳統向現代轉變作為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目標,才能為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化發展提供重要基礎保障。對于傳統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農業發展資源平均不足以及生產規模小而散等問題,需要以科學化發展為重要目標,逐步進行相應問題的改善,強調農業生產管理的質量為先,強化產品的多元化和銷售市場的廣闊化[4]。在具體的執行制度上,進一步實現科學化和規范化。
(二)結合當地特色發展特色化農業經濟
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并沒有統一的規范和制式,需要結合當地的主要特色和需求進行特色化的發展,才能確保發展的有效性。從我國不同地域的農業資源和氣候環境來看,不同地區的特色不同,應當以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對應的科學管理。結合不同地區的資源優勢,發展對應的農業經濟,才能充分開發當地的生產資源,大大提高農產品的生產率。以我國南方許多農村地區為例,許多地區的生產資源不足,而農業人口較為集中,采取農業加工產品生產的發展道路便能夠有效地揚長避短,實現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有效提升[5]。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突出當地的特色,并以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作為保障,才能夠實現當地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化發展。
(三)強化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和應用
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需要的是大量的專業型人才,這些人才能夠將所學到的科學化知識應用在農業生產和農業管理當中,將知識轉變為生產力。我國作為傳統農業大國,對于農業生產的知識性要求不高。而在新形勢下,要想推動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化發展,就需要大量的現代化人才進入,將其所學到的農業生產知識、經濟學和管理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知識融入其中,將農業經濟管理上升到科學化和系統化的管理體系,大大提高管理的科學性。為此,要不斷強化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通過高校的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建設培養出大量的高素質、綜合型專業人才。隨著農業發展中的市場化浪潮不斷加劇,消除農業經濟管理的舊問題,將人才力量注入其中,才能更快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的重大目標。
我國自古以來便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對于國家和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意義重大。而在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強調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的重要性,并通過具體發展路徑的研究和實踐,才能夠極大改變當前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突破農業發展的傳統束縛,為農業的現代化和發展和整體經濟的高效轉型提供重要保障。
[1]李孟廷.農業經濟轉型期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的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7,(2):170.
[2]姜國新.關于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的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5,(3):264.
[3]哈媛媛.試析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福建農業,2015,(5):51.
[4]邱燕紅.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研究[J].北京農業,2015,(17):186.
[5]孫彥.淺析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農業與技術,2016,(18):148.
[責任編輯 興 華]
F30
A
1673-291X(2017)20-0024-02
2017-05-15
李文俠(1968-),女,陜西富平人,副教授,從事農業經濟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