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大學 商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一帶一路”沿線境外經貿合作區運行機制及空間布局
——以東南亞區域為例
林俐,翟金帥
(溫州大學 商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一帶一路”作為國際性發展倡議得到眾多國家的認可,開始步入合作項目落實推進階段,找準破局的著力點對于戰略全局的推動至關重要。本文認為,境外經貿合作區在區位布局、運營模式上契合“一帶一路”戰略要求,能成為戰略落實的載體。基于上述的判斷,文中對合作區的運行機制加以梳理,分析政府、企業、市場三者所承擔的角色。最后,對合作區在東南亞的未來布局作出展望,回證本文機制分析的可行性。
“一帶一路”;境外經貿合作區;機制;布局
“一帶一路”戰略被提出至今,國際各界的熱議漸有了實踐上的驗證,中國致力于發展經濟、合作共贏的決心和誠意正得到更多國家的認可,一批實質性舉措得以落地實施,前景可期。目前,“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以與沿線地區的基礎設施互通互聯為重點,為我國民營企業在沿線布局并未預留足夠的戰略演進空間,缺乏戰略落地支點,直接拉動當地經濟的抓手乏力。“一帶一路”戰略究其本質是中國經濟結構和布局的大調整,要靠以企業為主的市場主體實現。國內企業“走出去”是該戰略的支撐,也是有效與否的關鍵。加強海外直接購置是企業“走出去”的大勢所趨,也是我國對外開放水平提升重要手段。境外經貿合作區(下文簡稱“合作區”)作為一種有著十年實踐的企業海外投資經營模式有著諸多的可鑒之處。
1、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基本情況
境外經貿合作區是我國“走出去”戰略在我國對外開放新階段的一種嶄新形式,其做法是由國家商務部牽頭,與政治穩定且同我國關系較好的國家政府達成一致,然后以國內審批通過的企業為建設經營主體,由該企業與國外政府協議和簽約,在國外建設經濟貿易合作區。再由企業開展對外招商,吸引國內外相關企業入駐,形成產業集群。在合作區建設中,通過審核授權后,國家將給予2億到3億元人民幣的財政支持和不超過20億元人民幣的中長期貸款。
目前13個通過商務部考核的合作區中有8個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區集中布局“一帶一路”沿線從側面印證戰略提出的政治經濟基礎雄厚,反映出沿線區域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縱深地帶。從13個合作區的產業分布上看,大致可以將合作區分為資源和能源尋求型、傳統產業轉移型、專業經營型三類。合作區作為一種相對較新的對外投資模式,有著被實踐證明的勃勃生機,但在區位布局、產業布局、網絡布局上仍存在巨大的進步空間,需要在發展中不斷加以完善。
2、境外經貿合作區的相關研究
學界對合作區的研究多以產業集群理論、區域發展不平衡理論、創新區域發展理論等相關理論觀點入手,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的研究:一合作區的必要性和意義研究,國際貿易的時代背景變化,需要多元化創新性的外向經濟模式,合作區建設發展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徐強2006、鐘正巖2007、嚴日旺2013、余索2014)[1-4]。二合作區的區位選擇和產業選擇研究,綜合分析合作區選擇的區位因素以及產業選擇的定位(周穎2008、李青2012;李計廣2007、鄒昆侖2007、趙建華2009、洪聯英2011)[5-10]。三合作區的發展戰略研究,政府應對合作區戰略規劃、國別導向方面加強國家指導和服務(張廣榮2008、Deborah 2011、安春英2012、阮剛輝2014)[11-14]。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我們發現學界對合作區的發展機制研究相對較少,大多關注點比較宏觀,鮮有深入的機理剖析,這不利于合作區建設發展規律總結,對合作區的實踐指導也缺乏微觀層面的理論支撐。本文將合作區置于“一帶一路”戰略的大背景下,重點對合作區發展機理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應用到東南亞地區的合作區布局研究。
合作區是一種跨國界的經濟形式,相比國內的企業投資更具復雜性,涉及范圍廣泛,影響因素眾多。其中政府、企業、市場三者對合作區的運營至關重要。
1、政府的角色
母國政府和東道國政府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和任務。母國政府,即我國的政府,具體的指導部門為商務部。我國政府在合作區發展中主要作用如下:一是進行政治經濟協商,簽訂合作意向和框架。我國政府對那些具有可行合作項目的國家進行密集的接觸,對主動尋求合作的國家進行細致考察,在合作意向的基礎上簽訂合作框架,談判爭取合作條目和各種優惠條件。二是提供信息服務,制定考核機制。商務部及相關部門就合作區所在地的綜合信息進行匯總和發布,包括東道國的風險信息評估、經濟形勢預測、市場調研信息、行業微觀數據等,并及時推送到國內目標企業。同時,政府制定相應的篩選機制和進入機制,牽頭企業在資金、管理、技術上需要滿足相應的門檻。三是提供融資渠道,給予資金支持。在合作區建設中,通過審核授權后,國家將給予2億到3億元人民幣的財政支持和不超過20億元人民幣的中長期貸款。同時鼓勵銀行、金融機構設立專門的合作區融資項目,提供針對性的金融服務,保證合作區建設和發展的資金需求。
東道國政府的作用:一是中央政府政治擔保,地方政府積極配合。國家級合作區作為兩國重點合作項目,東道國政府在政治上做出的許諾具有嚴肅性和確定性,承擔著保障合作區運營環境的責任。合作區是地方政府較大規模的外資引進,同樣也承擔著優化投資環境的任務,在有效履行中央政府簽訂的合作要求的同時,積極為入駐企業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服務。二是提供稅收優惠,完善基礎設施。合作區的發展能給東道國稅收、就業等經濟實惠,在合作區建設初期或長期內東道國政府通常會提供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在土地規劃、水電設施、交通設施等方面也會讓利于企業。三是提供本土人力資本,促進本土化經營。東道國在合作區運行過程中注重本土經濟與合作區的有效融合,以人力資源為橋梁,促進合作區的本土化經營,從而帶動本土經濟協同發展。
2、企業的角色
企業是合作區建設和發展的主體。其中最關鍵的是主導投資企業,這類企業在園區建設、招商、管理過程中起著基礎性作用:一是負責集資開發園區。主投資公司在合作區項目簽訂之后,需要負責整個園區的施工建設,包括自用廠房、租用廠房、基礎設施等等。二是負責園區招商業務。園區招商是合作區運行的重要環節,貫穿于園區建設前、中、后的整個過程,由主導投資的企業負責,通常招收引進那些和園區主導產業相關的價值鏈上下游的企業,目的在于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群優勢。三是負責合作區的日常管理。主投資企業對園區的基礎物業服務、工人生活保障、企業間合作和糾紛等也負有管理責任,具體的合作區可能會采取服務外包的形式,但不影響該類企業的最終責任歸屬。四是負責處理與東道國公關責任。合作區不僅需要與當地的稅收部門打交道,而且在園區所在地的環境保護、社區參與等方面也需要積極承擔義務,合作區必須要履行一定的社會責任,融入到當地的社會生活中,不能成為“經濟孤島”。這方面的事務主要也由主導投資的企業牽頭處理。
3、市場的角色
市場在合作區的建設和后續發展過程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是合作區運行的決定性動因。具體而言,市場從以下三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決定合作區經營范圍和產業定位。不同類型的合作區是基于東道國特定的要素優勢,針對區位條件、資源能源、勞動力等因素設置合作區的主導產業,然后配備相應的周邊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二是促使合作園形成產業集群和價值鏈。在合作區的招商和后期擴建的過程中,市場的作用促使符合合作區產業定位的企業投資入駐,圍繞主導產業不斷延長價值鏈,將合作區的生產逐漸內部化,產生集群效應,并通過市場的淘汰機制提高合作區的經營效率。三是擔負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使命。誠然,合作區的企業并不全是在短期就能取得盈利,部分企業處于收支相抵或虧損狀態,但這些企業把入駐合作區作為進軍國際市場的嘗試,并在此過程中學習積累國際化經營的經驗,這作為一種企業國際化經營戰略的策略,對于那些實力相對較弱、但有國際化發展愿景的中小企業來說不失為一個好的決策。市場對合作區的影響更多的是和其它角色交織在一起,比如合作區的規模大小不僅由市場決定,也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密不可分,諸如此類的交叉作用無非上述各個角色作用的加疊綜合,在此不做贅述。
1、現有布局現狀分析
東南亞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核心區,也是整個“一帶一路”戰略的優先推進區,成為“一帶一路”戰略成效示范區。目前,東南亞有3個國家級合作區,合作區的分布較為典型。
合作區在東南亞的布局的合理性體現在:一是政府充分利用現有的合作組織和交流機制。泰國、越南、柬埔寨和中國的外交關系友好密切,雙邊合作機制成熟。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區域政治經濟交往的重要成果,成為區域交流合作的主要平臺。二是合作優勢明確,產業定位清晰。雙方政府基于自身的產業優勢和產業需求來規劃合作區主產業布局,如泰中羅勇工業園的主導產業以汽配、機械、電子等行業為主,國內成熟的汽配等行業得以轉移,泰國在東南亞汽車產業的地位得以鞏固,實現共贏。三是合作區之間良性競合。泰國、緬甸、越南國土相近,自然稟賦和經濟水平較為相似,但三個合作區的產業定位重疊較少,彼此間無明顯的直接競爭。例如,泰國和越南的橡膠種植都比較發達,但泰國的工業體系較于越南優越,汽車制造業發展較快,因而,越南龍江工業園的主導產業中就有橡膠生產,可以供應泰中羅勇工業園的汽配周邊的輪胎需求。
合作區在東南亞的布局也有不足之處:一是區位布局上,合作區集中于中南半島上,馬來群島上尚無合作區分布。馬來群島上的人口眾多,市場龐大,其中馬來西亞有著完整基礎設施和工業體系,新加坡的金融業、知識服務行業發達,這片廣大的區域的外來投資以美國、歐洲、日本為主,但投資潛力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二是產業布局上,現有合作區產業定位缺乏前瞻性。轉移產能過剩是合作區的重要職責,但不是合作區的發展趨勢所在。合作區要在產業創新、市場發掘上預留空間,在轉型升級上提前規劃,把合作區的運行引入可持續的增長軌道。而東南亞現有的合作區在產業定位和未來規劃上都欠缺前瞻性的考慮,僅停留在短期的即時效益追求。
2、完善東南亞合作區布局的思考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縱深發展,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地位逐漸凸顯,合作區作為戰略落實的重要支點,而其數量和區位分布上都無法滿足未來該區域的經濟增長需求,需要做進一步的布局規劃。
(1)充分發揮現有合作區潛力。首先,3個合作區要在經營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主導產業,圍繞主導產業不斷延長價值鏈,爭取打造產業閉環,靠成熟的產業集群發揮各個合作區最大的經濟效能。其次,現有的合作區產業定位相對傳統,很少具備可持續的生命周期,因此合作區在明確主導產業的同時,要注重關注新行業新市場,做好應對轉型升級的思想準備和產業基礎準備。最后,擴大3個合作區的覆蓋范圍,通過產業整合,把老撾和緬甸納入其輻射半徑。
(2)馬來西亞。馬來西亞位于東南亞的中心,市場覆蓋人口達到35億以上,立體交通完善,工業體系完備,在吸引外資上開放度較高。馬來西亞—中國關丹產業園區是馬方國家級工業園區,由于股權比例和項目建設周期短使得該合作區未能劃為我國的國家級合作區,但關丹產業園的發展前景良好。關于合作區在馬來西亞布局,我們建議:一是中方應對關丹產業園提高重視,在后期合作區開發上重點支持,爭取該園區升格級別,把該園區作為“一帶一路”戰略在馬來群島上的重要戰略支撐。二是將關丹產業園現有的繁雜產業進行分化重組,設置分園,把傳統優勢加工區和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單列,突出商貿物流園的地位,從而提高合作區項目容量和專業化經營。
(3)新加坡。新加坡政治穩定,經濟發達,尤其是在金融業和對外投資上優勢明顯,但局限于國土面積狹小和資源短缺,大規模的合作區建設難以實現。新加坡的優勢行業金融業、現代服務業、航運業等,其政府工作、企業管理、社會運作上也有明顯優勢,因此,在新加坡成立相關的金融服務和教育培訓園區相對可行,這些行業在園區規劃上較為靈活,建設周期短,能較快地實現產出。建設上述的園區可以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在金融和智力上提供支撐,也能推動我國的國際金融升級和國際人才培養。
(4)有待考察區。我們把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東帝汶四國列入合作區建設的考察國。印尼的人口基數大,礦產豐富,但基礎設施落后,而且印尼存在嚴重的“排華”問題,為中國在印尼投資埋藏了巨大隱患,阻礙中國和印尼經濟交往的深入發展。菲律賓同樣存在“排華”的問題,對中國的投資具有很強的抵觸心理,而且南海爭端不斷挑撥著中菲之間脆弱的神經,投資須慎重考慮。文萊的經濟結構單一,經濟支柱主要是原油和天然氣,但行業進入較難,而且國內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制造能力落后,不宜進行大規模的投資。東帝汶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大部分物資靠外國援助,農業和工業都極度落后,國民的勞務素質也無法滿足需求,是國際投資地的最差選項。
[1]徐強:加強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推動“走出去”縱深發展[J].江蘇對外經貿論,2006(5).
[2]鐘正巖:境外經貿合作區:為中國對外投資合作打造新平臺[J].中國評論,2007(3).
[3]嚴日旺:浙江民營企業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3.
[4]余索:中國企業境外產業園區開發的實踐及體會[J].經濟特區,2014(1).
[5]周穎、陳林莉、潘松挺:我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發展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報,2008(9).
[6]李青:我國境外經貿合作區區位選擇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2.
[7]李計廣: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模式選擇[J].中國評論,2007(3).
[8]鄒 昆侖:集群式對外 貞接投資的產業選擇和政策安排[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7(3).
[9]趙建華:浙江境外經貿合作區現狀分祈[J].浙江統計,2009(12).
[10]洪聯英、張云:我國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與企業“走出去”戰略[J].國際際經濟探索,2011(3).
[11]張廣榮:民營企業與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基于溫州地區民營企業的思考[J].國際經濟合作,2008(8).
[12]Deborah Brautigam&Tang Xiaoyang,African Shenzhen:China’sSpecialEconomicZonesin Africa,JournalofModern African Studies,49,1(2011).
[13]安春英:淺析中國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J].亞非縱橫,2012(4).
[14]阮剛輝:境外經貿合作區要融入“一帶一路”[J].浙江經濟,2014(7).
[15]鄧應文:東南亞地區形勢:2015年[J].東南亞研究,2015(2).
(責任編輯:胡冬梅)
國家社科基金,浙江省溫州人經濟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民營企業集群式海外投資模式研究;編號:12BJY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