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3)
技術創新與文化產業的互動發展研究
王春賀
(武漢理工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3)
通過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來推動文化創新以及文化產業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以及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已經成為各國政府以及文化相關產業所共同關注的焦點。技術創新促進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又反過來推動著技術創新得以進步,技術創新從制造技術、展示技術、傳播技術對文化產業產生積極影響,文化產業以向制造業品牌和營銷環節等相關環節進行滲透,以及通過對制造業生產環節方向的延伸來對技術創新進行推動。
文化產業;技術創新;分類界定;互動發展
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以此來推動文化創新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水平、增強在文化上的國際社會影響力,已經成為各國政府關注及文化產業界研究的重要議題。據世界文化市場相關數據調查資料顯示,美國占43%;歐盟占34%;亞太地區占19%:這其中,日本僅占10%,澳大利亞只占5%,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亞太地區國家只有剩余的不到4%。因此,如何通過技術上的創新來快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等相關問題就變得尤為迫切,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化產業的發展通常以科學技術生產力為基礎,文化產業是現代社會通過工業化方式衍生出文化符號來滿足精神消費需要的產業[1],雖然其產業性質減弱了其對物質載體的依賴,但卻直接促成了其對科技含量的要求提升,而只有作為文化產業的源泉——創意,才能使得科學技術發展產生出它的內在價值??茖W技術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所經歷的金屬活字印刷、電子技術和互聯網三次媒介革命彪炳科技史冊。在20世紀50—80年代,文化產業的各行各業皆出現了促使其進一步飛躍發展的核心技術與突破性產品[2],進入90年代以來,在數字技術基礎上催生出的各種聲音、圖像處理技術,進一步推動了出版、廣告、影視等產業的發展。因此,透過文化產業發展的革命性歷史可以看出,其每一步跨越都是建立在科技創新基礎上的。[3]
現如今,一場以多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文化產業革命在現代科學技術創新的推動下迅猛發展,通過技術手段的促進文化產品得以大量復制傳播,文化創意的表達方式獲得了強有力地變革,其中數字技術的持續升級為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支撐。
1、文化產業的分類
文化產業根據產業的具體表現形式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產品型文化產品”文化產業,這種產品本身就具有文化產品的屬性,并且通常為無形的產品;一種是“過程型文化產品”文化產業,這些產品的文化屬性體現在產品的設計研發過程中,因而又分為有形和無形兩種。無形的產品表現為工業設計的中間型產品,并在最終以有形產品的形式在市場上進行銷售。[4]
2、技術創新的分類
企業依不同的階段將創新分為三種類型:管理創新、過程創新和產品創新。每一種創新都包涵以下四類不同程度的創新[5]。文化產業的技術創新也同樣區分為這四種類型:
漸進式創新。這種創新帶來的每個變化都十分微小,但是只要堅持就可以聚少成多,對產品帶來超過初始創新的巨大的累積性效果,亦改變市場競爭的格局。
空缺式創新。這種創新涉及的技術變化較小,但其運用現有技術的過程中卻時常能導致一項新產品的誕生,從而得到進一步打開市場的機會。
根本性創新。這種創新是其他創新的能量基礎,經??梢灾鲗б粋€產業,在促進產業發展過程中甚至能引領一個新時代的到來。蒸汽機時代、計算機時代的到來無不證明了這一點。
結構性創新。這種創新是以結構性改變為基礎,是技術與市場靈活結合的產物,也是全新的市場結構和嶄新的產業鏈的開端。[6]
1、技術創新對文化產業的影響
(1)制造技術對文化產業的影響
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也在不斷的日新月異,大量的技術創新豐富了文化產業的內容,而文化產業又借助著技術創新的手段將文化精神烙印到終端產品中去,最終形成了產品、技術、文化的完美結合。
在數字網絡技術的逐漸成熟過程中,移動互聯網的市場規模越來越大,在不斷推陳出新的基礎上,移動互聯網不斷閃現新的內容、新的消費模式。在這一過程中,文化產業與移動網絡、制造業三者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最終帶動了文化產業的大步向前發展。而文化產業與文化制造業正是一種正相關的關系,蓬勃發展的文化產業帶動了文化制造業的大踏步前進。
(2)展示技術創新對文化產業的影響。以信息與數字技術為基礎的科技創新的飛速發展,新的媒介方式不斷涌現使得文化產業的物質載體得到不斷豐富[7]。技術創新使得硬件逐步成為文化產業不可或缺的載體。比如,手機現已成為最貼近消費者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載體和傳播媒介,成為這個時代一種嶄新的休閑與體驗方式。手機這一個綜合性終端,其中各種應用軟件的使用大大拓寬了傳統的文化產業平臺。
(3)傳播技術創新對文化產業的影響。傳播技術通過數字網絡及各個信息平臺的推廣,為文化產業產品提升了知名度。同時還促進了文化產業產品的硬實力提升,優化了產品形態,增大了產品附加值。
快速發展的技術使得傳播的速度與范圍都大為增加。將技術與文化精神相結合起來,傳播技術得以對文化產品進行大幅度的創新,新形態的文化產業內容得以生成,并以此對文化產業產生影響,如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對于文化產業的交叉融合,在數字化技術的基礎上,3D影視、高清影視等一系列新技術產生了。
2、制造業在文化產業影響下的發展
(1)文化產業對制造業的內涵提升。文化產業對制造業的內涵提升指的是文化產業通過其固有的精神內涵來影響、提升制造業的核心。文化產品是具體的承載物,但它所體現的價值并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而更多的是其所承載的精神內容。這些精神內容擁有著虛質化的特點并在一定條件下附加給任何的商品。我們對這些商品的精神內涵的認同實質上也就是我們對某一品牌的認同,而不同的精神文化正是不同企業之間的差異。
(2)文化產業向制造業生產延伸。文化產業對制造業的影響主要指蘊含在實物產品的價值中的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內容,這種精神內容能夠改變實物產品的精神內涵甚至是實際功效。[8]而文化產業之所以能夠向制造業延伸歸功于文化產業衍生品。衍生品將制造業產品賦予文化內容產業的精神內容,是現代文化產業鏈的延伸,也是文化內容產業盈利的主要來源。
文化產業對制造產品創新的影響貫穿了其整個價值鏈,對制造業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像電影,就是最為典型的文化產業衍生品。通常,我們所說的電影產業鏈包括拍攝、發行、上映、衍生產品這幾個環節。而對電影這一特殊產品來說,最為重要的是上映及衍生產品這兩個環節,一部電影最主要的收入都來源于電影上映所售出的票房和圍繞電影相關的周邊產品的售賣。即便是在電影業高度發達的美國,電影衍生品的銷售也占了電影產業收入的73%,票房的收入則僅占27%,相關的動漫產業亦如此。文化產業的衍生品不僅在發達國家的文化制造業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在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制造業中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些衍生品既包括輕工業產品,也包括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在中國,這些衍生品產業占到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絕大部分,其中包括了從教育到旅游、從食品到玩具的各個行業。而與一般的產品不同的是,這些文化產業的衍生品融合了各個品牌的精神元素,消費者購買它們不單單是因為產品本身,更是因為這些產品所蘊含的品牌文化。中國的制造業是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在“文化制造”上,中國企業仍然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9]
技術創新和文化產業必須要相互依靠、共同發展,文化產品的推廣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推動,離開了文化產品的技術創新則又是毫無意義的,二者互融共通,共同使力,推動著文化產業與市場規模向著更好、更大的方向發展。從消費者角度而言,有需求才有動力,正是消費者不斷提升的需求鼓舞著技術人員們不斷創新。從市場角度來說,通過文化產品的供給,使得更多的精神內涵被賦予市場上的產品,產品在開發上可以更注重用戶感受,從產品表現形式來看,也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這一切也推動文化產品的供給需求不斷增加。
[1]鄧聚龍:灰色系統社會經濟[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85.
[2]沈坤榮:1978-1997年中國經濟增長因素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1994,(4).
[3]史清其: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M].中國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3.
[4]孫曉華、秦川:產業演進中技術與制度的協同演化[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1973,(5).
[5]臧志鵬、解學芳:中國網絡文化產業技術創新的動態變化[J].社會科學研究,2012,(5).
[6]弗朗哥·馬雷爾巴:創新與產業動態變化及演化,[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1,(2).
[7]蔡旺春、李光明:中國制造業升級路徑的新視角:文化產業與制造業融合,[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2).
[8]譚文華:論現代文化技術創新的主要領域及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4,(7).
[9]張潔:創意產業競爭力研究,[J].經濟管理,2009,(12).
(責任編輯:宋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