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鮮平 親子圖書編輯
編輯/春苗 設計/侯宇
過馬路可認知交通規則,跟大人聊天體會邏輯,跟小朋友玩耍摸索合作和建立群體規則,去超市購物要體驗選擇和放棄,就連自己吃飯都在鍛煉手腕能力和精細動作……如果說文化知識的學習關乎“智商”,那么日常生活的點滴體驗,則和培養“情商”更接近。所以,爸爸媽媽兩手都要抓,不可偏頗哦!

成長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數數字加減法、背唐詩認漢字、跳舞畫畫彈琴這些人們常說的學習內容,限于知識和技能,只是狹義的“學習”。對于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廣義的學習體驗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可謂細微之處,皆是學習。
給學習一個更廣的定義
老英幫助孩子做好學習準備,和國人最大的不同之處,還在于他們更重視“廣義”的學習。對于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國內情況相對照,可以說是相當的不重視。在國內的大中城市,學齡前的孩子,幾乎個個在幼兒園之余,都要參加繪畫、舞蹈、琴棋班;這里的同齡孩子呢,不管在幼兒園之內還是之外,最重要的活動就是結伴玩耍。
英國極少有針對這個低幼年齡段的繪畫、琴棋專門訓練,最常見的芭蕾舞、足球班都要求孩子年齡在5歲以上,各種樂器更是要求6歲以上。我前一段時間在給5歲的二寶找個老師學吉他或者架子鼓,先后聯系了5個老師,都表示6歲以上的兒童他們才愿意接收。
為什么?其中一個老師這樣解釋:小于6歲的兒童,注意力、手眼協調、手腦配合都沒有發育到位。而且6歲以前兒童的主要任務是玩耍,并在玩耍中認識世界、親近社會。他還好奇地反問:“人生很長,先讓他好好玩嘛,您為啥想讓他現在就開始學藝?”他一定認為我是中國虎媽吧,其實我追問原因,只是想知道他們的觀點而已哦。
是的,老英有板有眼的民族性格,體現在育兒上,就是這樣的不慌不忙,認定人生不要落后也不要越位,該干嘛就干嘛。二寶4歲前是在一個家庭園長大的,我曾和保姆談論家庭園和大幼兒園的區別,她的回答讓我至今記憶猶新:小孩子需要直觀地去認知社會和感受世界,大園這方面做得不好,整天把孩子關在屋子里、院子里,活動范圍和內容十分受局限。
她自己帶著3個孩子,去餐館吃飯,教孩子點餐;去附近爬山,教孩子識別樹木,體驗季節變化,學習看指南針;步行去鎮上,學習過馬路,打車回家,學習叫出租;在家里做橡皮泥,學習顏色的變化,也學習省錢和環保;母親節、父親節、圣誕節做卡片,學習把愛表達出來……
把她的經驗和我的觀察結合起來,建議國內的爸爸媽媽們,可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幫助孩子做廣義的“學習”準備:
遵守規則,是大家平安、快樂的前提。家有家規,幼兒園有園規,游樂場有場規,走路要遵守交通規則,看戲要遵守戲院規則。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就會出事兒;如果不遵守戲院規則,大家就不能好好看戲。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規則的世界。將來要上幼兒園、上學,幼兒園和學校也都有規矩要遵守,這樣才能玩好、學好,否則就亂套了。二寶有次問我:“為什么要準時到校啊?”我解釋:“要是你坐好了,老師開始講故事,結果東東來了,東東剛坐好,西西又來了,西西剛坐好,南南又來了……這樣,一直有人來,老師沒法講故事,你和小朋友也沒法聽故事啦。”他聽了,想象了一下,補充道:“就這樣一個一個來,好吧,最后只能吃中飯去!”然后哈哈大笑了。從那之后,他很怕遲到,不只是上學,任何有時間約定的事情他都很重視,甚至會提醒我不要遲到。
入園之前一定要教會孩子準確地說出自己的困難和問題,告訴孩子有問題要第一時間找老師。很多這個年齡的孩子是由長輩帶大的,被照顧得無微不至,只要哭一聲,有經驗的看護者就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但是入園或者入校后的集體生活,情況完全不一樣。哭鬧可能引起老師的注意,卻無助于問題的快速解決。這時候,語言表達清楚的孩子能最快得到有效的幫助,相應也最少受委屈。
學習傾聽也非常重要,在國內獨生子女的大環境下,這一點很容易被忽視。最簡單直接的做法,就是在孩子和爸爸媽媽的對話中,爸爸媽媽要有意識地培養“輪流說話”和“讓人說完”的習慣。不打斷對方,這是對人起碼的禮貌。會傾聽的孩子,日后在教室里聽講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傾聽這一珍貴的特質,會讓他在學習、交往中受益無窮。
過好集體生活,基本生存能力包括上廁所、擦屁股、洗手、認識自己名字等。做細心的家長,提前幫助孩子學習掌握這些生存技能,并給孩子的用品寫好名字做標識。別以為無所謂,更別指望老師在這些小事情上能夠幫到每一個孩子。就算老師愿意,她的意愿也受時間和精力的限制。
而孩子集體生活的質量、孩子的快樂卻是由這些小事情直接決定的。孩子幾乎不會因為比別人少認幾個字而哭泣,卻100%會因為錯拿了包包而煩惱哭鬧,甚至因此抵觸上幼兒園。
和孩子的溝通習慣要從小培養。我個人的做法是,從孩子會說話起,每天和孩子相互訴說一件最有趣的事情和最煩惱的事情。我會很認真地把工作中的一些事情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講出來,決不敷衍。起初孩子的訴說可能很簡單甚至內容滑稽,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交流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幾乎無所不涉。
比如昨天二寶的煩惱是:為什么有的小朋友很selfish,不肯分享?我就建議他態度友好地去說:“好書要大家分享。你看完了給我看好嗎?”孩子知道有媽媽可以“吐槽”,并且能從媽媽這里得到支持、安慰和解決方案,不管是心理、情感還是身體,受到傷害的機會就會少很多,安全感也會因此增強。
朋友是快樂的重要源泉,對成人如此,對孩子也一樣。90%的孩子對上幼兒園或者上學的焦慮都是因為沒有熟悉的朋友。再陌生的環境,也會因為有熟悉的朋友可愛起來。想讓孩子開心、每天歡天喜地上幼兒園?那么趕緊幫助孩子交朋友吧。焦慮的心態下,任何學習活動都不會有效,甚至會成為煎熬。
爸爸媽媽早操心、多留意,在孩子入園前,就讓他有1~2個即將上同一幼兒園的小朋友。經常一起結伴、熟悉之后,他們會是彼此在新環境最強大的支持。在孩子4歲前,老英家長會定期參加社區的幼兒游戲團活動,這些活動由教會或者熱心人士組織,費用低廉(每次1磅,2小時左右),還有茶點提供。二寶從6個月就參加附近3個游戲團的活動,現在上一年級了,同班有3個從那時起一塊兒在地上爬、一起上preschool,又一起入小學的小伙伴。二寶對環境變化的反應不敏感,和這個因素分不開。
這些瑣碎的事情,說來容易,具體操作起來,不光需要愛,還需要動腦筋,技巧和耐心一樣不可缺少。我一直說自己是個懶媽,我費心琢磨這些育兒經,其實也是為了讓自己生活輕松些。難道不是嗎?孩子得喂飽照顧好,否則餓了病了他會哭鬧,孩子受罪,受累的首當其沖是媽媽;孩子不愿意上幼兒園、學習不好,當媽的談何快樂?所以啊,當媽的快樂注定只能建立在孩子的快樂之上,為了孩子的快樂和全家的快樂,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