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存的教育機制不斷的催促著教育者實現自我突破,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傳遞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師者的概念不再僅停留在“知識的傳送過程”,而是進一步的深化至“思想的磨合交流”,這是時代教育體系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教育行業中更為深層次的需求,也由此,構建正確的引導網絡,并以其為核心進行全面化的教育工作,實現知識教授者到心靈導師的身份轉換。
【關鍵詞】行為;語言;知識系統;心靈
在現代教育體系當中,教師承擔著“指導者”與“聆聽者”的雙重身份,除卻傳輸知識的本職工作之外,更需具備心靈導師的資質。尤其是在大學教育當中,學生的自主意識已經形成,但在許多方面尚處于成長階段,需由教師由客觀的角度出發,并予以真誠的建議與指導,為學生構建正確的引導網絡,本文將從行為、語言、知識系統三方面分析,全面解讀心靈導師所應具備的素質。
1 行為意識的作用
1.1 嚴謹
嚴謹的行為處事方法是優秀教育者所應具備的素質,更是引導學生正確行為的基本條件。教育者自身的嚴謹態度,會令學生加倍的對其信任,是學生信任值提升以及信任體系建設的根本,并在心靈指導過程中打破尷尬,使雙方處于平等的地位,打開心靈的枷鎖,更易于溝通。
1.2 從容
對于學生而言,教師在處理問題的態度上將折射出其素養,也是學生是否能夠托付信任的關鍵所在。從容是遇事處變不驚,是處理事情嚴謹有條律,是果斷正確的行為認知,亦是綜合素質的全方位評判,在其教育理念執行的過程當中占據著重要位置。不僅如此,從容不迫的態度亦是一個優秀者的基本素質,是信任的核心點,更是能力的直接反映。
1.3 正向
正向的理念認知可以予以學生正確的行為指導。而所謂的正向,便是正確的價值觀以及行為指引,是能夠站在學生角度出發,從學生的切身利益為出發點的思考模式與行為模式。心靈導師亦可是行為導師,因而,教師自身的素養是及其重要的。
2 語言形式的磨合
2.1 主次分明
心靈引導教育與閑散式的聊天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在不同的語言環境當中,心靈引導注重效率,是一種新式的聊天方式,因而,語言需要有針對性,但又不能過于機械化,即主次分明,需要有整體的語言結構,并根據具體的引導過程達到理想的語言效用。要求心靈引導中需要要主次分明的原因在于,此時學生的心理需求往往有強烈的自主意識,需要引導者給予效率性的判斷,過于冗雜的語言易造成喧兵奪主的現象,進而阻礙心靈引導結果的正向發展。
2.2 引導性語言
引導性語言的根本在于事先明確學生的真正訴求,不可以主觀意志進行引導,應從客觀角度進行分析。引導性語言的根本目的在于突破認知局限,以更易于學生接受的語言形式達到引導正確行為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引導性語言是不具備主動權益的,該語言形式是深入化的具體過程,而非開拓化的自我認知,教師需把握不同的語言本質,才能引導教育作用。
2.3 說教式語言
這是最受學生抵制的語言場景,也是錯誤的教育語境,是與心靈引導背道而馳的語言模式。說教式的語言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非但達不到心靈引導的作用,反而易使事態朝反方向發展,最終使教師與學生的親密度有所下降,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缺失,亦不易開展心靈引導工作。
3 行為與語言的締結教育
3.1 知識體系為根本,教師應具備的基本資質。
從事教育工作,知識體系應該有較為穩固且持續性的發展。教書育人是為人師者的本職,因而,其知識系統應該更為專業且細致化。再者,能為師者必定有其過人之處,能夠予以學生一定的指導,此為教育從事者應具備的基本資質。在學生還未與教師形成一定的默契度時,教師本身具備的知識涵養將是一個有利的突破口,在本職上首先應做到兢兢業業,由此才能形成威懾力,是心靈引導工作的合成元素。
3.2 語言形式為導向,引導教育新形式。
不同的語言形式將深刻的影響教育導向,而語言的形式往往取決于作用出發點,即為何而說、向誰說、如何說。以心靈導向為目的的語言溝通不僅形式多樣化,語言風格也不盡相同,在其過程當中,教師應具備基本的需要把控能力,并通過合適的語言方法引導學生走出心靈困境,重塑健康心理體系,有效的解決學生的疑惑,為其樹立信心與正確的認知結構。
3.3 行為認知是基礎,扎實教育促發展。
意識決定行為,行為受控于意識,正確的價值觀認知表現在行為認知中的方方面面。扎實的教育工作不僅是知識體系的完善建設,更是認知的最終導向,心靈導向是一個較為籠統的概念,但是又不乏專業的要求,并且受控于形式多變、價值導向驅使、行為認知轉折等多種具體元素的影響,在特定的環境下擁有不同的表現形態,
4 總結
現代教育環境下,要求教育從事者不僅要擁有專業的素養,還需具備心靈導師資質的高水準。從凝滯化的教育環境再到人文教育關懷,所折射出的是教育體制的良性改革,心靈導師是一個較為籠統化的概念,其中包含著許多具體的專業要求和能力要求,作為一個教育者,從純粹的知識教授再到心靈導向,是工作性質的全面轉變,更是現代教育體系中的必然要求,語言行為乃至專業認知,都是其所應具備的師者素養。
參考文獻
[1]沈莉紅.用心溝通,做學生的心靈導師[J].新課程中學,2013(06).
[2]楊慧瑩.論高校師生關系的溝通[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7).
[3]何春麗.高校學生工作中的溝通技巧[J].經營管理者,2016(29).
作者簡介
李靜(1988-),女,湖南省人。現為常德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
作者單位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省常德市 415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