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戲曲是我國特有的民族藝術,歷史上也稱戲劇。中國戲曲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門傳統藝術,至今已有300多個劇種。20世紀以來,電視作為一種的新的傳媒方式獲得了空前的大發展但電視戲曲節目沒有呈現相應的繁榮。這其中,既有戲曲本身的原因,亦有電視節目策劃的原因。 本文著重分析了電視戲曲節目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期望能在節目播出與編排方式上有所變革與創新。
【關鍵詞】電視;戲曲節目;發展;變革
對于中國戲曲節目的發展與變革的一些思考緣起于由中央電視臺打造的一檔名叫《叮咯嚨咚嗆》的真人秀節目。節目的內容是中韓兩國明星一起拜師學習我國傳統戲曲,目的是宣揚我國傳統文化。雖說是一檔戲曲節目,但是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非常值得欣喜的是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去了解和認識戲曲藝術。
中國戲曲文化從起源到成熟,幾乎伴隨了我國整個農耕時代,是我國非常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的傳統表演藝術,也是世界三大古老戲曲之一。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傳統戲曲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作為我國傳統藝術,大家似乎有意無意地給它打上了“高冷”、“上層”或是“小眾藝術”的標簽,讓年輕一輩的人都用些許“不可褻瀆”的心態來看待戲曲藝術,造成普通群眾與戲曲藝術漸行漸遠,逐漸走向“邊緣化”。面對如此,戲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成為了我們重要的課題和目標,而在當今,電視媒體是傳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式,人們的視覺消費已經從傳統的戲臺表演轉向銀屏,戲曲的傳播需要借助電視媒體。
實際上,從電視媒體產生之初,作為我國獨有的表演藝術,一直以來在電視節目中都有其穩固的收視領域,中央電視臺還專門開辟了戲劇頻道。但是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電視節目也不斷發展,更符合大眾口味的綜藝節目逐漸占領了視覺消費市場,戲曲節目的收視領域在不斷萎縮。秉著更好的傳播和推廣我國優秀的戲曲文化的責任,一直以來藝術工作者、電視工作者等都在不斷探索戲曲節目發展的新方向。制作精良、巨資投入的戲曲節目也屢見不鮮,為何《叮咯嚨咚嗆》就能夠引起廣泛的,特別是年輕人的關注呢?我認為是該節目在以往戲曲節目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和革新。
傳統的戲曲節目的藝術特征具有綜合性、虛擬性和程式性,戲曲類表演都是無實物表演,敘述故事和表達感情,不僅需要靠表演者的精湛演技,還需要觀眾對程式化手勢和道具等有一定的了解。而以往的戲曲節目也多以舞臺表演、戲曲課程的形式出現,由此受眾大多集中于戲曲票友當中。受眾面的狹窄限制了戲曲藝術的傳播,成為了戲曲節目發展的第一個瓶頸。
對于受眾面的問題,電視節目工作者一直在進行各種各樣的嘗試,雖并不能做到像時下歌曲選秀類節目一般做到全民參與,但是通過不解的探索和努力也取得一些成果。如山西衛視打造的《走進大戲臺》節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節目讓普通戲迷們作為參賽選手進行比賽,跟時下熱火的選秀類節目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成功的節目營銷,一度掀起收視熱潮。而《叮咯嚨咚嗆》在此基礎上融合了“明星效應”、“真人秀”等元素。將明星變成“普通人”來學習戲曲。首先,學習的對象變成了時下當紅的明星,其本身就具有收視號召力,且他們的粉絲一般集中于年輕一輩,這樣一來,通過明星效應就將原來的集中于戲曲票友的收視群體拓寬到了年輕一輩。但是節目也并沒有為了迎合年輕人將節目完全的娛樂化,明星的參與只是將原來的普通人換成有收視號召的明星。值得推崇的是節目也邀請了韓國的明星來參與,不僅是體現了我國與韓國一衣帶水的密切關系,更是希望借此向別的國家和地區推廣我國戲曲藝術的愿望。在戲曲方面,無論是強大的導師陣容,還是嚴謹的教學態度都保證了該節目的水準和格調,并不是網絡上反對者所謂的該節目是“低俗化”了戲曲藝術。
其次,節目內容的設定方面。普通民眾對戲曲理解上是有難度的,可以類比詩歌與白話文,相較于前者的通俗易懂,對后者則需要一定的文學基礎。戲曲藝術亦是如此。如何能讓觀眾喜愛和參與到節目中來,主要是由群眾的一些屬性所決定。首先,觀眾觀看電視節目,大多以放松心情為目的,由此,節目設定過于專業化、復雜化、嚴肅化或脫離生活實際太遠都不有利于節目被廣泛的接受和喜愛,這也是“大眾”娛樂節目之所以流行的原因。所以,就為達到廣泛的傳播戲曲文化的目的,首先應該考慮的是融入“流行”元素。
為此《叮咯嚨咚嗆》內容的安排上,并不是采取像類似《走進大戲臺》節目一般由戲迷們比賽的形式,而是選定對戲曲表演可能知之甚少的,沒有相關學習經歷的明星們從零開始學,從最基礎的認識道具和手勢開始學習,明星在戲曲表演上的“小白”屬性也讓普通的民眾有了強烈的代入感,讓沒有戲曲基礎的觀眾觀看的時候沒有壓力,并且學習到了戲曲的知識。另一方面,如若一味的只看明星的表演,并不能完全的展示戲曲藝術的魅力,也未達到節目制作的目的。因此,節目采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明星簡單的學習戲曲表演,另一方面邀請戲曲界“泰斗級”的大師來指導和演繹,展示了戲曲藝術的博大精深,保持了節目格調和水準。
在節目中,不僅看到戲曲藝術家們對戲曲藝術的傳承,更看到了他們對戲曲藝術發展的探索。在梅蘭芳大劇院進行的表演環節,可以看到,劇院的舞臺并不是傳統的戲臺,而是采用了現代的燈光、電子屏、甚至3D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在表演的最后,安排裘繼戎老師表演了一段結合當今流行舞蹈、戲劇等元素的京劇表演可謂立意高遠,點出我們的戲曲文化有傳承,更有發展與變革,而我們的電視工作者和表演藝術家都在為此不斷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倪寧,馬小娟.傳播視角:試論歌唱的邊疆意象與民間文化征用——以云南歌曲的傳唱為例[J].現代傳播,2016,34(01).
[2]劉名美,鄭煒康.從荷賽獲獎作品淺談丑的美學意義[J].電影評介,2012,25(12).
[3]席永杰.馬會.古代戲曲新論[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04).
[4]周亭.從“廣播”到“寬帶”——媒介融合時代電視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J].現代傳播,2014,34(01).
作者簡介
郝彩文(1987-),女,山西省太原市人。現供職于山西廣播電視臺。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為戲劇戲曲的電視化表達。
作者單位
山西廣播電視臺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