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萍萍,徐智華
(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安徽 蕪湖 241001)
對接受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實施優質護理的效果評價
蔣萍萍,徐智華
(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安徽 蕪湖 241001)
目的:評價對接受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實施優質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期間在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腫瘤內科接受化療的84例惡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優質組(42例/組)。對兩組患者均實施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優質組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程度的評分、生活質量的評分、化療相關Ⅲ-Ⅳ級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并發癥的發生率、化療中斷率和腫瘤進展率。結果:優質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程度的評分和接受護理后其生活質量的評分均高于常規組患者,其化療相關Ⅲ-Ⅳ級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化療中斷率和腫瘤進展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接受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能夠降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
化療;惡性腫瘤;優質護理
相較于西方國家,我國惡性腫瘤的發病率較高。此類疾病是導致我國居民死亡的三大類疾病之一[1]。進行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方法。約有60%~80%的惡性腫瘤患者接受過化療。為了評價對接受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實施優質護理的臨床效果,筆者對在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腫瘤內科接受化療的84例惡性腫瘤患者進行了分組對比研究。
1)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2)年齡>18歲。3)臨床資料完整。
1)對治護的依從性較差。2)不能正常地配合研究。3)患有認知障礙或精神障礙。
將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期間在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腫瘤內科接受化療的84例惡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84例患者中有男50例,女34例;其年齡為22~70歲,平均年齡(56.1±10.5)歲;其中有已婚的患者50例,未婚或離異的患者34例;其中醫療費用支付方式為自費的患者有13例,為新農合保險或城鎮醫療保險的患者有71例;其中有農村患者54例,城市患者30例;其中有乳腺癌患者12例,淋巴癌患者20例,肺癌患者18例,胃癌患者12例,其他癌癥患者22例;其中化療置管部位為左臂的患者有28例,為右臂的患者有56例,為貴要靜脈的患者有70例,為其他部位的患者有14例;其中接受新輔助化療的患者有24例,接受姑息性化療的患者有12例,接受術后輔助化療的患者有48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將這84例患者分為常規組和優質組(42例/組)。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疾病類型、化療置管部位、接受化療的類型及醫療費用支付方式等臨床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這兩組患者均實施常規護理,包括置管護理、導管護理、健康教育、預防不良反應護理、對癥護理、延續性護理等。在此基礎上,對優質組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護理方法主要包括:1)有針對性護理。(1)化療患者常會出現乏力、免疫功能減退等情況,因此應根據患者的病情指導其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2)囑咐患者不要外出,不要接觸呼吸道感染患者,并指導其遵醫囑口服利血生等藥物。(3)化療患者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因此應根據其實際情況對其進行營養支持。(4)定期協助患者進行肝腎功能檢查,遵醫囑指導其服用保肝藥物,并告知其多臥床休息。(5)確保患者的病房內空氣新鮮。對于痰液過多無法自行排出的患者,應遵醫囑對其進行氧驅動霧化吸入治療,以促進其排痰。對于留置鼻飼管的患者,應防止其誤吸誤咽異物,并保持其病房內濕度適宜。2)深化護理。(1)應優化服務態度,做好護理前的告知工作,以真誠的態度來感染患者。(2)采用多元化的宣教手段對患者進行階段性、有目的的健康宣教,例如在患者床頭粘貼健康教育知識網盤鏈接二維碼、開辦健康宣教講座和實施一對一健康宣教等。(3)對患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告知其進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幫助其提高自護能力。(4)定時對患者進行巡視,多與其進行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個性化的心理疏導,并指導其掌握正念治療等自我調節方法。(5)為患者構建家庭-社會支持系統,指定1名患者家屬承擔對患者進行親情護理的主要責任。為患者建立病友微信群,并鼓勵其互相支持。3)落實責任護理制度。(1)盡量采用專人負責的護理模式,每名護理人員負責的患者人數不超過8名。(2)高年資護理人員應發揮督導作用,指導欠缺護理經驗的護理人員開展護理工作。(3)鼓勵護理人員發揮主觀能動性,重視培養其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觀察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程度的評分、生活質量的評分、化療相關Ⅲ-Ⅳ級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并發癥的發生率、化療中斷率和腫瘤進展率。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對護理滿意程度的評分、生活質量的評分用(Mena±SD)符號(±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化療相關Ⅲ-Ⅳ級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并發癥的發生率、化療中斷率和腫瘤進展率用符號%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優質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程度的評分平均為(8.6±1.4)分,常規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程度的評分平均為(7.0±1.8)分。優質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程度的評分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前,優質組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平均為(70.3±11.3)分,常規組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平均為(71.0±12.3)分。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其生活質量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優質組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平均為(75.3±13.2)分,常規組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平均為(72.1±10.3)分。優質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生活質量的評分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優質組患者化療相關Ⅲ-Ⅳ級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化療中斷率和腫瘤進展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對比[n(%)]
接受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常會發生多種不良反應,其生活質量可受到嚴重的影響。優質護理是一種以患者需求為中心制定的個體化護理策略。相關的臨床研究指出,對接受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能夠滿足其心理需求,提高其生活質量[2]。為了進一步探討對接受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實施優質護理的臨床效果,筆者將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期間在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腫瘤內科接受化療的84例惡性腫瘤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和優質組。對兩組患者均實施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優質組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優質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程度的評分和接受護理后其生活質量的評分均高于常規組患者,其化療相關Ⅲ-Ⅳ級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化療中斷率和腫瘤進展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接受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能夠降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
[1] 高婷,李超,梁鋅,等.中國癌癥流行的國際比較[J].中國腫瘤,2016,25(6):409-411.
[2] 黃心.國家衛生計生委部署推進“三好一滿意”活動[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3,28(9):904.
R473
B
2095-7629-(2017)17-0280-02
蔣萍萍,女,1988年10月出生,本科學歷,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