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曉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顯微骨科,安徽 合肥 230011)
對行骨科手術后的患者實施規范化疼痛護理的效果分析
宗 曉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顯微骨科,安徽 合肥 230011)
目的:探討對進行骨科手術后的患者實施規范化疼痛護理的效果。方法:選擇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顯微骨科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87例進行骨科手術后的患者作為本研究的對象。隨機將這87例患者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7)。采用常規的護理模式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在此基礎上,采用規范化疼痛護理模式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護理,然后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及其術后的疼痛評分。結果: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的疼痛評分更低,其對護理的總滿意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進行骨科手術后的患者實施規范化疼痛護理,不僅能減輕其術后疼痛的癥狀,還能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
骨科手術;規范化疼痛護理;滿意度
在骨科的護理工作中,術后的疼痛護理一直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同時也是對護理服務質量進行評定的重要指標,受到了廣大患者、患者家屬和醫護工作者的高度關注。對于進行骨科手術的患者,為了能夠有效地緩解其術后的疼痛癥狀,促使其及早進行康復訓練,就必須對其進行有效的疼痛護理[1]。為了探討對進行骨科手術后的患者實施規范化疼痛護理的效果,筆者對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顯微骨科于近年來收治的87例進行骨科手術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報道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顯微骨科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87例進行骨科手術后的患者。其中,排除昏迷、患有精神疾病和不愿參與本研究的患者。隨機將這87例患者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7)。在對照組患者中,女性患者有17例,男性患者有23例;其年齡區間為21~76歲,中位年齡為(40.1±9.7)歲。其中,有3例患者發生脊柱骨折,10例患者發生股骨骨折,8例患者發生骨盆骨折,19例患者發生多發性骨折。在觀察組患者中,女性患者有21例,男性患者有26例;其年齡區間為23~74歲,中位年齡為(42.6±10.4)歲。其中,有5例患者發生脊柱骨折,13例患者發生股骨骨折,9例患者發生骨盆骨折,20例患者發生多發性骨折。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術后,采用常規的護理模式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方法是:協助患者保持正確的體位,對其患肢進行保護。定時觀察其患肢的血液循環及運動有無障礙,并對其進行肢體按摩,以防其發生關節強直或肌肉萎縮。按時更換敷料,并對手術切口周圍的皮膚進行清潔,以防患者發生切口感染。叮囑患者多吃水果和蔬菜,多喝水,以預防便秘。在患者的病情穩定后,指導其進行功能鍛煉,鍛煉的時間和強度應循序漸進,以其能耐受為宜。在此基礎上,采用規范化疼痛護理模式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護理,內容包括:1)在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要每隔一段時間對患者進行一次疼痛評估,評估其發生疼痛的部位、程度、持續的時間和性質等,且要認真填寫疼痛觀察記錄[2]。2)每天對病房進行打掃和消毒,確保病房清潔,以防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為患者營造一個安靜的住院環境,避免在病房內外大聲喧嘩。3)護理人員要與患者進行積極的溝通和交流,與其形成良好的護患關系。在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時,護理人員要合理地運用傾聽和理解等技巧,對其進行安慰和鼓勵,從而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狀況,提高其對疼痛的耐受度。4)要盡可能地杜絕各種可加重疼痛的因素,如體位擺放不合理、患肢固定過緊、頻繁進行穿刺操作等。5)通過合理的非藥物干預措施(如按摩、熱敷、冷敷、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音樂療法等)幫助患者減輕疼痛[3]。6)遵醫囑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藥物鎮痛治療,在用藥的時間、途徑、劑量以及治療方案的選擇等方面要根據患者的病情而定。
用自制的術后疼痛評分量表評價兩組患者術后的疼痛情況。此量表的分值為0~1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癥狀越嚴重。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總滿意率=(滿意例數+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18.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經過護理后,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75%,其術后疼痛評分的均值為(6.72±1.31)分;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91.5%,其術后疼痛評分的均值為(3.49±1.67)分。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的疼痛評分更低,其對護理的總滿意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總滿意率及術后疼痛評分的比較
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并進一步提高其生活質量,這是對進行骨科手術后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的目標之一[4]。 臨床研究表明,對進行骨科手術后的患者實施規范化疼痛護理,能減輕其術后的疼痛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規范化疼痛護理模式能夠以患者的具體情況為依據,對其術后的疼痛情況進行科學的評估,然后通過心理疏導、非藥物干預和藥物干預等多種方式對其進行護理,以取得理想的護理效果,得到患者及其家屬的認可[5]。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術后的疼痛評分更低,其對護理的總滿意率更高,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對進行骨科手術后的患者實施規范化疼痛護理,不僅能減輕其術后的疼痛癥狀,還能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
[1] 林炬平.骨傷科專科護理路徑的制定與臨床應用效果探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8):92-93.
[2] 程凌燕,高立紅,王偉麗,等.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規范化疼痛護理管理的實施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3,11(5):356-358.
[3] 王俊玲,賈彥明,牛麗珍.骨傷科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探討[J].藥物與人,2014,27(6):247.
[4] 孫玲.護理干預對骨科病人術后疼痛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3,11(10):916-917.
[5] 丁雪清.創傷性骨折應用辨證護理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15):111-112.
R473
B
2095-7629-(2017)17-0279-02
宗曉,女,1994年1月出生,顯微骨科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