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丹毅+張嘉瑞
朝鮮新型300毫米火箭炮
在2015年舉行的勞動黨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朝鮮人民軍展出了一款八聯裝大口徑火箭炮,筆者推測其口徑在270~350毫米之間。雖然朝鮮官方并沒有對該裝備進行說明,但是結合相關新聞來看,該裝備極有可能是外界推測的朝鮮300毫米火箭炮。
就在外界開始廣泛猜測這款火箭炮性能的時候,朝鮮于2016年3月3日上午10時許(當地時間),從江原道元山一帶向朝鮮半島東部海域發射了6枚射程100千米左右的短程發射體。這證實了稍早時間,韓聯社稱朝鮮于當日早些時間向東部海域發射火箭武器的說法。這次試射的火箭炮已經與之前閱兵中出現的版本有所區別,為了區別前后的這兩種型號的火箭炮,我們不妨將前后這兩型火箭炮分別命名為“主體100”A型(閱兵型號)和“主體100”B型(試射型號)。
對于火箭炮來說,其組成部分無外乎發射的火箭彈、定向器與回轉體、平衡機和底架、運載體以及其他輔助裝置。下面,我們就從這些方面入手,對朝鮮在閱兵中曝光的這款火箭炮和改進型號逐一做出分析。
“主體100”A型火箭炮的彈體基本處于定向器包裹中,因為定向器頭部有端蓋,無法從頭部判斷火箭彈彈體情況;但其定向器外側的兩根螺旋導向槽及其纏角均與蘇聯BM-30“龍卷風”火箭炮十分類似。筆者推測,該彈在設計上極可能有借鑒BM-30之處。

值得注意的是,從閱兵中展示的火箭炮定向器尾部可以看到部分火箭彈結構。從現場圖片來看,露出的結構可能是火箭彈的尾部噴管,甚至有部分彈翼結構。這樣的設計使得尾部噴管完全暴露在空氣中,在世界各國火箭彈設計上均沒有出現過類似情況。即使在“喀秋莎”這樣的“古董”級火箭炮上,其尾部噴管也是有外部包裹結構的,并且其尾翼根部直接延伸在噴管外包結構上,最大限度的對尾部噴管結構進行保護。
之所以費盡心思保護噴管結構,是因為火箭彈噴管結構是一種復雜并較為脆弱的動力結構。這個結構不僅需要經受高溫燒蝕,還會受到火箭發動機點火時燃氣流場帶來的巨大的沖擊,一旦受到外力碰撞造成部分結構受到損傷或者耐燒蝕涂層的脫落,極有可能在火箭彈發射時,引起推力與需求方向的不統一、甚至彈體在空中解體這樣的發射事故,輕則彈體無法命中目標,重則引起額外的傷亡事故,得不償失。

在2016年3月的人民軍火箭炮試射中,我們可以看到射出定向器的整根火箭彈,外型上極有可能采用了鴨式氣動布局。結合朝鮮新聞中出現的圖片,不難推測“主體100”B型火箭炮在精度上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當然,因為不確定試射現場的具體情況,存在朝鮮媒體虛張聲勢的情況(例如僅發表了試射的若干枚火箭彈中精度較好的幾顆的新聞圖片)。但這已經說明了該火箭彈極有可能已經具備了相配套的制導能力,比如慣性導航+衛星定位的綜合制導方式。

因為傳統慣性制導很難達到這樣的射擊精度,而激光制導易受云霧及煙塵的影響,不能全天候使用,同時也沒有在遠程火箭彈上應用的先例,僅有部分機載火箭彈使用了半主動激光制導技術。至于其制導原件來源也不難做出推測,就民用產品而言,現在很多的智能手機上攜帶的定位芯片已經可以接收世界各主要定位系統的定位信息,且成本低廉。而民用級別產品轉為軍用在朝鮮人民軍中有廣泛存在的先例,所以也不足為奇。
同之前閱兵中出現的火箭彈不同,這次試射的火箭彈尾部噴管裸露的情況已經得到了改善。可以看到,這次試射中出現的火箭彈其尾部已經有了和BM-30相近的卷弧形尾翼,噴管外側也有了包裹結構,故而A型上出現的相關問題應該已經得到了解決。

對于出現在2015年閱兵中的“主體100”A型火箭炮,可以清楚看到這款火箭炮采用了兩組各四根的定向器束,通過框架結構連接到起落架上。其定向器為典型的螺旋導槽型筒式定向器,除了前部蓋上了保護用的艙蓋以外,這款火箭炮的定向器都與BM-30“龍卷風”十分類似。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定向器相對于BM-30“龍卷風”缺少了插拔機構。這個機構的主要作用是火箭彈與火箭炮之間的電器連接,并在發射時便于斷開連接且具備重復使用能力。沒有這個機構有兩種可能的情況,一是該火箭炮無法發射制導火箭彈,因為沒有必要的信息交互系統(但通過2016年的試射情況,該可能性基本可以被排除)。二是該火箭炮使用的是裂離式電分離器,通過在發射時彈體的沖擊力直接將彈體和定向器的連接插頭扯斷。這種發射形式不僅在發射時會對彈體和承載體帶來很大的沖擊力,同時不可重復使用,彈藥再次裝填過程十分復雜。
同時不難發現,此次閱兵中出現的“主體100”A型火箭炮起落架體和回轉體機構都與蘇聯BM-21火箭炮極其相似,甚至在該火箭炮上能看到BM-21上所采用的疊半扭桿式平衡機的四連桿機構。結合朝鮮曾大量使用BM-21或其仿制品的事實,不難推測這款火箭炮的起落架和回轉體極有可能都是參考了BM-21的設計方案所得到的。
此外,與BM-21使用了齒弧式高低機不同,“主體100”A型的起落架下方有一個明顯的液壓缸體結構,這說明這款火箭炮實際上配備了液壓式高低機。令人不解的是,液壓式高低機已經具備了平衡機功能。在設計上,如果已經擁有了成熟的液壓式高低機,完全不必要設置一套疊板扭桿式平衡機,也更不會看到起落架兩側的四連桿機構。該火箭炮使用兩套平衡機,極有可能表明朝鮮因其國內工業水平不足,其生產的液壓設備可靠性不足,作為平衡機使用時需要一套備份設備來保證安全冗余。

所謂運載體,實際上就是承載火箭武器系統上裝完成機動作業的機動平臺,但又有別于傳統的載重卡車。因為運載體要承載火箭彈發射時的強大沖力和高溫的燃氣尾流,勢必與傳統卡車有所不同。同時,制導火箭彈需要一系列的輔助設備來完成發射前的信息注入等一系列的任務,這些都是傳統載重卡車所不具備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多種現役的現代火箭炮不是采用軍用底盤改裝(如美國M270火箭炮采用M2步兵戰車底盤;我國89式122毫米自型火箭炮采用WZ321通用底盤),就是為其研發了專用的火箭炮底盤(如我國PLH03式300毫米火箭炮)。但無論是2015年閱兵中出現的“主體100”A型,還是2016年試射的“主體100”B型,均使用了中國重汽集團的一款民用載重卡車作為其機動平臺。針對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2016年3月9日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得到少許信息。
2016年3月9日外,中國交部新聞發言人洪磊在例行記者會上回答記者“朝鮮近日公布的照片顯示,其多管火箭系統使用了中國制造的重型卡車。你對此有何回應?”的問題中稱:“中方一貫認真執行安理會相關決議,切實履行相應國際責任。對安理會決議禁止的物項,中方將繼續嚴加管控。”

當然,朝鮮使用的這款重汽卡車也有可能是其國內自行組裝的。早些時間有俄羅斯媒體援引朝中社報道,在朝鮮卡車廠拍到正在組裝的中國重汽卡車。這是中國重汽集團幫助援建的朝鮮民用卡車工廠,其所生產的也僅僅是民用級別的載重卡車。但是上文提到過,朝鮮從不缺乏民用級別產品向軍用產品改裝的能力。
不過,要將一臺民用載重卡車改裝成軍用火箭炮機動平臺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首先,我們暫且不考慮民用級別的產品是否能達到軍用產品使用標準,僅僅對底盤的改裝作業也是一件復雜的工作。特別是針對火箭炮發射底盤來說,必要的支撐裝置就是首要的一項。閱兵中的“主體100”A型能看到其駕駛室后部車架上有千斤頂支撐裝置,到了“主體100”B型我們能從發射實驗照片中看到這個支撐裝置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時,火箭彈發射時的高溫燃氣流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該火箭炮駕駛室與定向器十分接近(蘇聯BM-30這種就屬于較遠距離),需要設置駕駛室的燃氣防護裝置。此外,這款底盤駕駛室后座疑似也經過了一定的改裝,這極有可能是該火箭炮的設備艙,雖然體積小,但是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沒有專門設計的方艙,所以這個區域格外需要重點防護。在“主體100”A型上,我們沒有看到駕駛艙尾流防護板,不過在“主體100”B型的試射中,這個問題已經解決。
在整個平臺的最后,我們看無論是A型還是B型,都安裝了一個類似檔焰板的裝置,其目的多半是為了保護機動底盤下部不被發射時的高溫燃氣流所破壞。不過,世界各國其他主流遠程火箭炮上均未看到類似結構,其實際應用效果尚不明確。


在該火箭炮的駕駛室后側能看到一個由金屬薄板加工成的外殼結構。筆者原猜想這里可能會安放一些輔助設備儀器,但實際上通過現場照片分析,其作用尚不明朗。其中除了一個不大的盒子,并沒有放置明顯的設備或儀器,最終用途尚不明了,但有可能是為進一步的改裝預留的空間。不過,這里的設計與朝鮮240毫米火箭炮的后期型號(即沒有設備方艙的型號)十分接近,應該在其設計上有一定的繼承關系。
對這款火箭炮前后兩個型號做了簡單分析后,筆者再對外界對該炮存在的一些流言做以分析。

有消息稱,該炮的改進型號(B型)使用了儲運發射箱式的定向器形式。這種說法產生的主要原因是B型在原本的筒式定向器外側加裝了一圈外殼,其外形接近方形的發射箱結構,故而產生了儲運發射箱的猜測。實際上,有幾點明顯的特征可以證明這種猜測是不成立的。

首先,儲運發射箱式的火箭炮定向器在向起落架上固定時普遍擁有一套便于裝填的滑軌或者吊裝機構(如WS-2的定向器滑軌和M270的吊車機構),但這兩種機構在朝鮮的新型火箭炮上均未出現。
其次,通過對比A型和B型的圖片不難發現,用于固定定向器的定向器支撐框結構和形狀均未發生變化。而且,靠外側的支撐框能看到明顯的包裹結構。這樣一來,包裹在支撐框上的定向器顯然已經不具備了快速更換的能力,更談不上儲運發射箱了。
實際上,在定向器外部包裹一層外殼的做法還增大了發射時火箭彈氣流對發射車的沖擊力(定向器端部迎氣面積增大),對于發射是很不利的。但為何朝鮮采用了這樣的設計形式呢?筆者推測,朝鮮的該款火箭炮因為沒有設計定向器插拔裝置,其采用的裂離式電分離器安裝過程復雜且不具備重復使用能力。故而,該火箭炮很有可能是處于長期帶彈的情況下。增設的這層外殼就是為了保護定向器和內部的彈體不受外界環境的變化,在各時段都能處于較好的狀態,以便隨時發射。當然,也不能排除朝鮮在這里就是冒充儲運發射箱式定向器以起到震懾作用的可能性。
2017年4月15日閱兵活動中展示的該款火箭炮取消了這個定向器外殼,筆者認為在經過了多次試射后,朝鮮科研人員發現這個外殼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受制于這個外殼的存在,原本就因為缺少插拔裝置而變得十分復雜的火箭炮再次裝填過程會變得更為復雜,故而取消了這個面子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的外殼。

第二項關于該炮的流言則開始于韓國方面的一些新聞報道。在多次報道中,韓國媒體都稱朝鮮進行了火箭武器試射,但其給出的射程數據卻變化無常。所以,外界對該款火箭武器的射程有了完全不同的猜測:一說該火箭炮射程不會超過100千米,這么說的主要原因是畢竟該炮多處與BM-30相似,故而推測其性能應該相接近,在70~90千米左右。另一種說法則顯得激進的多,稱根據雷達數據,朝鮮多次發射了射程在200千米以上的火箭武器,并推測該武器就是這款火箭炮。實際上,這款射程200千米以上的裝備有可能是朝鮮改裝自SS-21“圣甲蟲”戰術導彈的KN-02戰術導彈或其他彈道導彈,并非火箭炮。
在2016年3月舉行的試射結束后,筆者隨即根據現場圖片開始了發射場和最終落點的尋找和判別工作。最后認定,本次試射的火箭彈從元山市附近的咸鏡南道的虎島半島發射,命中點位于咸鏡南道利原郡外海的一座小島上,其實際射程有可能已經超過150千米。

這款設計上與BM-30有著諸多相似之處的火箭炮,為何能達到將近2倍于BM-30的射程?根據現成圖片不難發現,落在靶標小島上的這款火箭彈實際爆炸效果并不如其他大口徑火箭炮那樣“兇猛”。那么就存在一種情況,即朝鮮在熱點時間舉行的試射中為了其政治效果而削減了火箭彈載荷,從而達到了增大射程的效果。同時,根據其彈頭錐形部彈翼布置情況,其可能將制導部整體放置在錐形部,從而省去了彈體內部的制導裝置空間。這也很有可能進一步增大了火箭彈燃料攜帶量,進而提升其射程。
對于朝鮮人打造的這款“先進火箭武器”,從其發射情況來看確實具備了100千米以上的打擊能力,同時很有可能擁有良好的發射精度。但其在設計上依然存在一定的設計缺陷,雖然部分缺陷已經在改進型號上有所解決,仍有部分問題是因為其遭受世界其他國家的種種制裁和限制,難以得到更好的選擇而選用民品替代軍用產品造成的。勉強地“拼湊”出這樣一款裝備,關于其在實戰條件下能否達到其設計水平恐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在朝鮮語中,火箭炮應稱為“放射炮”,所以在眾多文獻資料中都出現過這樣的代稱,可能會造成很多讀者的不解。

至于在2015年閱兵式上曝光的A型,筆者認為由于該款火箭炮存在諸多設計上的不足,該炮不一定具備發射能力。很有可能是為了讓這款先進火箭炮及時趕上閱兵,將當時已經完成的部分技術成果拼湊在一起、制作的一款并不具備實際發射能力的“獻禮火炮”。
目前來看,該款火箭炮還處于研制試射階段。最直接的證據就是朝中社在報道該火箭炮試射時說到:“朝鮮人民軍為即將部署在預備炮兵部隊的新型大口徑火箭炮舉行操縱火箭彈戰斗部威力判定試射。”顯然,該炮還沒有進入人民軍戰斗序列。同時,這里提到了一個將會裝備該炮的人民軍部隊:人民軍預備炮兵部隊。預備炮兵部隊常被外界稱為朝鮮人民軍炮兵軍。實際上,這個部隊現在是朝鮮人民軍第518炮兵師團(朝鮮人民軍第243部隊,對外稱第518訓練所),司令部位于黃海北道新溪郡,現任師團長為金光秀中將。該部隊名為師團,實際上下轄了多支重型炮兵旅和遠程火箭炮兵旅,是朝鮮人民軍中重要的火力支援部隊。
朝鮮進行這次火箭炮射擊實驗,其中究竟有多大的政治作秀我們尚不得而知,其官方給出的圖片資料是否有刻意夸大或偽造成分,同樣不得而知。其具體指標需要等朝鮮方面的進一步曝光才有可能知曉。
隨著2017年半島局勢的逐漸升溫,很多人都將目光注視到了朝鮮半島北部的神秘國度上。一時間,網絡和各平面媒體上關于朝鮮人民軍裝備的文章層出不窮。但幾乎所有的這類文章僅僅都是停留在對國外已有資料和部分網絡傳言的復述和雜糅,沒有確實的影像資料作為證據,更缺乏合理的考證和分析。國內某知名軍事類雜志曾刊登了一篇講述朝鮮火箭炮體系的文章,其內容漏洞百出,錯誤繁多,實在難以稱為用心之作。
如文章中提到所謂“人民軍只將BM-13作為教具使用”的觀點。實際上,雖然人民軍中裝備的BM-13數量很少,出現的頻率也很低,但不代表該炮就只能作為教具使用。而且BM-13近年來也出現在演習中進行了射擊,不能簡單的認為該炮已經不是人民軍正式裝備。

同時,文中寫到人民軍替換BM-13火箭炮的是使用M-14火箭彈的BM-14火箭炮。但隨后,該文章作者所配的“1964年金日成視察BM-14”和“2011年閱兵中裝備工農赤衛軍的BM-14火箭炮”圖片中,前者為BMD-20,后者則是BM-24,這也是不夠準確的。
最后,該文作者所說的所謂采用“仿自BM-21,將定向器改為30管定向器集束的122毫米火箭炮”,實則朝鮮自行生產的稱為BM-11的火箭炮。而且,從外觀上看,朝鮮30管火箭炮有兩個重要的大類,一種是將30管定向器作為一個集束安裝在起落架上的型號,另一種則是將30管定向器分成兩個各15管的定向器集束安裝在起落架上。這兩種布置方式在進行彈藥復裝時有完全不同的復裝設備。
同時,該文作者忽視了朝鮮有沒有自我復裝能力的40管122毫米火箭炮的事實,僅僅對帶有復裝裝置的40管122毫米火箭炮做出介紹。實際上,人民軍從BM-21仿制而來的122毫米火箭炮從開始就有30管和40管兩個重要的分類。40管在引進了RM-70和RM-70/85相關技術后,首先定型的是類似于RM-70/85的簡化版,隨后才出現了與RM-70一致的版本。而且,該車的發展歷程也與該文所表述不同。可以復裝的122毫米火箭炮并非使用“卡馬茲”卡車底盤,而是使用過包括朝鮮自產的勝利141卡車和太拖拉T813以及帶駕駛防護裝置的太拖拉T815底盤三種。該炮最早的北約代號為M1985,即該炮最晚1985年左右就有出現,并非文中所述的“2012年朝鮮展示的新版122毫米輪式火箭炮”。
另外,朝鮮海軍的“慈惠”級快艇不僅安裝有122毫米火箭炮,還有安裝了BMD-20定向器,發射200毫米火箭彈的版本,同A-215“冰雹”M毫無相似之處。
同時,這篇文章中提到的“主體大炮”筆者早已做出了解釋。所謂“主體炮”,應該特指朝鮮的“谷山大炮”,而所謂“主體100”,也應該是朝鮮所謂新款大口徑自行火箭炮。朝鮮自研的240毫米火箭炮應使用的是“大同江火箭炮”這一名稱。
實際上,筆者在上文寫到的火箭炮也并不全面。筆者在整理資料中發現了一幅金正恩并未公開行程的照片,其中出現了一款裝備同BM-8火箭炮非常相似。但是因為缺乏其他相關證據,筆者并沒有將這款裝備單獨列出進行討論。類似這樣的情況在其他裝備中依舊存在,筆者認為,對于沒有把握的資料或者說法,或者可以自己想法設定來考證,或者可以結合已有資料合理推斷和預測。但是,在沒有任何實質證據,甚至在對于裝備根本不了解的情況下對僅憑主觀臆想就得出結論,這是不嚴謹的表現。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