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鋒
煮豆持作奶,豆在瓶中笑,本是同根生,奈何嗷嗷叫。
——快消品的世界,從來不缺血戰。當戰爭指向奶制品領域,來自植物蛋白飲料的局部戰爭,殺得各方是熱血沸騰。南有椰樹牌椰汁、中有養元六個核桃、北有承德露露,椰子、核桃和花生,最終成就了這三大諸侯。但多品類的局部戰爭還沒結束,一場由蒙牛、維維、唯怡、達利等巨頭引發的以豆奶為主的全面大戰,一觸即發。
傳統奶企跨界,老牌豆奶崛起,快消巨頭入圍。關于豆奶的爭奪,實際上一是瞄準了以牛奶為代表的動物奶飲料的供需失衡;二是看上了消費多元化下,植物蛋白飲料需求的激增;三是對下一代資源型飲料產業的前瞻性布局。
500億元,這是眾多主戰者對這一單品的估值,而其背后隱藏的數千億元級植物蛋白飲料市場之爭,也近在須臾……
豆轉“星”移
如今豆奶市場的戰爭,從某種角度上說,要以維維豆奶的上市為導火線。
在維維豆奶2000年公司的招股書中寫得很清楚,維維股份擬與香港立新公司合資組建徐州維維乳業有限公司,新建年產3億瓶塑瓶奶生產線。同時,業務涉及牲畜飼養、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食品與飲料生產、葡萄酒釀造、超市零售、遠洋捕撈與水產品加工、食品運輸、食品包裝等。一直是豆奶標桿的維維,走上了多元化道路。
按道理來說,豆奶領域霸主登基,閑雜人等可以無事退朝了。但歷史的吊詭之處就在于,它不按照一般邏輯在走。
很快,維維多元化步步受挫,其他業務不說,2015年維維的豆奶業務總營收只有14.89億元,公司的凈利潤常年徘徊在1億元左右。而始終專注于植物蛋白飲料,2000年營收只有維維一半的承德露露,到2015年的年銷售總額已經達到27億元,凈利潤高達4.63億元。2005年才創立的六個核桃,銷售額做到了150億元……
維維減兵收陣之時,正是各地諸侯開始厲兵秣馬之機。
長久以來,關于四川和重慶地區火鍋佐料、下菜酒的差別,爭議從未間斷過。但無差別的是幾乎所有火鍋館,都配有植物蛋白飲料唯怡。唯怡正是靠“火鍋伴侶”的定位,在外無維維一樣的強敵侵擾下,用10多年時間成長為了川渝地區的豆奶霸主。
2009年,在逐步改良了豆奶配方后,融合了花生、大豆等成分的“新唯怡”在川渝市場的占有率已經達到80%?!蔼M小”的川渝市場,已經容不下唯怡的快速膨脹。于是,一場具有典型意義的區域品牌擴張戰略逐漸拉開。
第一步,唯怡進一步強化消費固有認知,通過可愛的V形手勢、唯怡=維生素E打造品牌識別度和賣點,并以高顏值、有營養主攻女性市場。第二步,唯怡慎重選擇外拓市場,先從四川文化及消費習慣具有強烈輻射力和影響力的陜甘、云貴等西部省份進行市場拓展,然后以川渝外流人口數量龐大,對來自家鄉的產品具有特殊的情結為突破口,進行情懷營銷。
最后,同時也是決定性的一步,唯怡系統地對渠道擴大化,提升大眾即飲和家庭消費的比例,將渠道分配為中餐飲占55%,商超、干雜店占45%,又順利挺進了華北、華中地區。
一路所向披靡的唯怡,直到想要進一步吞下東北地區時,才遇到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硬仗。
不僅僅是為了阻擊唯怡,東北作為大豆主要原產地,本身就隱藏著無數的力量。這些力量之中,坐擁1 000多萬畝生產基地的北大荒農墾集團,作為地方龍頭,發起了一輪“榮譽之戰”。
2016年,在其豆奶產品正式上市之前,北大荒團隊針對豆奶普遍存在豆腥味的毛病,對產品進行了大規模的口感盲測。經過多達10 000余人的品嘗對比,最終試出了口感認可率超過90%的配方?!氨贝蠡摹睎|北豆奶橫空出世。
除了憑借非轉基因、道地東北原料等提升產品口感之外,北大荒特別注重產品顏值。比如,北大荒的玻璃瓶東北豆奶,采用插畫的表達形式,融合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淳樸東北文化,打造了濃郁的中國風。
更甚者,為了提高動銷,拉攏經銷渠道,北大荒大白袋產品零售2元/袋,價格優勢突出;玻璃瓶產品不回收,零售價在4~5元,產品的凈利潤高達40%以上。同時,北大荒推出“2元樂享”活動,50%的中獎率,讓消費者可以買一瓶,再用2元換一瓶。
一系列動作之下,北大荒不僅阻擊了唯怡等一群伺機進攻東北地區的企業,同時,北大荒東北豆奶更成一個爆款,開始由北南下,逐漸占領了華北地區。
除了北部戰區之外,另一豆粉巨頭黑牛集團,2016年及時從虧損的多元化中抽身,推出液態豆奶打算上演一出“王者歸來”。專做豆漿機的九陽集團、連鎖餐飲永和豆漿,紛紛推出了自己的豆奶產品。值得一提的是,起家中國香港地區,專注豆奶的維他奶,深耕廣東、福建等豆奶消費旺盛地區,成了區域一霸……
一時間,群雄并起。而在這風起云涌中,維維豆奶市場份額從最高的80%下滑至2012年的不足25%,仍然沒有停止魔鬼的下滑步伐。
急先鋒的滑鐵盧
就像滴滴、特斯拉顛覆了傳統出租和汽車行業一樣,真正對整個豆奶行業沖擊的力量,也來自行業外。
早在眾多區域豆奶品牌還在拼命外拓的2014年,蒙牛就與美國最大的植物基飲料和食品公司WhiteWave組建合資公司。同年12月12日,蒙牛與WhiteWave共同創立豆奶品牌——植樸磨坊,預示著蒙牛開始跨界進軍植物蛋白飲料市場。
蒙牛的入局,代表了部分傳統奶企的生存焦慮癥。三聚氰胺事件后,動物奶市場持續低迷。同時,亞太地區人群,具有全球最高的乳糖不耐癥,具體表現為喝牛奶易拉肚子。而隨著大眾消費意識的提高,植物奶不含乳糖,營養價值與牛奶趨同,更適合亞洲人群體質的優點逐漸被廣泛認同。
選擇與WhiteWave合作,蒙牛想稱霸植物蛋白飲料的野心可謂是“昭然若揭”。WhiteWave旗下Silk豆奶品牌,具有40多年成功經驗,在北美市場占有率高達40%~50%。蒙牛就是要復制這一成功經驗到中國。
一開始,蒙牛并沒有大力鋪線下渠道與區域品牌搶勢,而是選擇在京東等電商平臺試銷,拓展新興渠道。同時,在羊年除夕之夜(2015年2月期間),蒙牛通過春晚向全國消費者送出1 000萬元“微信紅包”,其“植樸磨坊”微信公眾號粉絲量一晚新增300多萬。
在產品上,蒙牛瞄準彼時豆奶市場在營銷和配料上的同質化,以綠色有機、“無添加”等為產品標簽,主打核桃和巴旦木兩種口味。并以6元的價格,切中豆奶只往中低端做的通病,提前布局高端豆奶市場。
并不同于其他商戰,唯怡、北大荒、維他奶等區域性成長品牌更樂于看到蒙牛的入局。他們希望通過巨頭的渠道和市場能力,擔當市場培植的先鋒,將豆奶的概念進一步打入消費者心智。
但讓人無法理解的是,在經歷了春節那輪營銷推廣后,蒙牛就像斷了炮火,后續進攻乏力。
2015年蒙牛財報,僅用“經過一年運營,蒙牛對于未來植物基營養品的市場前景充滿信心”來簡單描述“植樸磨坊”,并未公布任何相關財務數字。
事實上,蒙牛的高舉高打,陷入了自己制造的“滑鐵盧”。首先,其“無添加”概念本身就和核桃口味、巴旦木口味乃至后來的香蕉口味的描述相沖突;其次,蒙牛自一開始就將“植樸磨坊”當成了飲料來推廣,無論是在線上渠道還是在后來的線下KA等渠道,“植樸磨坊”一直展示在飲料區而不是乳品區。同時,“植樸磨坊”完全復制了歐美地區的配料和口味,并沒有根據中國消費者的口味特點進行調整,接受度不高。
2016年5月,經過半年多的戰略調整后,植樸磨坊的4款升級產品在蒙牛自營電商平臺上市,并限量900份。定價為60~66元/245ml×12包,較之前略有下調。在包裝上,色彩更鮮明,元素更豐富。而在口味上也根據消費者的反饋調整了配料,并推出了醇香豆奶,主打“無添加”概念,并被陳列到了乳品區。
在憑借熱門IP《致青春》電視劇的植入推廣下,2016年,植樸磨坊以營收3.3億元,占比蒙牛總收入0.6%的成績,被寫入了蒙牛財報。
但稍微緩過氣的蒙牛,沒想到又遇到了當頭一棒。2016年7月,達能集團宣布將花費近100億美元收購WhiteWave,獲得其豆奶品牌Silk,進而進軍中國市場,豆奶界一片嘩然……
維維豆奶的回馬槍
蒙牛入局的戰略意義遠大于它多元化本身。在它的市場教育下,消費端已經形成了對高中低端豆奶的基本認知。同時,包括伊利、達利等乳業、快消巨頭,也紛紛抓住機遇,攪入戰局。
2017年3月20日,成都春季糖酒會。維維飲料銷售總經理陳洪衛代表維維創始人崔桂亮正式宣布,“進軍植物蛋白飲料”市場。很多媒體用“回歸”“維維出槍,大殺四方”“王者歸來”等詞匯,來形容這個沉寂了16年的豆奶巨頭的變化。
崔桂亮此記回馬槍,絕對是有備而來。他一改維維豆奶傳統“沉穩、內涵”的經典形象,出人意料地采用了手繪感十足的“惡搞小黃人”視覺形象,體現了“快樂、年輕、時尚、健康”的產品定位。與傳統的維維豆奶相比,“新維維”更強調產品個性化特征,主打“年輕態”。
最大的改變是維維實現了產品社交化。崔桂亮充分借勢互聯網傳播熱度,通過設計關聯品牌形象的社交表情包、社交語言,以網絡熱詞、二次元、搞笑段子為載體為產品注入社交基因,打造網紅產品。
比如維維原味豆奶“豆智豆勇”系列,采用利樂包裝,零售價每盒3元,可“豆”“智”“豆”“勇”四盒組合販賣,進攻學校市場。線上,分別與百度外賣平臺、民生銀行金融品牌合作,通過“愛逗套餐”“掃逗送黃金”等活動,增加受眾黏性與品牌熱度,同時也提升了產品的曝光度與市場影響力。線下,結合強力地推,崔桂亮在校園超市門口設置試飲,學校食堂設置硬廣等,真正打造超火爆校園豆奶飲料。
維維的改變讓人大跌眼鏡并又暗嘆其創新魄力。但偏偏,維維進入的還是2~4元檔豆奶市場,在這里它將遭遇最多的炮火。而重要的一炮,則是達利集團的阻擊。
2017年4月,達利集團宣布以“豆本豆”豆奶為標志,正式進軍植物奶領域。這個擁有達利園蛋黃派、好吃點、優先乳、和其正、樂虎等產品線的食品巨頭,校園本就是其一大市場。為了推廣豆本豆,達利集團聘請了孫儷作為豆本豆的形象代言,冠名熱門綜藝《奔跑吧,兄弟》,并利用本身大渠道+大明星+大媒體的優勢,在線上與線下進行360°無死角覆蓋。
同時,達利復制蒙牛的豆奶概念,主打“健康無添加”概念,并將產品線細分為原味豆奶,無蔗糖純豆奶和有機豆奶三種形態,進一步細化消費人群。
不只是劍指維維,2017年初,達利集團喊出“用三年的時間打造500億元的豆奶品牌”的口號,在2017年上半年財報中,達利集團的豆本豆營收超過2億元。達利的系列戰術,均在朝著豆奶第一品牌的戰略意圖前進。而維維回馬槍的威力,還需要多場惡斗來驗證。
江湖很近,江湖很遠
事實上,當維維、唯怡、達利、蒙牛等企業攜豆奶逐鹿中原之時,豆奶巨頭維他奶,一直在潛伏布局,并憑借廣東、福建等地區成熟餐飲渠道和豆奶消費,將市占率做到了42%。
2016年3月,維他奶(武漢)有限公司投產,玻璃瓶維他奶及利樂包產品正式下線,項目總投資5億元;2017年8月31日,維他奶在東莞的生產基地完成簽約儀式,項目投資總額10億元,預計2021年投產后年總產值可達約18億元……
更甚者,維他奶集團憑借2017年暴火的維他檸檬茶系列,火速進入了內地校園、商超KA、便利店等渠道。而維他奶也大有借檸檬茶的渠道優勢席卷全國,一統天下之勢。
然而,2017年4月,包括維他奶中國區總經理在內的9名高管相繼“因個人原因”離職,引發股市動蕩,并引來外界對豆奶行業人才流動和爭奪的無限遐想。而維他奶也并不被檸檬茶帶來的新渠道看好,仍受困于餐飲渠道的單一,而不能急速擴張到全國。
但關于豆奶產業的爭奪遠不止此。
作為大豆的主要產地,東北地區成了豆奶企業角逐的另一大戰場。維維在東北成立黑龍江綏化非轉基因大豆基地,“公司+種植大戶”的合作模式,拓寬大豆原料的供應渠道,建立了糧食生產與倉儲基地。維他奶每年約投入4 000萬元在東北地區采購非轉基因大豆,在黑龍江設立大豆生態農業基地,首批投種2萬畝。達利集團2017年與北大荒農墾局嫩江農場簽訂了5 000畝大豆種植基地的合作項目。黑牛豆奶在遼寧擁有生產基地,大豆種植面積10萬畝……
2016年,豆奶市場成熟的日本,規模已達到800億日元,體量接近中國市場的60%。而我國豆奶銷售規模近5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0%,體量已達83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豆奶消費市場。而據證券機構測算,隨著早餐文化、健康飲食等概念的普及,綜合考慮未來中國人豆奶均消費量(3倍空間)和人均消費金額(5倍空間)的上浮,結合未來人均GDP和消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保守估計豆奶市場潛在規模達500億元。
豆奶江湖,風云際會,誰將主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