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含+王學萍
北京市順義區坐落在北京市的東北部,是北京市城鄉協調的首都和諧宜居示范區、港城融合的國際航空中心核心區和創新引領的區域經濟提升先行區。這樣的城市區域定位帶來了順義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迅速推進,同時也給順義區的教育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機遇與挑戰,區域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訴求也越來越強烈。2015年,為助力順義教育的轉型升級和區域教育綜合改革的深入發展,在順義區教育委員會、順義區教育研究和教師研修中心的領導與支持下,我們與北京師范大學合作實施了“基礎教育內在質量提升項目”,在區域內開始了以區域為引領、以學校為主體、以學校內涵式發展為目標、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最終導向的實踐探索。這一項目是順義區尋求區域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新嘗試;是整合高校、區域、學校三方力量,形成推動區域教育內涵式變革合力的新探索;是激活學校自身、學校干部、教師等變革主體的內生力量,通過他們的成長帶動學校整體改進,進而推動區域整體教育水平提升的新舉措。
一、項目在區域內實施的目標、過程與策略
(一)主要目標
“基礎教育內在質量提升實驗項目”以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和內涵發展為目標導向,依托北京師范大學的相關項目研究成果及專家實地指導,聚焦學校整體改進,構建學校內在質量提升綜合變革的知行重構策略,促進學校教育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同時,探索區域推進學校整體變革的有效途徑,實現區域基礎教育品質的整體提升。
(二)項目推進的具體過程
“基礎教育內在質量提升項目”在順義區共進行三年,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2014年12月—2015年4月):籌劃啟動
2014年12月,我們發布了引進“基礎教育內在質量提升項目”的信息,在“自愿報名,雙向選擇”的基礎上,遵循“三原則四步驟”確定了項目學校。
“三原則”是指:同等條件下,向農村薄弱學校傾斜,積極縮減城區小學與農村小學的辦學軟條件差距的原則;同等條件下,向(潮白河)河東地區傾斜,努力實現河東河西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原則;將學校現有辦學思想、未來三年發展規劃納入考察范圍,以期與項目的理論基礎、目標方向相契合的原則。
“四步驟”包括: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初次篩選。高校項目組深度采集信息。召開項目雙選會,區域和高校共同打分,確定最終名單。公示名單。
最終,我們在報名的十七所學校中選擇了八所作為項目實驗學校,分別是順義區北小營小學、順義區明德小學、順義區南彩二小、牛欄山一中實驗學校小學部、順義區仇家店中心小學、順義一中附屬小學、順義區裕達隆小學、順義區張鎮小學。2015年4月,“基礎教育內在質量提升項目”在順義區正式啟動。
2.第二階段(2015年4月—2015年7月):科研循證、達成共識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學校的現狀進行深入剖析,對學校現存問題進行深度解讀,并將之轉化為未來發展的機遇與目標。同時,還以學校辦學特色、辦學思想體系為基礎,以社會情感學習理論為支撐,以學校問題為導向,構建學校未來三年的內在質量視角下的可持續發展規劃,力求區域、高校和學校達成共識,為接下來的整體推進打好基礎。
3.第三階段(2015年9月—2017年6月):行動改進、實踐變革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圍繞學校三年發展規劃,從關心型校長領導力發展、內在質量提升視角下的有效教學、社會情感學習校本課程、教師社會情感能力提升與發展、積極、包容、開放的學校氛圍建設以及接納與尊重的家校合作伙伴關系這六大維度構建學校內在質量提升綜合變革的知行重構策略。通過開展各模塊的集中培訓、專家一對一下校指導、項目學校集體教研、名優學校考察互訪等一系列的活動,促進學校整體改進的發生、發展;同時,通過對活動的反饋與反思,不斷調整實施策略,有效保障項目的有序實施,提升學校整體改進的實效性。
4.第四階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建構生成、成果共享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三年項目實施的效果進行梳理和固化,將已取得的成果轉變為學校今后自主發展的內部能量。通過開展一系列總結活動,提升學校影響力,增強項目的輻射帶動作用。
(三)項目推進的具體策略
1.構建“合作發展共同體”,促進項目深入開展
葉瀾曾經說過,如果要達到合作的深入發展,要實現理論與實踐、專業人員與實踐者兩個維度的交互創生與發展,唯有深度介入。為此,在項目啟動之初我們構建了包含區域、高校以及學校在內的“合作發展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我們作為區域的代表,從區域現實出發,以主體的身份存在,帶著研究的精神與服務的態度參與到項目中;北京師范大學作為高校的代表則扮演著發現者、研究者、建議者等多重角色,帶動項目的有序推進;項目學校作為變革的主體,以積極主動的精神,勇于面對問題與挑戰,不斷進取、創新,為自身內涵式發展不懈努力。
“合作發展共同體”增強了三方的主體意識,將區域、高校以及學校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共同為學校整體改進、區域教育內涵式發展服務。基于合作共同體,學校與高校合作的頻率更高,互動更加密切,交流的內容更為深入,實現了相互滋養、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環。同時,學校與學校之間的交流也開始變得有深度、有實效。從最開始的幾所同質學校相互交流,到兩所異質學校開展互訪研討活動,再到后期根據學校發展目標與辦學特色為依據開展的各種交流展示活動,共同體為校際間的交流提供了廣闊且持久的舞臺。
2.全員參與,讓學校的變革更徹底
教師是學校工作的主力,是學校管理的主體,他們身上蘊藏著無窮的智慧與力量,他們處在學校工作的不同崗位上,因此能夠對學校的管理工作有不同的看法與見解。因此,學校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力量,調動教師參與學校管理。
在項目之初,我們從學校的整體規劃入手。在制定學校發展規劃的時候,每一所學校的每一位教師都參與了“學習研討—規劃發展愿景—診斷學校現狀—剖析深層原因—進行問題轉化—達成共識”這一系列的步驟。有的學校還創新性地在學生群體中也開展了這樣的活動。在這個“由下至上,上下聯合,橫向互動”的過程中,學校的每一個人都參與進來,促進了每一位教師對學校各方面情況的思考,讓每一位教師都體悟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增強了教職工的主體意識,為他們今后參與到學校的變革中奠定了基礎。endprint
在學校推進項目的過程中,為了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參與到項目中,我們嘗試組建了校長、中層干部和一線教師在內的項目核心管理團隊。同時還通過將項目分解為六個子項目,分別組建了子項目團隊,學校的每一位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及感興趣的領域選擇參與到子項目的研究中,而且每個子團隊的組長均由教師擔任。這樣一來,學校里的每一位教師都擁有了“我是學校主人”的實踐體驗,在項目的推進過程中,教師則會以學校主人的身份參與其中,大大提升了教師的參與感。同時,教師動起來了,學校就動起來了;教師動起來了,學校的變革就豐滿起來了;教師動起來,學校的變革就更加徹底了。
3.持續跟進,促進從理念到行為的轉化
教育實踐要求教育研究不僅能夠正確地“指向”,而且能正確地“示范”。因此,在對項目的實施過程進行定位的時候,我們將持續跟進作為我們具體策略之一。在我們的項目中,持續跟進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指高校的專家團隊,在深入學校整體改進的過程中,在對全員進行理論培訓的基礎上,要扎根學校,通過持續的、長期的跟進,將理念轉化為行為;通過持續不斷的干預性行為,將自己所秉持的理念轉化為學校實際的變革行為。專家定期進入學校,對所負責的學校進行一對一的指導。通過這種持續地深入到學校日常工作中去的方法,為項目學校帶去前沿的理念,專業的理論,同時也幫助學校解決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實踐場域下給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持續跟進的主體是區域教育部門。我們通過對項目持續跟進,了解項目過程,監控項目質量,把控項目推進的節奏,根據學校和高校的反饋及時對項目方案進行調整,確保項目高質量的推進。
二、項目在區域內取得的成效
回望三年來的改革歷程,我們的八所項目實驗學校已經發生了并且正在繼續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學校的辦學思想體系愈加完善,立足校本的內涵式發展戰略更加明晰可行,校長掌握了更為科學的學校管理方法和藝術,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班級管理能力、教學研究能力日益提高,學生在學業成績提高的同時,情感體驗更加的豐滿……更為重要的是,學校的自主發展的意識與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時一種可持續的運行機制也被催生出來,區域教育的生態環境也在持續優化。
“基礎教育內在質量提升實驗項目”不僅僅使順義區又多了八所優質學校,更為全面促進順義區基礎教育的可持續良性發展作出了貢獻,為構建區域教育發展新常態,聯盟組團城鄉協作、河東河西學校協同發展、京津冀協同共進戰略的深入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項目能夠在短短三年中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得益于高校專家帶來的前沿教育、管理理念,他們深入實踐的辛勤付出,為項目的推進注入了高效的催化劑;同時也離不開我們的項目學校在變革路上的決心,改進道路上的熱情與堅持、拼搏與汗水、光榮與夢想。在這里,作為區域的教育管理部門,我們要對他們的奮進和篤行,表示真心的感謝。
責任編輯:肖佳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