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媛媛
【摘要】在信息網絡時代,網絡第三方支付已然成為商家和消費者買賣活動的主流消費模式,但隨著網絡第三方支付數量的不斷增多,各種潛在的資金和信息安全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現目前,國內法律對這方面還缺乏完善、成熟的規范體系,存在立法空白或是不明確的風險,很難有效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故本文主要以網絡第三方支付為基礎,論述其中潛在的風險及如何有效保障消費者權益。
【關鍵詞】網絡第三方支付 消費者權益 備付金
隨著網絡的普及以及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群眾的貿易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絡第三方支付逐漸發展起來。網絡第三方支付具備快捷、便利等優勢,在人們生活和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據艾瑞咨詢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度國內網絡第三方支付交易金額高達6.1萬億元,環比增長速度為16.2%[1]。由此可見,網絡第三方支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故而研究在網絡第三方支付中如何保障消費者權益就十分重要了。
一、網絡第三方支付
所謂網絡第三方支付,是在信息網絡時代相對傳統支付方式而言的。在理論界現目前還沒有針對網絡第三方支付的明確定義。多數學者認為,網絡第三方支付即The Third Party Payment,這樣是支付寶創始人馬云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最早提出的。中國人民銀行在《非金融機構支付管理辦法》中有提出,網絡第三方支付是以非金融機構支付定性的,這也是國內首次基于立法角度明確網絡第三方支付平臺在國家法律中的地位[2]。本文認為,網絡第三方支付與銀行及電子商務商戶是相對獨立的,主要是為消費者及商戶提供支付服務,如微信、支付寶等。
二、網絡第三方支付中潛在的風險
就當前網絡第三方支付的現狀來看,主要潛在以下風險:
1.個人信息泄露風險。網絡第三方支付雖然以網絡為基礎,有一定匿名性,但在實際使用時采用的是實名認證方式,即交易雙方必須填寫真實信息,匿名賬戶和交易者匹配成功,雙方才能實現交易。這就意味著安全措施不到位就可能泄露個人信息。
2.個人資金安全風險。隨著網絡第三方支付的普及,相關支付機構掌握的資金越來越多,同時承擔的法律風險也越來越高。一方面可能是第三方支付平臺存在管理或是技術漏洞,另一方面可能是資金收益風險,支付機構將其作為“應付賬款”處理,但法律上并未針對這些款項做出明確規定,故支付機構在處理這些資金時可能呢存在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風險。
3.監管主體存在局限性。在《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出臺前,網絡第三方支付監管機構一直對資金及交易監管缺乏詳細規定,使得監管時常常出現相互推諉、重復監管等情況,阻礙監管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事實上,《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中也明確指出了網絡第三方支付的監管機構是央行,鑒于其主營業務是支付結算,故由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也合乎情理[3]。但網絡支付跨越了互聯網、金融等多個領域,僅有央行實施監管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三、網絡第三方支付中如何保護消費者權益
(一)明確備付金利息收益
在《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中認為備付金即消費者預付的資金。備付金可產生利益收益,收益部分的資金可作為消費者權益基金,歸屬在消費者在協會或是其他獨立公益機構下,確保公平。一方面,當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出現糾紛,可動用權益基金預先賠付;另一方面網絡第三方支付機構也應有權力從權益基金中獲取一定比例收益,作為服務費。如此,既能降低網絡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成本,也能有效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二)完善監管主體制度
網絡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監管主體僅有央行負責是遠遠不夠的,鑒于其跨越多個領域的特殊性,可創建以央行為主,銀監會、信息部及商務部為輔,行業自律監管作補充的完善監管模式。具體而言,可由央行負責監管網絡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轉賬支付業務及清算業務;由銀監會負責監管跨行轉賬等業務;有信息部輔助監管網絡第三方支付中涉及到的各種互聯網技術;由商務部負責監管網絡第三方支付中涉及到的對外業務和對外資金。此外,支付清算協會發揮自身靈活性,做好各方面監管補充,確保監管質量和效率,節省成本。
(三)建立責任追究制度
一方面,明確網路第三方支付機構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即民事上的合同關系。通常而言,消費者要使用網絡第三方支付就需要在相應平臺上注冊,并同意用戶服務協議,確定后方能享受服務。至此,消費者與網絡第三方支付機構就形成了服務合同關系。故國家在立法時就應明確這一關系。關系確立后,網絡第三方支付機構就必須保障消費者的隱私和資金安全,若消費者與商家出現買賣糾紛也應從中調解。對消費者而言,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也可根據法律規定要求網絡第三方支付機構承擔相應的責任和賠償。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刑事手段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若是非法入侵網絡第三方支付機構或是網絡第三方機構泄露消費者信息、挪用消費者資金等,導致嚴重后果的,應由最高人民法院嚴格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以此保障消費者在網絡第三方支付過程中的合法權益。
(四)強化監督管理力度
強化對網絡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監督管理力度能有效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調整網絡第三方支付機構許可制度。當前具備網絡第三方支付資格的機構主要是微信、支付寶等實力雄厚的企業,但也存在一些實力薄弱的小企業也具備網絡第三方支付資格,這些無疑就增加了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風險。故國家可將《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里的部分內容升華至法律或是行政法規層面,一方面杜絕各種違法行為,提高網絡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法律性,另一方面可將網絡第三方支付的審批權交由中國人民銀行省級分行負責,減輕支付機構的審批壓力。
2.嚴格落實用戶服務協議的審查。網絡第三方支付監管機構制定用戶服務協議范本,由網絡第三方支付機構參照執行,同時嚴格執行網絡第三方支付機構用戶服務協議備案制度,要求相關支付機構根據監管機構制定的用戶服務協議范本制定出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用戶服務協議后必須如實向監管機構備案。監管機構需嚴格審查協議中是否存在增加消費者義務、逃避自身法律責任等條款。
3.強化執法力度。網絡第三方支付監管機構必須強化執法力度,嚴格依照法律法規落實執法巡查和投訴舉報,一旦發現有任何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都必須追究相應責任,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信息網絡時代,網絡第三方支付已然成為交易買賣的主流支付模式。隨著用戶數量的不斷增加和資金規模的不斷擴大,如何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本文主要論述了網絡第三方支付潛在的風險以及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措施,望能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許晶.第三方網上支付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16(04):72-74.
[2]詹偉.網絡消費者的保護:以第三方支付平臺為視角[J].商,2015(08):117-117.
[3]方新蕊.第三方支付如何保護消費者[J].金融言行:杭州金融研修學院學報,2015(10):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