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有的關于金融運行狀態方面的研究文獻,主要是選擇一部分金融指標來衡量金融發展狀況,如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金融機構數等等。但是作為單一的指標,總存在部分缺陷。因此,本文提出了衡量金融發展狀況的綜合指標:金融成熟度,并對其進行了理論研究和指標設定,為金融理論研究提供新的視角、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關鍵詞】金融發展 成熟度 綜合指數
一、引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和改革也在不斷的推進。從銀行業、保險業發展了證券業;從國有政策銀行發展了國有商業銀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等;從單一的股票交易市場發展了多層次資本市場;從獨家壟斷的保險業格局發展了中外保險公司多家競爭、共同發展的多元化新格局??梢钥闯?,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和完善過程是多層次的、多維度的。從區域視角來看,各地區金融發展步伐不一致,金融發展差異巨大,對各地區金融發展階段難以進行準確判斷。另外,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各地區歷史文化差異巨大,衡量各地區的金融發展狀態不能只是單一指標,也必須是從層次的、多維度的。因此,尋找一個合適的指標來描述地區金融發展狀態是當前我國進行金融改革和促進金融平衡發展中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金融發展指標最先提出者是美國經濟學家雷蒙德.戈德史密斯(1969),他在《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一書中把金融活動與金融現象作為一種結構即金融結構,同時,他認為金融發展是指金融結構的變化,金融結構就是各種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的相對規模,并且其規模是隨著時間變化的。戈德史密斯提出了金融相關比率(FIR)來作為度量金融結構的工具。FIR用是金融交易活動與總體經濟規模的比例來度量的。而這傳統的金融發展指標FIR并不能準確衡量我國地區間的金融發展差異呢有鑒于此,重新構建能夠客觀反應我國地區金融發展差異的指標尤為重要。本文因此提出了金融成熟度這一概念來衡量我國的區域金融發展差異。
二、金融成熟度的提出背景和意義
(一)金融成熟度提出背景
成熟度的含義是植物的果實或者谷物生長到可收獲階段,還可以比喻事物、人發展到了完善程度。成熟度描述了一個過程,一個可能通過中間狀態的從初始狀態到高級狀態的轉變過程(Fraser,Moultrie,and Gregory,2002)。Paulk(1993)將成熟度過程定義為“定義明確,可以管理、衡量和持續改進的程度”。Shapiro(1996)也強調了過程的改進作用:“有些公司走的彎路很少,所以它發展得比別人快,但無論快慢,每個進入世界級的公司都經歷過多個階段的改進。這沒有捷徑可走?!背墒於仍u價體系的基本假設是更高的成熟度將導致更好的績效(Dooley,Subraand Anderson,2001)。成熟度評價體系的基本要求是事物的主要過程或活動是可以被有效定義,并且通過管理和運行能夠得出有效的結論。成熟度通常用于描述許多不同性能水平活動的特性(Fraser,Moultrie,and Gregory,2002)。衡量過程或能力成熟度的方法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產品開發的各個方面,它們既可以作為評估工具,也可以作為改進的框架(Dooley,Subraand Anderson,2001)。大多數成熟度研究都以不同層次的關鍵過程或典型活動來定義不同的“成熟度”(Fraser,Moultrie,and Gregory,2002)。總結下來,運用成熟度來衡量事物發展過程主要有以下四點優勢:
(1)成熟度運用起來方便,并且成熟度的定量分析也很簡單。
(2)成熟度不僅可以從事物的功能上劃分,還可以從其他維度劃分。
(3)成熟度可以搭建在事物發展方向和改進過程中可能出現不同的理解、認識并最終形成共識的一個平臺。
(4)成熟度可以作為一個外部評估的工具,也可以當作自我評估的框架。
最早得運用成熟度的是Crosby(1979)的QMMG質量管理成熟度網格,其被開發用于評估公司管理質量的狀態和演變。隨后,其他成熟度理論被提出并用于一系列活動,包括質量保證,軟件開發,供應商關系,創新,產品設計,產品可靠性,戰略調整和知識管理。最著名的成熟度運用是在軟件工程研究所(SEI)開發的用于軟件工程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基于Watts Humphrey的過程成熟度框架),它是對于軟件組織在定義、實施、度量、控制和改善其軟件過程的實踐中各個發展階段的描述,包括5個等級:初始級、可重復級、已定義級、已管理級和優化級。SW-CMM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為那些想評估、改進軟件過程能力的機構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隨著SW-CMM模型的建立及完善,“成熟度”這一概念在很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Nightingale和Mize(2002)介紹了關于企業轉型的過程成熟度模型。Hardgrave和Armstrong(2005)討論了與軟件開發相關流程的成熟度模型。Crawford(2006)討論了項目管理的過程成熟度。Gillies和Howard(2003)從人員角度介紹了組織變革管理的過程成熟度。Sawyer(2004)考慮了人類行為的過程成熟度。Rana和Ahmad(2005)討論了關于測試和質量考慮的過程成熟度。Adams和Campbell(2005)討論了風險管理的過程成熟度。這些成熟度理論的探討都旨在通過改進過程的一部分,以便尋求最佳的組織狀態。
(二)金融成熟度提出意義
至目前為止,金融的發展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并還將繼續發展下去。其發展歷程就是一個不斷趨于完善、不斷走向成熟的過程。鑒于成熟度評價體系的內在條件,本文在認為成熟度評價體系能夠應用于衡量區域金融發展理由如下:
(1)金融發展過程符合成熟度評價體系的基本假設:更高的金融成熟度會導致更好的績效,其績效主要體現在對經濟發展的促進方面。
(2)金融發展的過程狀態是可以具體度量的。從金融相關比率這單一指標擴充以深度、可得性、效率等多個維度的多個指標,金融發展狀態已經可以刻畫了,并且不同的金融發展程度呈體現在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程度差異也很明顯。
(3)金融成熟度不僅可以衡量各區域金融發展程度,而且可以為低成熟度地區向高成熟度地區發展提供合理的建議。
金融成熟度可以作為衡量我國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標尺,其度量角度的不固定性可以完美地體現我國區域間金融發展差異的多樣性,解決對因選取指標的不同而造成對區域金融發展程度的誤判。
三、金融發展指標體系
(一)文獻綜述
金融成熟度作為一個新的金融體系衡量指標,國內已經有學者嘗構建過其指標體系。高新才、李陽(2009)首次將成熟度模型運用到金融領域,他們把金融成熟度作為一個綜合指標,將多個指標融合在一起度量了中國農村金融成熟度。任兆璋、劉云生(2010)運用這一模型對廣東金融成熟度指數進行了研究,在指標選取中,他們將金融成熟度細劃為金融總量的增長程度、金融結構的優化程度和金融效率改善程度這三個指標。這一金融成熟度指標體系更加細致地詮釋了金融成熟度這一概念。之后的金融成熟度研究大多基于這一體系。張建軍、陳晨(2012)基于我國9省市的金融發展視角對東中西區域金融成熟度測量和對比研究;蒲勇健、魏亞敏(2013)也基于這一指標體系對我國省域金融成熟度進行了收斂性研究。
綜合來看,盡管以上的研究已經對傳統的金融發展指標進行了補充和修正,但仍然停留在相對獨立的宏觀指標加總層面,并且沒有考慮到人的因素對金融發展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金融成熟度指標作為一個衡量區域金融發展程度的綜合指標,其更應該注重金融發展中的結構比例,現有的金融成熟度指標并不能分析區域金融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問題,對于修正和改進我國區域金融發展中的結構問題缺乏指導意義。本文與以往研究不同,在第三節理論基礎上,結合我國各區域金融發展的現實情況,選取了金融認知度、金融深度、金融可獲度、金融效用度四個方面共38個指標構建了金融成熟度指標體系。
(二)金融成熟度指標選取分析
衡量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維度選取最好能夠體現金融發展的關鍵特征,最好能夠涵蓋金融的五個關鍵功能:(1)生成和處理關于可能的投資的信息,并根據這些評估和分配資本;(2)監測個人和公司,在分配資本后進行公司治理;(3)促進風險的交易、分散、集聚和管理;(4)動員和匯集儲蓄;(5)便利商品、服務和金融工具的交換。但是,直接測量這些功能是一項巨大的挑戰,Levine(2005)指出,這樣的經驗性功能通常不能準確地從理論模型產生的概念中衡量。因此,本文的目標是從世界銀行衡量世界各地的金融系統的四個重要特征中,結合區域金融系統的特點,去除了金融穩定性衡量,添加了金融實施者的變化因素。具體來說,本文考察了區域金融發展的以下四個特征:(a)認知度;(b)深度;(c)可獲取度,和(d)效用度。
金融認知度是該地區人們對金融的認知程度。一個地區金融系統的“參與者”數量是該地區金融發展水平的最好指標之一(Takaendesa和Odhiambo,2007年)。參與者不僅僅是參與金融的機構,還有參與金融的人,金融認知度就是用新的以人為中心的生命范式來衡量金融發展發展水平的。伴隨著金融的發展,人們對金融認知的程度也在不斷的提高。金融產生初期,人們將自己多余的可流動資金從自己身上轉存到金融儲蓄機構,這是意識觀念的一次巨大變革,人們開始接觸金融,開始相信金融;隨著金融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金融的認知不僅局限于儲蓄功能,開始接觸了財產、人身保險,使用了支票、債券;再到現在科技的革新,互聯網在金融的應用,人們對金融發展的變化又有了新的認知,個人電子賬戶、網上移動支付等等。由此可見,金融發展對人的金融認知程度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金融發展落后的地區,人們對金融的認知還停留在初始階段,對金融發展的最新變化不能得到充分的接觸,認知程度也會很低;與此相反,金融發展程度高的地區金融認知度必然高。因此在認知度這一維度指標下選取了每十萬人的金融從業人員數、人均存款余額、人均貸款余額和人均保費收入等多個個指標。
金融深度是該地區金融資產數量的相對規模,常用金融資產與GDP的比值衡量,反映經濟金融化程度。對金融機構而言,在關于金融發展的文獻中受到最多關注的變量是私人信貸,定義為商業銀行對私營部門的信貸占GDP的百分比。有大量文獻表明,金融深度有兩方面的解釋,一方面是私營部門對GDP的信用,另一方面是金融對經濟長期增長和扶貧(Demirgü?觭-Kunt和Levine 2008)。介于此,本文選取了銀行儲蓄存款余額占GDP比例、銀行機構總資產占GDP比例指標衡量。盡管大多數文獻只關注了銀行業,但最近的金融危機也突出了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問題。因此添加了保險機構壽險保費對GDP的影響。對于金融市場,為了衡量區域存量市場的發展以及考慮區域金融市場數據的局限性,本文主要使用國內股票籌資額和國內債券籌資額占GDP的比重。
金融可獲取度是該地區金融服務的可得度和方便度,反映金融服務的覆蓋度。一個金融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將更有效地向廣泛的公司和家庭提供金融服務,而不僅僅是對大公司和富有的個人提供服務。因此,在金融機構方面,能夠反映此特點的變量是每萬平方公里的商業銀行分支機構數、每萬平方公里的ATM機數、每萬平方公里的省級分公司以上保險公司數。
金融效率就是指金融部門的投入與產出,金融機構效率衡量的是信用中介成本,而金融市場效率不太注重于直接衡量交易成本,更多地側重于衡量交易本身。金融效率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指標,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宏觀金融效率、微觀金融效率、金融市場效率和金融政策風險。金融宏觀效率包括存貸款比例、金融相關比率、商業銀行機構數占銀行機構總數比率。微觀金融效率主要指市場微觀主體即金融機構的經營效率,包括保險業資產利潤率。
金融市場效率包括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金融政策風險指標包括不良貸款率。具體指標如表1所示。
四、小結
在現代金融理論研究框架中,金融成熟度是一個新的復合概念,明顯區別于傳統的金融理念,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區域具備的金融完善程度以及金融有效運行的程度。本文對金融成熟度進行了完整的理論敘述和指標構建,期望為金融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參考文獻
[1]高新才,李陽.中國農村金融成熟度測量與研究[J].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科學版,2009.1.
[2]任兆璋,劉云生.廣東金融成熟度綜合指數研究[J].金融研究,2010.3.
[3]張建軍,陳晨.東中西部不同區域金融成熟度測量與對比研究——基于我國9省市金融市場發展視角[J].開發研究,2012,03:85-88.
[4]蒲勇健,魏亞敏.我國省域金融成熟度收斂性研究——基于空間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分析[J].金融與經濟,2013,04:24-27.
作者簡介:陳靜偉(1993-),男,江蘇泰州人,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方向:金融發展、宏觀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