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互聯網的發展速度十分之快,其已經逐漸應用到了支付領域當中,如今人們在交易的過程中多采用網絡交易的方式,但這在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時也伴隨著多種不同類型的風險。本文就對這些風險的具體類型及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同時還提出了相應的管理措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關鍵詞】網絡金融 支付風險 支付清算系統
一、引言
互聯網使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如今,網絡交易已經成為一種主要的交易方式,但在這一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伴隨著許多風險,一旦在某一環節出現失誤便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還必須不斷完善相關方面的制度,并且加強內部管理。本文就具體分析了這一問題。
二、在實現網絡支付中存在的風險
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人們的資金管理方式和消費方式發生了一定的轉變,目前以電子消費為主,但在這一過程中存在著較多的風險,下面就作詳細介紹。
(一)資金具有較高的流動性
目前,人們在消費時多借助的是網絡平臺,其中最顯著的一個風險就是資金的流動性過強,因為在交易時存在著資金的轉移,這就導致交易確認環節的支出與收進在時間上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隨著當前使用網絡支付的人群逐步增多,在其中會匯集大量的資金,盡管在此方面的制度還在不斷完善,但在支付時仍然有很大的風險,并且銀行無法對電子交易進行有效的監督,其全部是通過互聯網來完成的[1]。另外,在交易時還可能會出現計提行為,其不僅會使銀行承受較大的風險,同時可能會對其系統造成破壞。
(二)信用約束不足
信用方面的風險主要指的是在交易過程中,如果某一方違背合約而進行違約處理便會引發嚴重的風險。在利用互聯網進行交易時,對資金的儲存方式主要是借助企業平臺來實現的,因此企業擔負著在短時期內保存資金的責任,這就對企業的管理與經營有著嚴格的要求,如果其單方面違背合約或自身沒有對資產進行科學化的管理便會對整個服務體系造成嚴重影響。這也是在使用互聯網進行交易時存在的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這一類型風險的發生較多體現在支付的過程中,其通常是由結算過程的延后處理而造成的,并且由于企業沒有對資金進行妥善的管理,因此其自然難以完成支付環節,進而使用戶在消費過程中需要承受較大的風險。
(三)操作過程中出現失誤
操作性的風險通常是由相關處理人員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為個人失誤或系統出現錯亂等問題而造成的,這一問題也時有發生,因為系統的正常運行難免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擾。該類型的風險除了操作失誤等內部原因之外,還可能是由一些外部的因素而導致的。隨著當前使用網絡交易的人群逐漸增多,系統所需要處理的工作量也越來越大,因此這就對相關的硬件與軟件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同時處理大量的信息時就可能會面臨系統癱瘓問題,進而導致信息丟失[2]。另外,還有一種風險是由人為刻意破壞而造成的。如部分工作人員因為個人私利而對系統進行其工作范疇之外的操作,同時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由專門進行破壞性的黑客入侵而造成的。
(四)法律不夠健全
近年來,互聯網支付的應用越發廣泛,在法律方面也逐步進行了完善,但其中仍然存在著一些風險,首先,在交易過程中消費者和銀行是無法建立聯系的,資金由銀行轉移到網絡平臺的過程中是與銀行失去聯系的,因此銀行無法對支付的真實情況進行了解,并且難以獲知資金的轉移途徑和具體的消費方向,這就給一些違規操作人員提供了可利用的空間,其可以設立一些非真實的賬戶將資金進行轉移處理。其次,網絡支付系統中儲存了數量極其龐大的資金,但在交易的過程中各方的計算時間有一定的差異。另外,部分負責管理資金的企業會因個人私利而去實施放貸業務,這就使整個資金的匯集較為混亂,容易給相關違規操作人員提供可乘之機,其在利用這些空隙操作時,系統處理人員是難以發現資金的流動方向的,并且資金具體的使用途徑也無法獲知。目前,這種風險發生的頻率較高,因此必須將這一問題重視起來,健全法律制度并且加大管理力度,不給非法人員提供可違規操作的空間。
(五)系統不完善
該類型的風險主要指的是在支付操作的過程中某一個難以在規定時間內償還債務的人員使正常的支付體系發生了混亂,進而影響到了其他人員的結算,但這一問題也可能是由體系故障而造成的。該類型風險會逐步擴展,其范圍會越來越大,并且會嚴重影響到平臺或個人的信用[3]。目前,盡管支付平臺匯集了數量十分龐大的資金,但這在整個體系中仍然占有較小的比例,因此其通常在面臨該類型的風險時不會造成過大的影響,但是由于網絡支付通常牽連到較多的業務,這些不同領域的投資業務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對系統造成嚴重的影響,使支付業務無法正常進行,并且可能面臨嚴重的損失。
三、加強監管,提升網絡金融的安全性
針對以上幾個類型的風險,必須加大管理力度,并且在政策方面進行調整。首先,應當對支付平臺的工作狀態及各個程序進行全面的監管,確保其運行過程能夠時刻處于安全的范疇內。其次,由于存在結算時間推遲的問題,因此應當準備一定的備用金,并將其與銀行進行有效的連接,、實現對平臺的全面管理,同時還能夠對資金的具體流向進行有效監管,避免被部分非法人員所利用。最后是在內部加強管理和控制,將操作方面的風險盡量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每個注冊賬戶的成員必須綁定實名,并且在支付過程中必須將信息按照嚴格的流程進行交接處理,確保整個清算過程都能夠合乎操作規范[4]。除此之外,還應當對數據進行動態的監管與分析,充分了解當前支付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根據市場發展的特點和風險的具體呈現方式進行調整,同時,還應當積極引進一些較為先進的技術對數據信息進行全面的整合與分析,確保能夠為相關管理部門提供更加可靠的數據信息,便于其隨時進行調整,進而使整個金融體系的運轉更加穩定。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支付過程中的風險通常是由多種不同的因素而造成的,因此,針對不同風險的特點,應當制定與其相適應的方案,只有這樣,才能使各項風險得到有效控制,進而確保網絡交易的安全性,本文就深入探究了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1]謝忠.我國支付體系風險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
[2]楊濤.互聯網金融支付帶來的變革[J].中國金融,2013,(14):73-74.
[3]楊彪.互聯網金融支付市場的發展與監管[J].中國金融,2012,(2):83-84.
[4]李濟深.互聯網金融支付的宏觀經濟風險及宏觀審慎監管[J].財經科學,2014,(4):44-52.
作者簡介:李冰竹(1989-),女,漢族,湖北襄陽,大學本科,助理經濟師,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