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晗燕
[摘要]歐洲 19 世紀以男權為統領的社會現實,造成女性作曲家社會地位卑微,傳統觀念認為女性生來就應是男性的附屬品,而音樂只能作為其生命的點綴,致使她們的音樂被湮沒在歷史的夾縫中。在那個被束縛的時代,范妮·門德爾松卻從未放棄音樂、放棄創作,以自己的姿態,在音樂史上留下了獨特的一筆。
[關鍵詞]范妮·門德爾松;藝術歌曲;鋼琴作品;室內樂
[中圖分類號] J60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7)22-0059-02
一、社會背景及家庭因素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1815年歐洲全面復辟封建王朝,歐洲的巨變引發舊的政治經濟、社會宗教體制及其觀念面臨崩潰,人們的思想和感情發生了轉變,藝術家們開始狂熱地追求個性和解放。但以男權為統領的社會現實,造成了女性作曲家社會地位卑微,束縛了她們接受音樂教育的權利和機會。
范妮的姑姑籮茜和亨麗塔都是追求浪漫個性的一份子,也都未遵守婦人之道,前者在婚姻期間因愛上他人而離家出走。后者是德·施泰爾夫人的密友并終身未嫁。而她父親的信念是:“宗教就是:只有一個上帝,只有一種操守,一種真理,一種幸福。”于是從小就將孩子們送到教堂洗禮,父親深信婦女的任務是結婚、撫養子女和操持家務。在范妮15歲生日時她父親給她的祝賀信中寫道:“你之前和我說你想同費利克斯一起搞音樂活動,這個想法很不錯,但對于他來說,音樂或許可以成為職業,而對你來說,音樂卻只不過是——并且始終是——一種點綴,它絕不能也不應成為你生活的基調。他可以勝任此事,而你如果能為他的成功而由衷的喝彩,你才符合女性,要堅持這樣的想法和態度,并成為這樣的女性才能美化女人。”范妮非常愛父親,因此她從小就已經習慣了這種一切以弟弟優先,但這無疑對她造成了某種程度的束縛。
二、生平
范妮于1805年出生在德國漢堡,母親教授她鋼琴入門課,并稱贊她有巴赫的賦格手指。11歲時,父母聘請鋼琴家、作曲家路德維希·博格作為她和弟弟費利克斯的家庭教師,為期5年。13歲時,在父親的生日會上,她脫開樂譜為父親彈奏J·S巴赫的24首《平均律鋼琴曲集》前奏曲,并因此受到大家的稱贊。14歲時,她和弟弟一起成為柏林音樂學院院長策爾特的學生,開始學習樂理知識和作曲技能。15歲時,她和弟弟進入柏林音樂學院。在此之前,經策爾特的介紹,父親就帶著弟弟去拜訪了歌德,他得到了歌德的贊賞,并因此得到了眾人矚目。而歌德本人也很重視范妮,他曾在范妮16歲時,委托策爾特送給范妮一首詩。幾個星期后,范妮便將它譜成了曲子。歌德非常喜歡聽范妮演奏巴赫以及她為他編寫的那首曲子。1822年,在參加一次畫展時,范妮結識畫家威廉·亨塞爾。19歲時,父親為提高孩子們的才能,在家里舉辦了“星期日音樂會”。他們可以在此擁有聽眾,且不會受到專業的批評。1825年,范妮全家遷入萊比錫大街3號大廈。父親便帶著弟弟去了巴黎,之后還去了英國、意大利等地。而范妮卻始終被局限于柏林,無法吸取外界的經驗。她所受的教育永遠是如何扮演未來家庭主婦和母親的角色。1829年,范妮與亨塞爾結婚,她為自己的婚禮創作了兩首管風琴前奏曲。1830年,范妮生下了唯一的兒子,因對巴赫的喜愛,取名為塞巴斯蒂安·亨塞爾。1831年,創作了《霍亂康塔塔》以及場景劇《英雄和利安達》,并接手成為“星期日音樂會”的負責人。1835年,范妮舉辦了她唯一的一次公開音樂會。1839年,范妮同亨塞爾去了意大利旅行,之后又去了羅馬,在羅馬范妮度過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她的音樂在那里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每天有一大批聽眾聽她彈奏,甚至是她幾個月前彈的曲子人們也完全記得。漸漸地,她的名聲也傳了出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同她。1840年,范妮回到柏林,創作了鋼琴曲《告別羅馬》。1841年,又創作了鋼琴套曲《歲月》。之后幾年她仍堅持創作,如《d小調鋼琴三重奏》,還出版了《6首歌曲op.1》等。1847年,范妮在“星期日音樂會”上彩排費利克斯的《華爾普吉斯的首夜》時,因腦中風突逝世。年僅42歲。
三、創作
(一)藝術歌曲
藝術歌曲是用藝術的方式將音樂和詩歌融于一體,使感情得到充分的表現,且特別適宜于小范圍的音樂活動。由于“星期日音樂會”的關系,范妮創作了約300首藝術歌曲。
1837年范妮在《沙龍歌集》發表歌曲《船夫》。費利克斯·門德爾松曾稱贊:“從來沒有一首歌曲能比昨天晚上那首更讓我喜歡。其他人也一樣。每當最后又回到長長的主音e時,聽眾們就交頭接耳,最后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1842年,費利克斯在拜訪大不列顛和愛爾蘭女王時,邀請女王唱一首他的歌曲,而女王挑選了一首《把自己裝扮的美而又美》,且演唱得非常好,這首歌便是范妮所作。
(二)鋼琴作品
鋼琴作品是范妮作品中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小奏鳴曲、練習曲、多樂章奏鳴曲、有標題的特性歌曲和無詞歌。如《E大調奏鳴曲》《c小調奏鳴曲》《g小調夜曲》等。
1840年創作的鋼琴曲《告別羅馬》,是范妮憑借對羅馬的回憶創作的,表達了她離開所愛城市,回到柏林的真實生活所感受到的悲傷和失落。她在標題下作了說明:“行板,富有表情的,有歌唱性的。”樂曲開頭引用了類似瓦格納的“特里斯坦減七和弦”,a小調的三和弦經過減七和弦的運動又回到E大調。前三小節為慢速的引子,象征離別的痛苦,其中兩小節的休止,表現出她想要延緩離別的心情。中間部分比較活潑,但加快之后又再次變慢并向新段過渡。表達了她不得不離開的痛苦。結尾的主調中夾雜著開頭的部分,首尾呼應。整曲用開頭不斷的轉調來表達深深的懷念和傷感。不僅表達了她對羅馬的不舍,也夾雜著對現實生活中的渴望和感傷。
1841年,范妮創作了鋼琴套曲《歲月》。包含了全年所有月份的12首風格小曲,包含了對一周年種種印象的描寫,又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這似乎又在宣誓作為女性的周而復始的生活狀態。每個小曲都不是在當月寫成的,是在意大利之行之后的回顧。她給《一月》加的標題是《夢》。《夢》是范妮表達從小向往結識意大利的愿望。《夢》似夢境一般變化的出現在其他幾個月份當中,從而貫穿全曲。她又根據大自然、生活方式、節假日和各個月份的特征來刻畫每個月份。例如《三月》里加入了復活節中的合唱《基督復活》。《四月》標題是《隨想曲》,寓意變化無常,難以捉摸。《十二月》里加入了合唱《舊年過去了》,當中融入了新教的傳統合唱和巴赫的一些手法,又加入個人特點,使其變得富于時代感。endprint
(三)室內樂
除了歌曲和鋼琴曲外,范妮還創作了一些室內樂。如1822年的《降A大調鋼琴四重奏》,1834年的《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和1847年在“星期日音樂會”上第一次演奏的《d小調鋼琴三重奏》。
范妮17歲所作的《降A大調鋼琴四重奏》,與當時傳統定義的四重奏的結構不同,只有三個樂章,她將原本四重奏該有的小步舞曲形式的第三樂章和急板型式的第四樂章統統歸到第三樂章中,形成適中的快板、小廣板、急板的快—慢—快結構對比。但正因為該結構的嘗試,遭到了當時發表過幾部四重奏的弟弟的批評,致使她有所退縮,而最終都未發表這部作品。
范妮29歲時創作的《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由四個樂章構成,但范妮還是沒有按照傳統規則,而是將原本先快后慢的第一二樂章結構進行對調,形成不太慢的柔板、小快板、浪漫曲和活潑的快板四個樂章。范妮在此樂曲中使用了多次的轉調,試圖將巴赫的復調音樂同表現主題的經典方式結合起來。
42歲時創作的杰作《d小調鋼琴三重奏》,是范妮在妹妹麗貝卡生日時在家庭范圍內第一次演奏的。作品是在她逝世之后出版的。其中對章節的安排顯示出范妮創作上自主決斷的能力。她放棄了“諧謔”,代之以“歌曲”,使她的三重奏旋律和諧得凝重且具有成熟的表現力。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通過調性變換和對比明確分段,d小調主題之后,出現平行大調B大調的新主題。之后是轟鳴般段落,以大小提琴歌唱性的二重奏與鋼琴和聲八度震音產生的對比,顯得生動又不那么穩定,使音樂有了一種緊迫感。這種并不歡快的感覺反映出生活中的變動、不安和失意。第二樂章《有表情的行板》,開頭旋律、節奏動感,大小提琴奏出相互縈繞的旋律,伴隨著鋼琴伴奏,各樂器之間半音階對話,引出“歌唱”的第三樂章——D大調《小快板》。鋼琴奏出小提琴的旋律,同時又通過和聲和快速的三連音加強旋律。調性轉換,大小提琴的運動與鋼琴的對比,速度加快以及弦樂器之間的對話,強度一直持續到曲終,表達了深刻的激情、韌性和渴望。這部作品體現了范妮在室內樂方面的獨特風格:主題突出,調性間富有想象力的對比,轉調的運用使音樂更有表現力,還有敢于突破習慣的勇氣。它是部戲劇性的作品,當中反映了范妮從歡快到失落的生活經歷,充分展現了她無限的創造力。
四、結語
同處一個時代的范妮與弟弟費利克斯從小就顯示出非凡的藝術才能,卻因社會的公眾認識和家庭對婦女的定位而失去了更多學習或與外界藝術交流的機會,因而被弟弟拋在藝術的光圈之外。從作品中可以看出,范妮是一個熱愛突破限定規則的音樂家,從少年時《降A大調鋼琴四重奏》到《d小調鋼琴三重奏》,向人們證明了她在突破上的轉變,從小時的毫無顧忌到之后的運籌帷幄,這種轉變證明了她的能力,但她卻把對“突破”的熱愛僅獻給了音樂。范妮的一生處于這樣一個時代:猶太-基督宗法對婦女的期待,允許她作為富裕資產階級成員進行藝術資助活動,但作為鋼琴家和作曲家,卻不被允許向更多的公眾證明自己的非凡天才,而她在這種矛盾之中始終堅持自己的音樂之路,并為此奉獻一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