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情況※
兩個月前,上海發布了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提出到2040年建成卓越全球城市的宏偉愿景,強調要更加重視對城市遺產的整體性保護,激發城市文化活力,提升城市文化品質。上個月的十屆市委十四次全會上,市委書記韓正再次強調,要建立健全最嚴格的歷史文化風貌保護體系,加強成片、成街坊、成區域的歷史建筑與文化風貌保護,延續歷史文脈,留住城市記憶。
※問題及分析※
坐落在靜安區南京西路的張園,就是按照對歷史建筑和文化風貌成片保護的原則,進行商、旅、文、居一體化保護開發,通過“拆、改、留”并舉,促進保護區域新舊融合發展,努力將曾經的“海上第一名園”打造成上海地標性歷史風貌保護區。據調查,像張園這樣的歷史文化風貌區,全市共有44個。還有1058處優秀歷史建筑,167條風貌保護道路,119個風貌區保護街坊。但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和客觀限制,并不是所有歷史風貌區都像張園一樣得到了切實有效地開發與保護,這項工作仍面臨諸多現實難題。至少三個方面亟待進一步破解:
一是權屬關系復雜,有效保護難。尤其是中心城區的一些里弄建筑、花園洋房等,居住人口密度較大,“72家房客”居非混用、違章搭建改建等現象時有存在,導致部分歷史建筑被過度使用,內在文化價值逐漸湮沒,長期得不到有效保護。
二是開發模式單一,綜合利用難。歷史風貌區的保護開發大多以商業模式用作零售、餐飲為主,像新天地和即將改造的張園這樣商、旅、文、居系統更新的成功案例較少,一些里弄建筑的保護開發也多采取居民外遷的方式,導致原生態文化流失。
三是權責不夠明晰,精準監管難。目前雖有不少政府部門對歷史建筑和歷史風貌區負有監管責任,但權責關系不夠明晰,有些職能疊床架構,統籌協調難度大,導致實踐中“誰都能管”但“誰都管不全”,監管工作難以到位。
※建議※
在市政協有關領導的指導下,我們靜安區政協從張園這個點上進一步放眼全市,就加強上海歷史風貌保護工作開展了專題調研,試圖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歸納起來,主要是“四全一多”:
一是全方位梳理,健全保護開發分級標準。建議按建筑物文化類別、典型性程度、集中程度、損壞程度、已開發程度以及產權復雜情況、周邊配套情況、整體規劃情況等,組織專門力量,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新一輪的調查摸底和登記造冊,分級分類建立保護標準和開發預案,健全測評指標體系,切實提升保護開發工作的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
二是全領域互動,完善保護開發實施細則??蓞⒄毡本┦腥ツ陝偝雠_的《“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思路,把保護開發工作放到上海五個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建設的總體布局中來考量,進一步出臺有關《保護條例》實施細則,與思想陣地建設、文化生活豐富、文化產業發展、文化貿易傳播等相關領域有機結合,形成聯動聯手、互促共進的保護開發鏈。
三是全過程監管,強化保護開發主體責任。結合深化政府行政體制改革和職能轉變,進一步梳理歷史風貌保護開發工作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服務清單”,建立市、區兩級專門協調機構,強化牽頭部門的主體責任和統籌協調權,將監管落實情況納入政府目標考核管理體系的重要內容,指導和督促各相關部門和單位依法依規、高效到位地行使監管職責。
四是全社會協同,構建保護開發共治格局。保護上海歷史風貌,珍愛城市共同家園,是每一名上海市民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要大力加強上海歷史文化的普及教育和歷史風貌保護相關法規政策的普及宣傳,引導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人人知責、人人盡責”,切實增強自覺意識、參與意識、共治意識,不斷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社會參與、各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五是多模式探索,創新保護開發長效機制。要堅持“動態保護”與“多元開發”并重,積極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探索政府、企業和民間力量合作開發的新方式、新機制、新模式,加強對歷史風貌區的關聯性、創意性、綜合性和非物質性開發利用,從最大程度上保留好城市文化的原生面貌,努力走出一條歷史風貌保護與特大型城市更新有機結合的“上海路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