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7.11.031
收稿日期:20170426
作者簡介:金建龍(1973—),男,遼寧大連人,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致化管理、批判性思維與個性管理研究。
摘要:“微輔導”是思想政治教育“精致育人”模式中一項創(chuàng)新工作,也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工程的有益嘗試。它是利用“微媒體”平臺構建微社區(qū),從學生有效需求出發(f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與學生平等交流,積極傳播社會正能量,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精致育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微輔導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7)11009003
21世紀,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廣泛普及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微時代悄然而來。微時代在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沖擊的同時,也給思想政治教育“精致育人”模式提供了有效平臺。實踐中,“微輔導”走入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精致育人”工作視域。
一、“微輔導”工作實施背景及預設前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傳統(tǒng)的同質化教育無法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趨勢越來越明顯。在推進非同質化教育實踐中,我們構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精致育人”模式?!熬掠恕崩砟畹暮诵氖亲鹬貙W生主體地位和成長規(guī)律,以“文”教化人心,在規(guī)則意識下引導大學生個性發(fā)展。“精致育人”理念實施的出發(fā)點是大學生的有效需求。大學生有效需求為“微輔導”工作的可行性提供了現(xiàn)實條件。
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突飛猛進的發(fā)展,無形當中為輔導員和大學生搭建起了溝通橋梁。實踐中,輔導員可以利用手機微博、手機微信、飛信、手機QQ群等微媒體,通過特色網約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學習、情感及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從形式上實現(xiàn)了由原來的單向說教式向雙向的“微溝通”方式轉變,更注重個體的反饋。微媒體技術上的發(fā)展,分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為“微輔導”工作的可行性提供了技術條件。
微時代,人們越來越關注和逐漸接受微媒體給自身生活方式帶來的影響,傳統(tǒng)固化及定式思維下的生活方式逐漸被信息時代下新的生活方式所取代。同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微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它的“無屏障性”“開放性”“隱匿性”等特點深刻影響著正處在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重要時期的高校大學生,容易導致大學生價值觀多元化、道德觀出現(xiàn)偏差、盲目追求更加自由、平等、個性張揚生活等問題。這些都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zhàn),需要輔導員借助“微媒體”平臺對學生進行主流價值觀引領和個性化深度輔導,從而實現(xiàn)“精致育人”效果。不過,由于網絡的復雜化和多元化,高校輔導員實施“微輔導”工作是有預設前提的。預設前提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表現(xiàn)為大家共同接受的東西。只有在預先假定事實成立并在此框架下,輔導員 “微輔導”工作才具有可行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首先,“微輔導”工作中,作為“微主體”的輔導員應具備媒介素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是指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綜合能力、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支持能力、解釋能力、比較能力、思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利用媒介的各種信息為個人學習、生活等服務能力。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網絡媒介上消費時間和內容上缺乏一定的理性、認知判斷上缺乏理智、道德規(guī)范上缺乏自律等??梢哉f,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主要是在經驗基礎上積累起來的,尚處于低層次的自發(fā)狀態(tài)。他們對于網絡媒介傳遞的信息缺乏警惕性,不能正確地研究、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不能對網絡媒介信息進行客觀綜合、解釋、比較和思辨,更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網絡媒介資源為自己更好的生活、完善自我服務。作為“微輔導”工作中主導者,媒介素養(yǎng)是輔導員的必備素質。輔導員只有熟悉和掌握常用的網絡技術,了解大眾傳媒內容生產流程和傳播特點,對媒介信息具有較強的選擇、質疑、比較和思辨能力,掌握大學生網言網語、微言微信話語體系,具備網絡交往能力,才能引導大學生對信息進行選擇性閱讀,提高信息的甄別能力和篩選能力;才能在微媒體平臺上對大學生成長中心理困惑與成長問題開展深入訪談,進行深度輔導,從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其次,“微輔導”工作中,“微內容”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薄拔⑤o導”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更為平等、深入和便捷,同時交流的載體——微媒介信息傳播的無屏障性、開放性、隱匿性等特點,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形成一定程度的沖擊。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xiàn)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鼻嗄甑膬r值取向決定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同時大學生又是微媒介信息傳播的主要受眾,如何應對微媒體帶來的挑戰(zhàn)以及挖掘其德育功能是當前高校輔導員的重要使命?!拔⑤o導”工作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輔導員要更新教育理念,學會提高微平臺媒介技能,實現(xiàn)對微平臺的有效占領,通過與學生個性化平等交流,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積極傳播社會正能量,對錯誤思潮及時開展批評和討論,強化正面信息,消解負面消息,牢牢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核心,對學生實現(xiàn)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其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微輔導”工作基本內涵與時代意義
“微輔導”是輔導員一項精致化、個性化深度輔導工作,由于借助于微媒體為平臺,也可以理解為“網絡深度輔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微媒體平臺”構建微社區(qū),在微社區(qū)中與大學生平等交流成長中任何話題并對其進行精致化、個性化深度輔導;同時善于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積極傳播社會正能量,對錯誤思潮及時開展批評和討論,強化正面信息,消解負面消息,對學生實現(xiàn)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體系浸潤大學生成長,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endprint
“微輔導”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精致育人”模式選擇的一種實踐,也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一次有益嘗試。它在輔導形式、載體利用、內容深度等方面都不同于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當代,“精致育人”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微輔導”模式選擇與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
首先,“微輔導”構建了德育功能基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是包括社會性育人功能和個體性育人功能在內的完整統(tǒng)一體??v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演進軌跡,不難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注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功能,忽視了大學生個體生命成長和人格精神塑造等個體性育人功能,缺失對大學生個體行為的具體指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不能單純地依靠社會性他律,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大學生學會用自省的方式來反思自己,提高個體性自律育人功能。微媒體中的微博、微信等內容自身具有濃重的人文特點,往往通過簡短的文字內容來表達個人的情感和觀點?!拔⑤o導”工作正是利用微媒體這個獨有特點,要求輔導員以平等的生活化視角切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生平等交流,探討時政熱點,指點成長規(guī)劃,分享生活瑣事。個體性育人功能旨在關注大學生個體生命成長,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內在要求。與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同,“微輔導”工作更注重的是大學生個體的情感體驗、個體的人格精神塑造和個性化成長經歷。在“微輔導”工作中,輔導員只有深入大學生實際生活中去尋找大學生人格發(fā)展和道德生活中遇到問題本質,并能夠通過平等交流的方式給予及時的指導,糾正大學生偏離主流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重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xiàn)學生個體行為的具體引導。
其次,“微輔導”異化了師生傳統(tǒng)地位。當代大學生屬于95后群體,是與中國網絡一起長大的,他們天生就是網絡原住民,他們對網絡知識的掌握和接受是與生俱來的,其對網絡知識的了解和微媒體技術的掌握遠遠高于輔導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學生也的確給輔導員提供了大量信息知識和信息技能,甚至是信息文化和信息思想,呈現(xiàn)出教育的“反哺”,即“由年輕人一代將知識、文化傳遞給他們生活在世的前輩”[1]。教育反哺倒逼師生關系發(fā)生重構,師生關系走向更加和諧平等的主體間性,師生呈現(xiàn)出對話性。這種主體間性就是各主體之間通過平等自由的交往、對話等所形成的理解性、共識性與和諧共處性。它是對“主體—客體”二元對立關系的揚棄和超越,形成的是“主體—主體”范式[2]?!拔⑤o導”工作模式異化了師生傳統(tǒng)地位,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傳統(tǒng)話語主導權,輔導員不再是傳統(tǒng)教導式育人主體,而育人對象也不再是教育客體,教育者即輔導員與教育對象即學生形成“主體—主體”的平等關系范式,二元主體的平等關系重構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本真新型師生地位。
三、“微輔導”工作框架構建與路徑選擇
與當代大學生同處于微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要盡快適應時代要求,轉變傳統(tǒng)的教導式育人方式為引導式育人方式,從學生有效需求出發(fā),盡快掌握微媒體技術,并利用微媒體對學生進行思想、文化、情感和學業(yè)引領,切實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把握網絡特點,創(chuàng)新“微輔導”方式
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是集課程育人、文化育人和實踐育人的“三育人格局”。微時代,“微輔導”工作拓展和創(chuàng)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構建了網絡育人模式,實現(xiàn)了兩個轉變,即思想政治教育主戰(zhàn)場從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向網絡陣地轉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從正面灌輸向構建網言網語的話語體系轉變。在網絡陣地上,“微輔導”主體對大學生以“疏”為主,以“堵”為輔,可以采取互動式、體驗式、引導式、滲透式等方式,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文化導向、情感交流和學業(yè)指導。
2構建網絡社區(qū),打造“微輔導”平臺
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再上新臺階,就必須以“精致育人”理念全面推進“微輔導”工作。重視細節(jié)管理和過程管理,做好痕跡管理和深度輔導,提升輔導的效率,使學生能夠更加容易接受,以精心、精細、精品、精益求精實現(xiàn)精致育人理念,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性、被動性、建設性和批判性作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方式;同時也要以精致化管理理念來整合“微輔導”工作內容與平臺。在“精致育人”理念指導下,結合當代大學生特點,構建“微社區(qū)”,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微言微語”“微思微想”話語體系,將育人理念、價值內容和時尚文化貫穿其中,如開辟情感交流、學業(yè)指導、時尚文化、理論宣講、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素質拓展、骨干文化、班團文化、寢室文化、公益項目、生涯規(guī)劃、興趣文化、危機干預等專門社區(qū),與大學生共話成長話題,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條主線,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核心,有力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新效果。
3注重多元育人,拓展“微輔導”主體
在充分發(fā)揮輔導員這個“微輔導”主體個性化、平等式育人功能的同時,將部分優(yōu)質大學生也作為“微”主體,開展朋輩教育。通過對新生各項活動的組織與服務,傳導生活,引領文化,構建輔導員、優(yōu)秀學生干部、優(yōu)秀學生黨員、優(yōu)秀學生共同發(fā)力的多元化輔導格局??梢哉陷o導員專業(yè)背景、知識結構、業(yè)務特長等優(yōu)勢資源,以團隊形式在全院范圍內開設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領航”微講堂,內容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微講堂、專業(yè)技能提升微講堂、綜合素養(yǎng)提升微講堂;輔導員可以利用微媒體,通過特色網約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學習、情感及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可以選拔一些思想成熟、熱愛生活、充滿正能量的高年級學生引導低年級學生做好自我管理,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幫助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協(xié)助解決新生的學業(yè)、生活、心理的困惑;可以在全院范圍內選拔在專業(yè)學習、科學研究、技能創(chuàng)新、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定期在微媒體上開展小規(guī)模的、分類別的輔導講座,幫助有興趣的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幫助低年級學生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提高面試、就業(yè)技巧和職場技能等。當然,“微輔導”主體要自重自律,同時增強道德判斷能力,學會甄別和選擇,提高個人網絡修養(yǎng),養(yǎng)成道德自律[3]。endprint
4開展特色文化活動,充實“微輔導”內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實踐中,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到校園文化總體建設格局,打造極具特色的網絡時尚文化環(huán)境正面引領當代大學生。可以利用微媒體開展以“綠色生活,動感人生”為口號,彰顯興趣、激情、運動等體育文化的系列活動, 喚醒當代大學生的活力激情,點燃青春熊火,強健年輕體魄;可以利用微媒體開展以“崇尚道德,尊重學習”為口號,彰顯勤學、致行、創(chuàng)新等學習文化的系列活動,充分發(fā)掘每個學生的學習潛力,引領大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毅;可以利用微媒體開展以“樂享生活,共筑雅舍”為口號,彰顯健康、溫馨、和諧等寢室文化的系列活動,激勵大學生繼續(xù)營造健康文明的生活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周曉虹.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親子傳承[J].社會學研究,2000(2).
[2]徐世甫.微時代下高校德育主體間性理念重構研究[J].江蘇高教,2014(4).
[3]陳秋蘭.微時代高校德育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J].菏澤學院學報,2013(5).
“Micro Guidance”: a Practice Model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N Jianlong
(Business School,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36, China)
Abstract:“Micro guidance” is an innovation in the mode of refin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lso a useful attempt to improve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the students effective demand and guided by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 constructs the micro community by the use of micro media platform, and equally communicates with students, and actively spreads positive social energy in order to help them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the world and values.
Key words:refined education;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icro guidance
(責任編輯:陳樹)2017年11月第36卷第11期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7Vol.36 No.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