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武
隨著我縣扶貧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推進,金融精準扶貧工作也面臨巨大的困難和全新的挑戰。據調查,截止2017年7月末,富民縣2個街道辦5個鎮有55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涉及1500多人。7月末,全縣獲得信用貸款戶數6,315戶,余額27,382萬元。其中扶貧小額信貸余額400萬元,戶數129戶,基層黨員創業致富貸款余額450萬元,戶數79戶,危房改造貸款余額1,565.24萬元,戶數401戶。
一、金融支持精準扶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一)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不斷完善
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牽頭建立了云南省金融扶貧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云南銀監局和云南保監局也分別成立了相應工作領導小組,為金融扶貧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牽頭起草印發《云南省金融支持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7年金融助推脫貧攻堅行動方案》、《2017云南省信貸指導意見》,人行富民縣支行也制定了《2017富民縣信貸指導意見》等,進一步完善了金融扶貧工作制度體系。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會同省財政廳、省人社廳進一步細化落實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切實加大對貧困人口就業創業的金融支持。金融扶貧信息對接共享機制建成并正式運轉,夯實了金融精準扶貧的信息基礎。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編發《金融扶貧工作專刊》、《金融支持扶貧開發有關政策文件匯編》和《金融扶貧知識五十問》,切實加大了對金融扶貧工作進展及相關知識的宣傳,為助推脫貧攻堅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二)發揮支農再貸款的引導作用,金融支持“三農”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
今年,人民銀行富民縣支行繼續貫徹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特別是結合富民縣的實際,引導轄內金融機構加大支持農業開發的資金力度。7月末,我支行發放給縣農村信用社和浦發村鎮銀行支農再貸款余額達6520萬元,全縣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達294,672萬元,有力支持了我縣“三農”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成效明顯
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5號),正式啟動“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我縣被國務院確定為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縣。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在縣屬相關部門和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人行富民縣支行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2017年7月末,全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共發放了515筆,貸款余額為8034.9萬元。我縣各金融機構也結合自身實際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諸如:富民縣聯社在2017年農戶經濟檔案建立工作的基礎上,主要針對“未建檔、未評級、未授信”的貧困戶進村入戶開展調查,完善更新已建檔的貧困戶信息,做到“責任銀行機構對鄉鎮全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信貸需求調查全覆蓋、符合貸款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信貸投放全覆蓋”。富滇銀行推出《高原特色農業金融服務綜合產品手冊》突破傳統的擔保方式,解決了農戶缺乏抵押物或抵押物不足面臨的融資困境,從農業的產業鏈和生長周期解決融資難題。浦發村鎮銀行在制度先行的前提下,大膽嘗試,積極推進抵押貸款業務。
(四)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升級改造,金融便民惠民服務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截止2017年7月末,富民縣有惠農支付服務點86個,ATM自助機具116臺,惠民便民服務點實現了對我縣所有行政村的全覆蓋。下一步,我支行將積極深化農村普惠金融服務工程,將原惠農支付服務點打造成集惠農資金補貼、農產品收購、取款、繳款、理財、農戶貸款需求信息登記、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和反假宣傳等功能的普惠金融服務站,年內將升級改造建成6個普惠金融服務站。
二、我縣金融支持精準扶貧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貧困戶存在認識誤區,其內生需求不足
據調查,存在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部分農民“等、靠、要”的依賴思想較為嚴重,有些貧困戶仍然抱著依賴政府救濟的老觀念不放;二是農戶貸款的需求主要是建房、婚喪嫁娶、大病住院、子女上學等,日常或是發展生產對貸款的需求并不是十分迫切。
(二)受農村產業結構單一和生態環境的限制,貧困地區、貧困農戶信用評級困難,導致部分金融機構參與度不高
一是貧困農戶長期處在封閉的環境中生活,缺乏農村實用新知識、新技術,家庭經濟脆弱,擴大家庭生產投入困難,加之主體信用等級偏低,合格的貸款主體較少;二是由于農村生產要素市場交易平臺沒有建立或不健全,導致流轉不順暢。據調查了解,我縣雖建立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平臺,但可支撐平臺運轉的其他政策支持沒有制定或完善,可操作性不強,在一定程度抑制了金融機構參與的積極性。今年7月末,全縣5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縣聯社涉農貸款余額占70%,縣農行占16%,其余機構占比14%。
(三)配套機制不完善,金融機構參與扶貧開發工作動力不足
信貸風險補償機制不完善,農業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滯后,財政資金作為風險補償金占比較小,財政資金對扶貧信貸資源的撬動作用不明顯,難以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金融機構將資金用于貧困地區的動力不足,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可持續性受到制約。
(四)認識不統一,部門間扶貧資金沒有形成合力,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精準扶貧的力度和效果
政府相關部門對金融支持精準扶貧工作的認識不統一,加之扶貧工作涉及部門多,工作協調難度大,各部門扶貧資金多為財政性專項資金,條塊管理,專款專用,未能形成政策和資金合力,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精準扶貧的力度和效果。
三、做好金融支持精準扶貧工作的措施
(一)加大征信宣傳力度,樹立典型,推進農村地區征信環境建設
一是繼續深入推進農村地區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農村地區信用環境評估體系建設,完善農戶信用信息征集與評價,加快建立農村地區農戶電子信用檔案,建立和完善針對農村地區的信用評價體系。二是深入開展農村地區“信用戶”、“信用村”、以及“信用示范戶”等創建活動,不斷提高農村地區經濟主體的信用意識,營造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三是培育農村地區農戶珍惜個人信用的意識。通過加大征信宣傳力度,營造農村地區農戶樹立“珍惜信用”的意識和氛圍,增強個人信用保護意識,做誠信客戶。
(二)金融機構主動營銷,發揮優勢,為金融支持精準扶貧攻艱戰夯實基礎
一是提供信息支持。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客戶優勢、信息優勢,為農村貧困地區提供信息、牽線搭橋,幫助當地引進一些諸如電商等適合農村地區的項目,增強其發展后勁。二是大力開展發展農村經濟的知識培訓,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的落后思想和意識。與政府相關部門合作,聘請農、林、特、畜牧等專業技術人員,以實用技術培訓為重點、以產業扶貧為目標,不斷提高貧困農村地區農民增收致富的技術和能力。三是持續加大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加大對貧困地區金融知識宣傳培訓力度,通過散發相關金融知識的書本、折頁和光碟,幫助貧困地區群眾提高金融文化水平,增長金融知識,使農民學會使用投資理財等金融手段致富。
(三)總結經驗,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
一是創新農村生產要素抵押擔保方式。在我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開展近兩年的基礎上,地方政府積極主動作為,總結經驗,創新農村房屋產權、林果權等農村生產要素的抵押擔保方式。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取得的成功經驗為抓手,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創新多種農村生產要素的抵押擔保方式,最大限度提高農村地區農民的經濟收入。二是加強銀行、保險、融資擔保機構的業務合作,形成三者之間的協同效應,充分發揮政府、保險、融資擔保機構互利互惠、共擔風險的組織協調作用,以達到分散、降低銀行機構支持扶貧的信貸風險,大力提高銀行對農村扶貧工作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四)精準統籌,整合各方資源,擴大金融精準扶貧的力度和效果
金融精準扶貧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離不開縣委、縣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各金融機構要加強與縣委、縣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溝通匯報,不斷建立健全貧困戶基礎信息和扶貧開發項目庫信息,促進扶貧基礎信息和金融信息對接共享,實現金融服務支持真正到村到戶到人。要積極配合支持我縣扶貧工作,并推動完善融資擔保和風險補償機制,加大財政貼息力度,有效分散金融機構經營風險,撬動更多金融資源支持貧困戶發展生產和就業創業。加強與縣扶貧辦、農業局等相關部門溝通協調,推動建立各類產權流轉交易和抵押登記服務平臺,有效盤活農村資產,拓寬農村抵押擔保物范圍。在條件許可的前提下,積極促成政策和資金合力,努力擴大金融精準扶貧的力度和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