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亦
摘要:本文回顧了10年來銀行同業業務發展的三個階段,總結了當前同業監管的新框架特點,分析了在監管新框架背景下同業市場的變化以及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影響,并提出了相關策略建議。
關鍵詞:金融監管 銀行同業 去杠桿 商業銀行
銀行同業業務發展回顧及監管新框架特征
(一)銀行同業業務發展歷程
根據發展背景、模式及產品創新形式,銀行同業業務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8年及之前),萌芽期。此階段的模式以流動性管理為主,代表產品有信用拆借、質押式回購、網下同業存款,以及票據回購、轉貼現等。
第二階段(2009—2013年),非標發展期。此階段是在寬松的流動性環境及信貸規模受限的背景下快速發展,模式以將信貸資產從表內轉移到表外為主,主要形式為銀信合作、銀銀合作及銀證合作,代表產品有信托受益權、同業代付、票據雙買斷,以及各類資管、信托計劃。
第三階段(2014—2016年),主動負債期。此階段是在穩健偏松的貨幣政策及2014—2015年債市大牛市的背景下,模式上銀行先擴張負債,再找資產,依靠資產端高回報尋求利差,代表產品有同業存單、同業理財、基金、委外投資等。
對比第二和第三階段,可以看出,同業業務從資產出表工具轉變為主動負債工具。2013年以前,同業業務發展,本質都是先有貸款需求,后有同業(非標),即資產催生非標,滿足了部分企業的融資需求。2013年以后,模式上,銀行先擴張負債(同業理財),再找資產,依靠加杠桿后資產端高回報獲取利差收益(見圖1和圖2)。
圖1 2013年以前銀信合作模式 圖2 2013年以后同業加杠桿模式
(二)同業監管新框架特征
隨著第二階段同業業務快速發展,進入2013年后監管加強,目標主要針對同業鏈條中的非標資產,方式上采取貨幣政策收緊加行政管理模式。貨幣政策方面,2013年6月20日隔夜及7天Shibor分別升至歷史最高值13.44%及11%;行政管理方面,2014年銀監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關于規范商業銀行同業業務治理的通知》及中國人民銀行的《關于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同業銀行結算賬戶管理的通知》等對同業業務的規范化、透明化及集中化運營發展作出了具體全面的規定。此次監管有效遏制了非標資產的野蠻生長,降低了金融系統性風險。
從2016年四季度開始,針對第三階段同業業務發展中的杠桿操作,同業監管新框架建立,主要內容是央行“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MPA)”雙支柱政策框架,結合銀監會微觀監管體系,表現為以下兩大特征:
一是中央高度重視,財政部及“一行三會”密集出臺政策。一方面,從2016年四季度至今,在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16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及2017年4月政治局集體學習中,多次強調金融風險及加強金融監管。另一方面,政策密集出臺:人民銀行開始實施MPA及收緊貨幣政策,銀監會出臺8個監管文件,證監會出臺定增、減持新規,保監會規范兩全險、年金險引導保險業回歸保障,此外,《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財政部等六部門《關于進一步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的通知》(財預〔2017〕50號)及《財政部關于堅決制止地方以政府購買服務名義違法違規融資的通知》(財預〔2017〕87號)3個文件對地方政府舉債進行了規范。
二是貨幣政策、MPA考核、銀監會現場檢查三管齊下,提升資金成本及監管成本。一方面,央行收緊貨幣政策,抬升資金杠桿成本,降低資產端收益,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最低2.6%上行至10月底的近4%。另一方面,央行MPA考核加上銀監會“三三四”檢查,形成近年最嚴同業監管,抬升監管成本,進一步壓縮同業鏈條的利差。
金融去杠桿推動同業市場呈現新變化
從目標來看,本次監管主要針對債券市場和同業市場中的杠桿操作;從進程看,通過本次監管去杠桿總體分為三個時期:去杠桿初期,資金利率中樞上升,債券等資產利率快速上升,市場波動加大、套利空間被擠壓,同業并沒有實質上放緩;去杠桿中期,銀行機構對表內負債依存度加大,存款競爭壓力加大,銀行同業理財開始往零售理財轉移(零售理財價格上升),銀行負債成本上升,伴隨著中間業務規模的收縮,中小銀行及非銀金融機構資金相對更為緊,同業存單利率隨之水漲船高;去杠桿后期,非銀等資產規模增速出現實質性收縮,同業存單利率下降,同業規模處于較為均衡的水平。
結合2016年以來債券及同業市場情況可以判斷,2016年四季度為去杠桿初期,今年市場正處于去杠桿中期(見圖3)。經歷了去杠桿初期及中期,同業市場出現了如下幾個新變化:
圖3 2016年四季度監管去杠桿以來債券及同業存單收益率變化(單位:%)
數據來源:Wind資訊、中國債券信息網
一是同業業務整體增速放緩。2016年二季度至2017年一季度,同業業務規模季度環比增速分別為4.9%、-1.5%、3.5%、-5.5%,出現了負增長的局面(見圖4)。
圖4 同業業務規模季度環比總體下降(單位:%)
(編者注:請去掉左軸所有數字中0后面的點“.”)
二是同業業務規范化、標準化、線上化趨勢持續,線下同業線上化進程加快。
一方面,線上同業存單市場雖然近期增速放緩,但對網下同業的替代持續。近三年來中資銀行的同業存單發行量分別為9000億、5.3萬億和13.0萬億元,增長率分別達到2542.8%、490.6%和144.3%。監管趨嚴以來,存單增速放緩,但總體還是增長勢頭。
另一方面,央行牽頭成立票交所,此外預計近期將推出網下同業存款線上化交易系統,進一步推動線下票據和同業存款向線上轉移。線下同業業務總體透明度低,易發生操作風險和違規事件,尤其存放同業業務在資金安全、賬戶開立等方面風險更大。推出線上化交易模式,可以規避線下業務操作風險及道德風險。endprint
三是去杠桿中期貨幣市場基金利率升高,吸引機構避險資金,貨基規模快速增長。去杠桿進程中股債表現一般、資金利率較高,使得貨幣市場基金的高利率及高流動性吸引機構和個人加大投資力度,2017年二季度貨幣基金規模增加1.07萬億份至5.1萬億份,創歷史貨基單季規模凈增第二,僅次于2015年股災后三季度的增長。從收益率看,二季度機構購買貨幣市場基金的收益率為3.8%~4.2%,較一季度高40BP左右。下一階段,隨著去杠桿進入后期,資金利率逐步回落,股債市場局勢逐步明朗,預計貨幣基金規模及收益率均逐步回落。
以上是去杠桿中期的階段性變化特征,總體來看,銀行同業業務向標準化、透明化和線上化發展是大勢所趨;在監管去杠桿過程中同業業務增速放緩、利率上行是必經階段;去杠桿結束后同業業務將回歸其利率市場化下主動負債和同業資產的本源,呈現更加穩健發展勢頭。
金融去杠桿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從2008年以來,同業業務對商業銀行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從規模看,銀行同業業務由7萬億元上升至57萬億元(見圖5),占商業銀行的規模比例由13%快速上升至24%,尤其是在股份制銀行中,與公司業務、個人業務一起成為三大支撐板塊。當前,隨著同業監管進入中期攻堅階段,同業市場的新變化對商業銀行經營產生直接影響。具體影響分析如下:
圖5 近十年來同業業務規模穩步增長
(一)對資產配置的影響
一是資產增速整體放緩。根據金融機構信貸收支表,2017年6月底商業銀行總資產為240萬億元,同比增長10.7%,較上年同期增速下降4.7個百分點;2017年以來月均增長率為0.6%,較上年同期減少0.8個百分點。
二是資產從表外回歸表內。2017年上半年,以工、農、中、建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為例,除工商銀行理財規模略有增長外,其他三家銀行的理財規模均有明顯下行。監管趨嚴、成本抬升的情況下,表外融資需求重回表內。
三是表內貸款比例上升,同業資產比例下降。2017年6月底時中資銀行投融資資產余額73.3萬億元,僅較年初增長1.1%,在資金運用總量中的占比由年初的36.2%下降至35.1%。相比較,各項貸款余額107.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7.5%,占比由年初的49.8%上升至51.3%。
(二)對負債的影響
從整體看,銀行業負債增速呈現放緩態勢,根據央行信貸收支表數據,2017年6月底中資金融機構資金來源規模185.2萬億元,同比增長10.7%,較上年同期增速下降4.4個百分點;從結構看,銀行負債結構呈現“兩升一降”的格局。
1.存款比例回升
金融機構存款在負債中的占比從2015年年中的91%下降至2017年1月的85.1%,但隨著監管趨嚴和去杠桿的深入,該比例有所回升,6月底已達86.2%,比年初增加9.1萬億元。
2.從央行借入資金比例上升
截至2017年6月底,中資銀行向央行借款余額達到7.3萬億元,同比增長82.9%,占中資銀行資金總來源的3.5%,占比較上年同期提升1.4個百分點;其中MLF余額4.22萬億元,同比增長142%,占銀行資金來源的2.01%,占比較上年同期提升1.1個百分點;公開市場峰值達到2.01萬億元,占銀行資金來源的1%。
3.同業資金在負債中占比持續下降
隨著資金成本的抬升和MPA等考核趨嚴,同業杠桿持續下降。2017年6月底存款類金融機構往來余額12.33萬億元,較年初下降9.3%,月度環比連續三月為負值。存單市場規模擴張有所放緩,6月底同業存單余額7.99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7.4%,大幅低于上年同期的63.7%;2017年以來月均增速4.1%,比上年同期下降4.5個百分點,其中5月底規模環比減少4.0%,為近年來最低點(見圖6)。
圖6 同業存單規模及環比增速
(編輯注:藍色圖例括號中的“億元”改為“左軸”)
對同業業務發展的相關建議
隨著去杠桿結束,同業市場回歸其流動性管理本源,同業業務成為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規模的主動調節工具,是銀行利潤的重要源泉,也是綜合化經營和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建議商業銀行從以下幾點出發全面提升同業業務的整體價值貢獻。
(一)進一步提升監管新常態下同業業務收入創造能力
一是資產端,提升資本集約下的資產配置能力。加強統籌管理和集約經營,根據MPA廣義信貸的考核導向,平衡資本、規模、風險、效益的關系,優先根據風險調整后收益(如RAROC)全面評估各類資產配置價值,建立輕資本占用、綜合化效益高的業務發展導向。
二是負債端,面對金融去杠桿的市場波動,提升多渠道吸收負債能力。加強主動負債能力建設,發揮同業負債的靈活性與主動性,擇機從央行、市場、境外等多渠道吸收低成本負債。
三是增強資產負債雙向聯動,把握“量價平衡,以價補量”,加大流量經營,提高不占用資金條件下的盈利能力。
(二)加強與分行和客戶部門聯動,發揮系統內合力,提升服務客戶能力,全方位提升市場影響力
一是進一步發揮銀行總行貼近市場的定價優勢及分行貼近客戶的優勢,實現有效防范風險下的收益最大化。二是科學設置總分行的權責利劃分,有效調動分行積極性,提升全行整體競爭力水平。三是打造總分行層面的同業業務營銷隊伍,尤其是提升分行層面營銷隊伍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營銷能力。
(三)夯實基礎,全面提升同業業務風險防控與合規經營能力
一是堅持審慎穩健的信用策略,減緩資產質量壓力。把握去杠桿周期的信用風險演變,采取差別化的行業投資策略,以高評級主體為主。二是以人民銀行、銀監會、審計署等檢查整改為契機,按照監管要求和潛在風險點,補齊業務短板,規范業務流程,加強分行內部風控管理。三是持續加強技術對同業業務的支持,提升同業業務操作效率,降低同業業務操作風險、道德風險。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銀行金融市場部
責任編輯:鹿寧寧 羅邦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