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東

接到歐盟天價罰單
6月27日,歐盟宣布對互聯網巨頭谷歌罰款24.2億歐元,以處罰其違反歐盟競爭監管規定的行為。谷歌必須在90天內結束相關行為,否則將面臨最高可達谷歌母公司“字母表”全球平均日成交額5%的罰款。此次對谷歌的罰款金額,打破了2009年向美國芯片生產商英特爾開出的10.6億歐元的罰款紀錄。
歐盟委員會發表的一份聲明指出,谷歌進入購物比價市場后,利用其在網上搜索領域的主導地位,操縱搜索結果,不公平地把客戶引向自己的購物服務。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歐盟委員會負責競爭事務的委員瑪格麗特·韋斯塔格指出,谷歌在整個歐洲經濟區31個國家的互聯網通用搜索引擎市場,從2008年就已經確立了市場支配地位,擁有非常高的份額,在大多數國家超過90%。谷歌的做法使其他提供比價服務的公司無法獲得競爭優勢,從而妨害了消費者的選擇。
歐盟認為谷歌錯在哪兒?谷歌到底為何受到處罰?韋斯塔格在罰單開出后通過個人聲明解釋說:“自從2014年11月任職以來,我已經將這個案子作為我工作的頭等大事。由于我們多次試圖與谷歌通過談判獲得一個解決方案的努力屢次失敗,于是我選擇用不同的方式來推進這個案子。歐盟的結論基于翔實的證據和數據,我們分析了海量數據,包括來自谷歌的5.2T搜索結果,這大概等同于17億次搜索查閱。如果我把這些數據都念一遍,大概需要耗時17000年。”
谷歌2004年剛進入歐洲購物比價市場時,還處于弱勢地位。從2008年開始,它開始在歐洲市場執行一個推動其競價購物服務根本性改變的戰略。這個戰略依賴谷歌在普通互聯網搜索領域的支配地位,而非自身在競價購物市場的優勢——搜索結果只優先顯示自己的競價購物服務,同時降低對手服務的排名。
谷歌搜索結果中被置于顯要位置的條目對于訪問流量有很大影響,競價購物服務很大程度上依靠訪問量來獲得競爭優勢,更多的訪問量指向更多的點擊,并且產生收入。進一步說,更多的訪問也將吸引更多零售商想要把它們的競價購物服務列到產品之后。考慮到谷歌在普通互聯網搜索領域的支配地位,它的搜索引擎是競價購物服務訪問的一個重要來源。谷歌的違法行為打擊競爭對手,獲得巨大收益,并損害消費者的利益。谷歌在實施打壓評級的措施后,其競爭對手的流量大幅下滑。比如,歐委會找到的特別證據顯示,英國一些相關競爭網站的流量突然下降了85%,德國的個別對手甚至下滑了92%,而在法國,這一數字達到80%。
這是一場異常激烈的壟斷和反壟斷較量,一方是全球搜索引擎巨擘谷歌,態度一如之前多年來的強硬,總顧問肯特·沃克表示,不認同歐盟宣布的調查結果和處罰決定,將對該裁決進行詳細評估,考慮提出上訴。“網上購物的時候,你總是希望盡快并輕松找到自己想要的產品,而廣告商也希望推銷同樣的產品,”谷歌發言人阿爾·沃妮在公告中稱,“那就是為什么谷歌顯示購物廣告的原因,我們是以一種有利于雙方的方式,將我們的用戶與成千上萬大大小小的廣告商聯系到一起。”
另一方是2014年履新后以作風穩健強勢聞名的歐盟女性競爭委員維斯塔格,毫不手軟地在案件調查整整7年后最終給出谷歌“這一刀”。她展望道,目前這個處罰結果只是一個開始,從而分析此類行為的合法性。與此同時還將考慮到每個市場的特征,以及細分案例的具體情況。歐盟還在持續推進其他兩個與谷歌相關的調查,涉及安卓和搜索廣告業務。在持續數年的拉鋸和方向轉換之后,終于找到突破口。比如,歐盟委員會2016年4月20日指責谷歌與手機和平板電腦廠商達成霸王合同,禁止后者在設備中預裝存在競爭關系的應用和瀏覽器。歐盟說,谷歌還向手機廠商和移動運營商付費,促使后者只在手機上預裝其搜索服務。
美國多家企業表示支持對谷歌的處罰,一些對谷歌持最強烈批評態度的企業致信歐盟反壟斷官員,支持對這家互聯網搜索公司處以金額有望創紀錄的罰款,并反駁了該案受到反美偏見推動的說法。其中新聞集團長期抨擊谷歌對傳媒產業日益增強的影響力。甲骨文去年打贏了一場充滿爭議的、針對谷歌的版權官司。Yelp已推動歐盟接受它自己提出的針對谷歌的反壟斷申訴,但迄今未獲成功。這些企業在信中說:“作為美國企業,我們希望公開聲明,對谷歌采取的執法行動是必要和適當的,不是地方保護主義。”
“谷歌的比價服務不僅僅是吸引客戶,使其產品比競爭對手更好,還否定了其他公司的優勢和創新機會。更重要的是,它拒絕了歐洲消費者自由選擇的機會。”維斯塔格強調道,“歐盟歡迎外資,但是只需要那些好的、遵守法律的外資。”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接連對谷歌開出巨額罰單一旦坐實,將成為反壟斷方面的“標志性”判例,為未來類似案例的裁處提供法律依據,勢必對美國互聯網企業在歐洲的發展布局和前景產生重大的影響。有歐盟人士認為,此案不僅使歐盟監管部門對跨國互聯網巨頭產生了震懾作用,還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他國政府效仿,其間帶來的相關正負效應尚需觀察。
深陷“學術獻金”丑聞
就在歐盟對谷歌發出天價罰單之后,《華爾街日報》又曝出谷歌為研究論文支付“好處費”的丑聞,使其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谷歌通過資助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英國牛津大學及德國柏林經濟學院等全球一流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項目來影響輿論以及公共政策制定,為其所面臨的市場監管辯護,以維護自身商業利益。過去10年,花費5000美元至40萬美元資助數百篇研究論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版權的法律教授保羅·希爾德頻繁地與谷歌打交道,獲得近18830美元資金支持。
谷歌2010年向多名研究人員提供了40萬美元經費,研究的課題是如何改善用戶的網絡隱私。時任斯坦福大學研究員的瑞安·卡洛參與了該項課題的研究,他承認為了保證準確性,與所涉及公司討論研究內容的做法很常見。谷歌管理人士會選取與他們本身觀點存在共鳴的研究,然后擴大這一研究的影響力。《華爾街日報》從數千頁郵件內容獲悉,一些研究人員會在其論文發表前與谷歌分享,并且允許谷歌提出建議。
美國維權組織“問責運動”近期公布的報告顯示,在2005~2017年發表的公共政策研究論文中,有329篇得到谷歌撥款資助。其中屬于直接資助的達到一半以上,其余由谷歌支持的組織或機構間接資助。而且每當谷歌的商業模式遭到管制當局的審查時,谷歌資助的學術研究數量就會猛增,他們經常模糊學術研究和有償宣傳之間的界限。
“學術獻金”作用非同小可,帶來了巨大的政策影響力。2012年9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即將決定是否起訴谷歌違反競爭法,起訴的具體內容包括谷歌在搜索結果中偏向自己的購物和旅行服務。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谷歌的代理律師事務所給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寫了一封8頁長的辯護信函,并附上了谷歌資助的研究論文來支持自己的觀點。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最終裁定,谷歌在搜索排名中突出顯示自己的服務,并未違背反壟斷或反競爭法,這直接鞏固了谷歌在互聯網領域的主導地位。
《華爾街日報》還爆料,谷歌曾經擬好學術論文的“愿望清單”,其中包括每篇的暫定題目、摘要和預算,然后尋找愿意寫論文的作者,實際上是在對論文進行“招標”。2010年,谷歌聘用當時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法律與技術研究員的德文·德賽物色論文“寫手”,為此撥款207萬美元。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學者都愿意接受谷歌的資助。谷歌曾有意支持美國密歇根大學法律教授達尼埃爾·克蘭關于反對監管互聯網搜索引擎的研究,卻被對方婉言拒絕。“錢是好事,但會干擾學術研究的客觀性,對谷歌有好處的不一定益于國家。”克蘭強調道。
此外,高科技企業之間也會“互相攻擊”。比如,微軟向哈佛商學院教授本·埃爾德曼提供了資金,后者是有關谷歌濫用市場主導地位報告的作者。與谷歌存在專利糾紛的芯片制造商高通公司也向支持自己的學術報告提供了資金,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則向各種針對谷歌的報告進行了資助。endprint